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人物赵东元院士:看到物体就想打孔

“每天像小蚂蚁一样工作,日积月累后,就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赵东元说。作为一名党员,这位我国介孔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始终以一颗对党的忠诚之心、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在科研、教育领域执着求索。


孔材料领域 “大牛”

“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说起自己的研究,赵东元特别投入,“无论看到什么物体,我都会考虑如何在其上打孔,制备另一种新型介孔材料。”

催化剂的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材料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赵东元先后发明了18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新型纳米介孔材料,引领了介孔材料的发展,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申请获批中国专利授权39项。他同时担任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的编委,在学界极具影响力。近年来他更是被国际ISIWebofScience公司列为100名全球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创新就是不随波逐流,多提问题。若是无解,那便可能是研究的方向。”赵东元说,“我的生活全部是化学,读大学时,凡是能在图书馆借到的有机化学书我全部看了一遍。”赵东元把学术研究当作自己的生命,十几年来,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为了获取实验数据、跟踪实验进展,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


科研又登峰,角逐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名单备受关注,其中两项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名参评项目最受瞩目,分别是中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负责的纳米限域催化和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负责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创制和应用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参评项目均为化学组,也均为2019年度落选自然科学一等奖后再次提名的项目,包信和院士和赵东元院士也是曾在复旦大学共事的同事。正因为如此多的契合点,使得二人的二次角逐自然科学一等奖更充满了期待。


科研经历与成就

赵东元,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

现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理事和国际沸石协会(IZA)理事,作为大会主席组织了2006年5th IMMS系列国际会议。任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兼职教授;中科院上海硅酸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中心、厦门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学术委员会委员。

合成了多种大孔径介孔分子筛新材料,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 Science、Nature 四篇,Nature Materials一篇)。获得美国专利6 项,中国发明专利 26项。其论文被同行引用9500余次,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的论文被引用8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 1600余次。

参考来源


网易新闻、复旦大学官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赵东元团队:在微观世界“异想天开”,创制“神奇”新材料
上海科技奖揭晓!“布袋院士”赵东元获科技功臣奖,张文宏团队摘得特等奖
今日聚焦:低调!大布袋子装国家级大奖证书!这个人,是谁?
2021年度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与介孔碳材料的故事
上海科学家时隔18年后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大学赵东元:“拍脑袋灵感”,助他推开材料新世界的门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技术成果如何转化?复旦赵东元团队走过一条曲折的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