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黄山秋行》

黄山秋行

   时至金秋,我与屈江北老师和汝州市文联陈建国副主席相约登游了“昂霄逼汉,松石奇诡,岩崖峥嵘,气象万千”的黄山。我觉得,黄山兼有泰山的瑰伟、武夷的秀逸、华山的峭峻、匡庐的飞瀑腾空、衡岳的层烟叠翠,雁荡的丛石嶙峋……真可谓集全国名山之大成。

   说起黄山的“险”,不得不提到我们翻过的“鲫鱼背”那一段险峻路程。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我们步步为营,紧扶石壁,不敢往万丈深渊那一边俯瞰。偶尔一瞥,令人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又比如“一线天”,要通过一道十分狭窄的隘道,道中两壁夹立,高达数十丈,真是“天不容数尺光,道不并两人趾”,抬头一望,颇有点阴森逼侧、头晕目眩之感。但我与屈老师还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终于通过了“一线天”。

   在黄山,石的奇和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黄山素有“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之说。黄山松都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险峰上,扎根悬崖,破石而出。峰越高,松越奇;环境愈差,姿态愈美。其共同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根据立地条件,可分为高大型、奇异型和蹲伏型三类。黄山松在贫瘠的岩石上盘根错节,刻苦自励,斗冰雪,战严寒,奋发成长,既令人敬慕,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它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把自己塑造成各种形态,或立或斜,或俯或仰,不可名状。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望客松,蒲团松、倒挂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接引松、聚音松、麒麟松、凤凰松、团结松、孔雀松、扇子松、梅松、舞松等等。它们早已威名远扬,驰誉中外,是黄山松的代表。迎客松更成为黄山的化身和骄傲。“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峰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条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梦笔生花”位于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像一枝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像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缝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峰的颖毛。对面还有一座笔架峰,如果把这支“笔”放倒下来,恰好落在笔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黄山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云海。我们登山的那天,正是雨后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这里的奇峰怪石,青松流泉,由于云海的铺盖,更加动人而富有诗意。黄山有五海,可以在不同地方观看。玉屏楼可观东海,清凉台可观后海,东海门可观东海,排云亭可观西海,光明顶可观天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又这样险恶,准能撞断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们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之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摺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径俱全,色泽鲜红如像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

  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了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入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要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时我喘息不安,他们却催促我上观察台去。果然,雨过天晴,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妙极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晴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荫,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20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日出是黄山的一大奇观。狮子峰、丹霞峰和光明顶等处都可以看到日出。黄山日出不同于泰山日出,由于泰山矗立于齐鲁平原,登泰山极顶可远眺东海,从真正的海水中遥望旭日从海中跃出,万紫千红,极为壮观。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登泰山以观沧海”的说法,因此闻名于世。黄山是群山,座落在皖南万山丛中,而黄山又是皖南万山丛中的最高峰,可以极目远眺。云山重叠中的黄山日出又是一番景色。我凌晨4时就起床来到了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电视中也很难看到。

   这次登黄山,给我留下历久难忘深刻印象的是天都峰顶铁索链上那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连心锁”。我们亲眼看到几对青年男女登上天都峰后,感情激动,引亢高歌。他们偎依在一起,把两颗心铸成铁锁,锁在天都峰顶,希望它能锁住他们的爱情。据说在婚后度蜜月的日子里,有的还要再来一次黄山,把那把经过风吹雨打,冰冻雪压,受过各种磨难的锁带回去锁在新房门上,然后换把新锁锁在原处。

  也有系上“同心锁”后,感情发生破裂,甚至准备离婚的夫妻,当他们想到天都峰上的“同心锁”,就会大事化了,重归于好;也有极少数人要把“同心锁”打开丢掉后再办离婚手续,于是,他们便再一次来到黄山,当他们经过千里迢迢,又一次登上天都峰打开那把锁时,谁也不愿亲手把它抛下深渊,经过多次推让后抱头痛哭在一起。也有的恋人经过千难万险,登上天都,把两颗心锁在一起,钥匙抛下深渊,此锁就再也不能打开。天都作证,永结同心。

   人世间最奇特、最深刻、最古老又最花样翻新的就是男女恋情。这天都锁给爱情增加了一份神秘、一份浪漫、一分通神的高峰体验。让两个人的感情到达体力、胆魄乃至命运允许达到的高度。强烈、真挚、壮观、令人感动。好沉重的天都峰,它是座情人峰,有爱的磁场,站在峰顶,廓除烟雾,扫涤尘埃,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人们来是朝拜爱神,朝拜生命的。

好难忘的黄山秋行啊!

月夜走函谷     郭进拴

  金秋时节,应豫西灵宝市文联主席、《函谷》杂志主编张志玉老师的邀请,我来到灵宝参观访问。

   我和张老师相识于1978年夏天,那时我痴迷文学,自费到郑州送稿,他与《河南日报》的文艺编辑李长华老师深夜到河南日报招待所看我,亲自给我看稿、改稿。后来我们又多次在洛阳地区的剧本分析会、笔会、文学报告会、戏曲会演大会上见面。1992年,我们两个都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共同出席了在省文联举行的颁奖大会,他还应我邀请到汝州游过我们家乡的风穴寺,1996年我们又在河南省第四次文代会重逢,长谈了两个夜晚。我还在《壮歌风云路》一书中收入了评论《生活的浪花——读张志玉、刘育贤同志的新民歌》一文。

    这次灵宝之行,张志玉老师陪我月夜走函谷,缅怀先贤,追述往事,一睹雄关美景,了却了多年夙愿。

  月光如水,秋风阵阵,野虫唧唧。我一边览月夜景色,一边倾听着志玉老师对函谷关的介绍: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约15千米的王垛村,它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东西长7.5千米,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在这里,那么这里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老子曾经路过此处,著名的《道德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曾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除了军事上的作用外,在文化上也不仅仅只有《老子过关留名著》的典故,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还流传着“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函谷关前。放眼望去,只见岭高谷绝,地势险要。

   关内有“太初宫”,即老子著经处。都城洛阳的藏书吏,道教的创始人。他看到东周相传,有一天,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带兵出巡关口,看到一团紫云从东边飘飘而来,尹喜说:“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路过此关”。于是,他便候在关楼前迎接这位贤人。果然,不大一会儿就有一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尹喜仔细一看,原来是老子来了。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东周。衰落,天下大乱,便辞官西行了。尹喜和老子是老相识,一见分外亲热。尹喜把老子留在府内说:“你眼看就要退隐,今后恐难再见,请你再为我写篇文章吧!”老子推辞不过,就给他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写完之后,但骑青牛过函谷,西去“化胡”流沙道,从此再没有音讯。为了纪念老子,尹喜就在关前建了一座望气台。“紫气东来”的典故就出于此。有诗为证:“东来紫气半谈空‘得宝只堪哄牧童’毕竟虚无成底事,瓦砾一片太初宫”。

   阵阵清风,吹拂着我的鬓发,把我那飞弛千年的思绪唤了回来。眼光又落在了月光下的鸡鸣台上,一曲招贤纳贤的赞歌又回荡在我的耳边……

  那是动乱的战国末年,齐国宰相孟尝君以他广招人才、纳贤礼士而安邦治国,威名大振。秦昭襄王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不惜以弟弟泾阳君为人质,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欲拜丞相。可是,没等孟尝君上任施展抱负,秦昭襄王却听信权臣嫉贤妒能的谗言,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还想把他杀掉。为了逃出秦国,孟尝君托人用两对白壁向秦王的宠妃燕姬行贿,请她在秦王面前说情,燕姬不要白璧,非要孟尝君的狐裘。可是这件狐裘已在孟尝君入秦时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怎么办呢?孟尝君的一位外号名叫狗盗的门客,自告奋勇承办这件事。这天夜里,这位门客从狗洞爬进皇宫,学着狗叫,瞒过了看守仓库的人,偷回了狐裘。燕姬得到狐裘非常高兴,便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情,并讨回了过关的公文。于是,他们拿着过关公文,星夜朝函谷关赶去。当他们来到函谷关的时候,正是半夜时辰,接当时守关的规矩,鸡叫才能开关放行。如果等到天明鸡叫,还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杀,孟尝君十分着急,正在这危难之际,另一位外号叫“鸡鸣”的。客登上了这里的一座土堆,捏着鼻子学鸡叫,这一叫惊动了周围村庄上的鸡,也跟着喔喔喔的叫起来。守关人只得开了关门放孟尝君出关去了。

  秦王放走了孟尝君以后,果然反悔了,立即派兵追赶,当他们赶到关前的时候,守关的人说孟尝君出关已有一顿饭的时辰了。人们为了纪念“鸡鸣”这个挽救孟尝君死里逃生的“低下”人物,便在关前修建了这座鸡鸣台。从此,“鸡鸣狗盗”的故事就传遍了天下。

   据张志玉老师介绍,我们脚下这个函谷关叫秦函谷关,也是最古老的函谷关,为人们所熟知。距此北边10里,黄河南岸上,也就是今孟村的那个关,人们把它叫做新函谷关,传说不一。相传三国时候,魏武帝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诸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是为新函保关。而新安县的那个关,人们称为汉函谷关。《灵宝县志》有这样一段叙迷,意思是:自汉室兴起之后,把关中作为帝都,函关以东,称为关外。一时间,人们都以能居住关中为荣,居住关外为耻。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关以东新安县,感到羞耻。于是,他就贿赂大臣,上书武帝,拿出家资,于元鼎三年迁关于新安县境。

   盘桓在这个古代雄关险隘的谷顶,使人不禁概叹:关令不知何处去,函谷千载留美名!此时此刻,怎能不使人想起“函谷关前一径通,行人多少自西东。当年秦法严如火,夜半狐裘入禁宫”的诗句来呢?那“几度做游客,客行长苦辛,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以及“短笛无腔结队行,归来牛背和声声,可怜兵    频遭后,惟见村村用驴耕”的萧索景象不见了。今天,在函谷关的身旁,并肩穿过两条交通大动脉——一条是双轨陇海铁路干线,一条是宽阔的高速公路。函谷路上正行进着奔向小康社会的各方旅客。

   皎洁的月亮,悄没声地爬上了天空。我不知是怎样步下了鸡鸣台,也不知又是怎样踏上了关楼。我站在关楼上,环顾四野:月光下,那险峰峭岭,显得更加雄伟而又神秘,宛如昔日那守关将士,荷戈执戟,雄姿英发,持刁斗以巡夜,待鸡鸣而放关。我仿佛看见在那晓风残月中,被人群簇拥着的孟尝君,匆匆而来;我又仿佛听见,一声鸡鸣,唤来百鸡应啼,关门敞开,一簇人群匆然慌慌而去。

   凭吊函谷,触景生情,它使我悟出了许多道理,我想,这函谷关多么像一面历史的明镜,它客观地告诉人们。唯才是举者,能遇险化夷,听信谗言拒贤排贤者,必然失利。秦王之所以做出这听信谗言拒贤排能的蠢事,正是他不懂得或不真正理解这个道理。相反,孟尝君独具慧眼,思贤若渴,不惜变卖家产,供养门客,使他有了一个庞大的智襄团,遇事有人献计献策,遇难则逢凶化吉,这难道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吗?

  在这里,我们呼吁各行各业要不拘一格,选贤用能,甘当伯乐而不做秦王那样的蠢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德丽 | 走马黄河之函谷一关
老子与函谷关
函谷关
话说函谷关
天下名关——函谷关:典故最多的关隘
紫气东来函谷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