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究竟话头之辨(一)

王阳明究竟话头之辨(一)----道海玄微(九十四)----萧天石

                                        王阳明究竟话头之辨

                                            阳明思想简述

    欲明阳明究竟话头之四句教,须先对阳明先生的思想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了悟。阳明为有明一代之理学宗师,在心学一方面之成 就尤臻博大,透过象山而直肇孟子,世多以陆王连称,如连称程朱然。其学基本于儒,始泛滥于词章,继而穷究经学,尤多致力于考亭 之书,循序格物穷理致知,以期入圣,而终无所得。于是转而求之于老释,于二氏中受禅宗之影响尤深,故其学术思想特富禅学色彩;唯 最后仍能返归于儒,不离儒家矩镬,而深造有得。

    当其谪贬龙场,居夷处困,恒默坐澄心,穷参彻究,透入于寂然不动。直悟本体之境界,虚明空灵,无物无我。并恍然于天下之 物不可尽格,天下之理不可尽穷,天下之知不可尽致;析物理与吾心判而为二,则圣学终不易明,圣人终不易做!在此功夫中,深悟 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反求诸心,则人人皆是圣人,不少欠缺。而考亭格物致知之旨,乃系本末倒置。于是而尽去枝叶,以 “致良知”为圣学头脑功夫。其性善说,心即理说,心性理一体说,格物说,致良知说,知行合一说,莫不深有功于圣教。江右而后,更 单提“致良知”三字教人。复力主圣人可学而至,与尽人皆可为圣人!而以静坐澄心,寂照默观,为入圣之下手功夫。其思想体系,井 然不紊。

    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故主张“心即性,性即理。”(《传习录.上》),又谓:“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礼记.纂言序》),“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传习录·上》),是则为“理即心”,而“心亦即理”也。即心即理,即理即心,不可在心外觅理,尤不 可即物穷理,逐物觅心。阳明又谓:“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宰于身也谓之心。” 此为其一严谨之思想体系。孟子道性善,阳明承之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答陆东静)。因性无不善,故心亦无不善。他认为性为 至善无恶之性,故心亦为至善无恶之心。

    其释《大学》止至善时曰:“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依其“心即 性”说,性元无一毫之恶,则心亦自元无一毫之恶矣。故阳明又说: “至善者,心之本体。”然而人心之所以有善有恶者,在生于动也。人 心之本体至善,内动于情欲,外动于名利,故有善有恶矣。其心之动,仍能根于道义、合于理则,自寂亦善,动亦善。此即《中庸》所谓:“未 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也。动而不能根于道义、不能合于理则,亦即发而皆不能中节,则自堕于恶矣。余故常谓:“善恶是非生于 动,人我利害生于动,能不动心,方为圣礼。”

    圣人教人“静坐澄心”、“默观本性”,旨在收拾此心向里,不向外驰求,于“寂然不动”中,性体自见,心体自明,虚灵自生,神光自耀! 故能普照山河大地,而万理自具;不但圆通无碍,且亦肆应无穷;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此则非在功夫锻炼中,大死一番,因而得大解脱, 大彻悟,即一丝不挂,亦一物也无时,便难能有此境界,有此果证。且亦只可为过来人道也。

    《大易》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功夫历程上言,只是“寂然不动”,是无法能“感而遂通”的;中间须有一段“惺惺若存,虚灵不 昧”的境界,方能“感而遂通”,而吾人深藏于内的本性之性光与本心之心光,方能耀然自生自发,有如暗室明灯,有如中天日月。如是方 能照而无遗,感而通神!理无不全,而知无不至矣。否则其寂然不动功夫,便与顽石等矣,何能感通?何能入圣?假静坐以收敛此心,使不 逐物而动,逐境而乱,只是圣功之入手法门,在“以此补小学之收放心一段功夫耳”(阳明语)。孟子之“求放心教”与“不动心教”,全是圣 学本体功夫,亦可以说是自本自根之道体功夫。儒家自孔曾思盂而后,圣学逐渐式微衰落,圣功一脉尤不绝如缕,甚至早已湮灭无传, 盖自汉以来儒家,类多只注重于训诂义理考据辞章与经世事业,罔及圣人功夫,良深浩叹!

                                          致良知精义

    阳明晚年单提“致良知”三字教人,良知是本体,致字是功夫;三字赅全体用,其“知行合一”说,亦系自此三字中来。即体即用,即用 即体。则自体用合一;即本体即功夫,即功夫即本体,则自理事合一;而亦自知行一体无殊矣!能致良知,则自物格,且一格万格,无物不 格;物格则自知致;知至则自意诚;意诚则自心正;心正则自身修,身修则自家齐;家齐则自国治,国治则自天下平。体系井然,条理不紊, 而其基本功夫,全在致良知三字。此一基本功夫,即是圣学头脑功夫,亦即是圣学下手功夫!同时,下手处亦即是了手处,彻头彻尾,自 始至终,只是“致良知”一个功夫。即体显用,缘用归体,体用不二。至其极也,用既不显,体亦不立,体用双泯,复归于无极。圣道无多子, 岂容妄说?

    宋儒好言天理,并与人欲对称。阳明认“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故致良知功夫,即是致天理功夫。天理得致,则自天理流行;天理流行,则自人欲净尽;人欲净尽,则自良知得致。话虽两截, 功夫则是一个。阳明复倡“知行合一”说。认知行本体原是合一,其所以不合一者,在为后天人欲与私意壅蔽隔断所致,故必“即知即行”, 力行“为善去恶”,以复其先天本体,使此心能纯乎天理之至善,而与良知无间无隔。故其知行合一之旨,仍是以致良知为体;而以致良知 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此为其教人之婆心处。

    阳明曾谓“知善知恶是良知”,又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人世间万事万变、万物万理,事无穷而变亦无穷,物无穷而理亦无穷; 唯如不向外在事事物物上去求,转而向内在一心上去求,即心求理,则即心是理。心只一个,理亦只一个,于是而一心明即万理明,一心 得即万理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心同,则天下之理同;万古之心同,则万古之理同!简一直捷,归元无二,岂容支离繁琐?逐物穷 理?逐事求理?因此,一切理事之善恶是非,亦不应在理事上去求善恶是非,而应反求善恶是非于吾心与良知;反求善恶是非于吾心寂 然不动之时,则当体即得,且亦一得永得!道流:此一寂然不动时之心即“良心”,寂然不动时之意是诚意,寂然不动时之知是“良知”,寂 然不动时之能是“良能”。而此亦即是一个人的本心本性,及赤子之心与赤子之性。功夫不能证悟及此,便不足以言能彻达“未发之谓 中”与“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之中和境界。在此境界中行的人,当可以说已证入“道的境界”矣!

    孔子曰:“朝道闻,夕死可也。”实应解为“朝证道,夕死可也”。即闻即知,即知即行,即行即证,即证即圣。证则成矣!不能证得,则不 能谓之有成。凡言道与功夫概须“知行合一”。知以行之,行以成之。知所以导行,行所以证知也;知所以明道也。行所以成道也。成道成 圣,而德自在其中矣!纯其圣德,则内外不二、上下不二、心物不二、理事不二,而天人一矣。天人合一,则吾心可合天心。而吾心所具之 理,亦即可与天理合矣。

    故阳明谓:“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良知以求天理,则天理流行;天理流行,则自人欲净尽;人欲净尽,则自本心得明;本 心得明,则自天性得复。本心明、天性复,则自存无不真,蕴无不美,发无不善。在此时节,湛然寂然,豁然朗照,当体即得透入“人天合 一”境界,而与天地同其性,与日月全其明矣!圣功神化,天人合一,岂容外求,岂待外修哉!人秉天地之灵气以生,凡此皆与生以俱来, 天地之灵气在我,故天地亦在我,且亦万物皆备于我,万理皆稽于心。无所住而不自中,无所入而不自得也。此一灵气与天根,人人本 自具有,不少欠缺;自反即得,自求即圣。夫人能格其外物,使不蔽其心;去其人欲,使不动其心;心不蔽于物则清明湛澈,心不动于欲则 虚灵不昧,而自神光耀然,内外翕合,而与宇宙同其体,与天地全其德矣!简易之至,平实之至。以上即为阳明晚年单提“致良知”之大本 大根处,与其精义所在处。学人不可不仔细参证体认,而只在文字中浪得虚名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部明儒学案[清] 黄宗羲卷二十四 江右王门学案九
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
十六:《传习录》
王阳明的思想精髓 | 光明讲坛122讲(2)
王阳明(下):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
萧三匝:99%的人都在胡说王阳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