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喊“转型”的房企都怎么样了?

导语:2020年,“万科养猪”、“超千家房企养猪”、“恒大造车”、“物业股扎堆入市”接连上热搜,房企跨界转型花样不断翻新。

只要地产行情不好,企转型和多元化的呼声就会异常强烈。在寻找增量的道路上,房企们不止在地产上下游摸索,孵化了物业、养老地产、长租公寓等细分领域,还在其他行业疯狂探索,造车、造机器人、养猪就是其标志性动作。
2012年,万科创始人王石说:谁要是多元化,就算我死了,我还是会从骨灰盒里伸出手来干扰你。不过,王石的继任者并未打算听从王石的骨灰盒建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布局多元化的探索是必然选择。转型之路能否顺利走通,则考验着各家的运营功力。从目前房企涉足多元化道路上,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景象。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1
房企多元化之路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尽管房企转型如火如荼,跨界的行业发展也是烈火烹油之势。但是房企跨界转型、多元化进程中仍面临考验。

跨界养猪的房企暂无成功案例,或许养猪真没有卖房容易,万达2014年进军养猪行业,2016年折戟。

目前看来,养猪行业投入相对较低、利润高 。万科仍旧颇为谨慎,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尝试各种可能,但在业务模式通过验证之前,不会过早下定论,也不会贸然扩张。

7月27日,恒大健康(HK.0708)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名称拟改为“恒大汽车”,而恒大在公告中对此举的解释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最重要的业务”。种种因素让恒大健康股价连涨两天,涨幅均超过6%。

恒大健康原本是恒大多元化产业布局下的重要一棋,聚焦大健康和文旅,如今这两大领域却没有重点突破。

自从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宣布“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恒大创新推出房车宝,虽然盘子够大,恒大也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相对完善。但是“隔行如隔山”,如果完全套用造房的方法去造车不一定行得通。前恒大汽车远没到开花结果的地步。

随着越来越多物业管理企业在香港上市成功,物业股的表现与地产股的表现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从多家房企分拆地产股上市的盈利情况来看,表现不俗。但是地产股同样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现物业股估值偏高、盈利模式单一等。物业公司服务应该向精细化发展,多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来保证业绩增长。

在商业方面,在此领域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包括新城、龙湖、华润等为代表的“地产+商业”双轮驱动型房企。以新城控股为例,其2020年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期,新城控股实现总签约面积为877.5万方,其中综合体销售359.2万方,占比达到了41%。

无论是养猪、造车还是物业股分拆上市,房企已经迈出了跨界转型、尝试多元化的一步,未来更多的是见招拆招,给自身以及整个房地产行业再拓新出路。

2
房企转型阵痛

在双刃剑上求生存

只要地产行情不好,企转型和多元化的呼声就会异常强烈,如2008年、2013年、2018年。大中小型房企都有一种“宿命感”,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势在必行。企业持续发展的“两只手”,一是守住地产业务基本盘;二是与时代节奏保持一致。

万科多元化的思路,虽然是从房地产相关产业展开,但进军三四线市场无果后,万科后续的多元化转型之路难言顺畅。做房地产的存量市场宛如开荒,即便经验丰富,强如万科也遇到了行业壁垒。

在万科泊寓这个新兴行业的用户心智尚未培育完全,许多规则也还未明确,万科与其他租赁企业一样,遇到了发展瓶颈。

截至2020年上半年,万科房地产开发业务仍为公司最重要的输血来源,占比94.39%,多元化业务板块涵盖租赁住宅、商业地产、物流仓储和冰雪度假,但贡献营收占比仅为1.03%,难言再造一个万科。

万科在融资压力之下,开发主业上的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投入到多元化发展中的资源,尤其是资金往往会相对有限,多元化业务发展泛善可陈。

众所周知,地产圈的大佬们对足球、汽车有着执着的追求,恒大许家印、宝能姚振华,都曾经或正在汽车领域掀起满城风雨。62岁的朱孟依,如今也携两个儿子朱一航和朱伟航,匆匆入局。合生创展在规模、体量、资金量方面比恒大都要差之甚远,这样的情况下,朱孟依离他的造车梦有多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地产一代们艰苦创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年轻热血的地产二代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地产行业,在先天的资本优势下,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现阶段更火爆的新兴科技。

即使目光瞄准的不是新兴科技领域,但因为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都更符合当下社会的主流,很多地产二代们也成为了地产公司新业务的主要执行者。如2018年12月调任为碧桂园联席副主席的杨惠妍,调任后将负责碧桂园的战略投资及基于现有业务的新业务探索,如新零售业务。

一直负责住宅开发的孙喆一,在2018年12月获任为融创文化集团总裁,负责融创的文旅新业务。

整个地产行业“父子兵”的战略打法基本上都是一代做地产,二代做新业务。

3
顺势而为最重要
船小并不好掉头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对媒体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部分房企生存非常艰难,转型是生存下来的唯一办法,不转型就可能会‘死亡’。”

在行业增速放缓、规模见顶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房企选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多元化发展仍是企业转型的大趋势,随着增量房地产市场的红利逐渐减退,一些房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多元化业务布局。争相转型的背后,实则是战略升级,扩展赛道,共同点是由“单一开发”向“开发+运营”发展,与主营地产业务的协同成了转型的新方向。分别是地产开发+城市运营、地产开发+城市更新、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代建四类。

无论是以康养、医疗、文旅、本地生活为方向的房地产行业细分领域、还是以应用科技、教育、新工业材料为方向的非房地产专业领域,都能看到龙头房企的身影。在百强榜单中,排名在前30位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进行多元化布局。

转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势而为,大房企的多元化布局无一不在遵循着这个规律。

顺国家的势。如聚焦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能扫除企业转型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顺民生的势。从教育、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领域入手,更好的服务社会需求,解决民生痛点。

顺资本的势。行业有朝阳、有夕阳,但资本没有,资本是逐利的,永远都是向着价值洼地流动。朝着价值洼地方向转型,更容易搭上资本的快车。

在房企转型的浪潮之中,许多中小房企却有着“船小好调头”的错觉。在调控密集、拿地困难、融资困难的三座大山前,相当数量的中小房企选择在不同程度上剥离房地产业务,淡出房地产市场,转型到其他行业。

如果房地产行业是条河,房企是船,那么“船小好调头”的观点是大概率不成立的。因为房企这条船的燃料是产业、资金、土地、人才,燃料储备不足,调头后也无法继续前进。因此中小房企必须做大规模后再谈转型,虽然做大规模并不是唯一出路,但是走其他的路,同样需要一定的规模为基础。


4

房企转型的冷思考
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具备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百强房企中97%布局了产业多元化战略,拓展新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试图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

明白自身的盈利模式、分析自身的优势,房企转型不要盲目跟风,对于二三梯队房企而言,盲目跟风多元化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资源分散、业绩下滑,甚至经营混乱,反而得不偿失。

在房企非地产业务营业收入中,大部分企业物业管理收益已成规模,其次为商业地产、建筑。在文旅、园区开发等“地产+”业务中,实现规模收入的上市房企更是少之又少;长租公寓仍是房企布局热点,能盈利者实不多见。

房企的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虽然几乎所有房企都在喊着转型,但大多数路途并不顺利,像恒大这种既能守好基本盘又能把握好时代脉搏的,更是鲜见。

中小房企转型应在商业模式上做出调整,主动放弃过往靠规模化,高周转高杠杆“快速滚雪球”的发展模式;在业务领域上寻求差异化,通过在细分领域内的深耕。
博志成股份研究院院长黄博文认为,玩转传统地产向泛地产进阶具备四个过程:
1.准备工作:知识储备、思维储备、对标研究、种子团队组建、组建外部产业资源圈;
2.项目探索:泛地产单项目开发运营、探索、沉淀泛地产单项目的运营模式并标准化、泛地产核心团队初步形成、通过项目运作整合或发育部分产业资源;
3.全面发力:形成多产业协同的生态系统、形成泛地产业务领域的机制、体系、团队、产业资源整合或自主发育成熟、寻求、建设循环产业生态的资本平台;
4.战略优势:确立泛地产业务的战略地位、泛地产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房企在转变过程中,一定要区分“转型”和“转行”,转型是在方向性做调整,而转行需要丰富的经验,专业的人才和正确的决策。

地产多元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对赛道,然后逐渐投入,等到摸清行业规律后再大举进入,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多利用外界资本。

部分参考资料:

[1]《郭英成之子上位掌舵佳云科技,地产二代都爱玩新业务》,时代财经
[2]《拾问·2020 | 房企第二赛道 谁家成型了》,北京商报
[3]《彻底慌了!养猪、造车、物业公司上市…“万人摇”背后,房企疯狂转型,房天下 

博志成地产观 · 精品文章合集
泛地产观察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2. 养老产业复合化,行业跨界新浪潮

3. 养老地产的天时,四阶段概览产业政策大势

4. 「养老金矿」挖掘的三大阵营

5. “包租公”神话不再!

6. 终结物业公司的“任性”

7. 康养产业终于等来了万亿蓝海

8. 房企去化“地狱模式”已来临

房企案例观察

1. 中梁的「阿米巴」奇迹
2. 融创你学不会
3. 新力的「新力量」
4. 碧桂园又拿了「第一」

5. 万科不需要恒大

6. 郁亮&杨国强 多元化的殊途同归

7. 不是所有的教育地产都叫「东投模式」

8. 当孙宏斌再遇王健林

9. 阿里贝壳,必有一战

10. 弘阳凭什么弯道超车?

11. 碧桂园,又变了

12. 恒大疯狂如斯

13. 万科的「一根筋」

14. 蛋壳要碎了?

地产人那些事

1. 地产HR的招聘「潜规则」

2. 地产人转行,且慢!
3. 地产人的上半年,阵痛!

4. 全国行业,地产人加班第一!

5. 地产人最全摆摊指南

6. 地产人跳槽修炼手册

7. 房企人事“动荡”

战略解读

1. “三道红线”,房企的紧箍咒

2. 房企「甩卖资产包潮」汹涌

3. 分拆上市潮下,房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 “内循环”来了,房地产凉凉?

5. “深八条”牵动谁的心?

6. 房地产管理红利时代的「新解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企多元化,玩“跟风”还是创新?
郁亮:万科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时代结束了
房地产多元化的"雅居乐模式"该怎么看?
袁国宝:落魄者王石和他的影子郁亮
万科喊完活下去之后,半年赚118亿,老员工称王石带走情怀
万科新榜样:向大和房建学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