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苦难都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谈论一个话题:

原因是最近刷到了很多美化苦难的评论,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一批80、90后从小受到的“苦难式教育”。类似于什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苦耐劳就会得到表扬”

“能者多劳,要抢着干”

这样的声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吗?

反正在我有独立思想和人格之前,我一直很相信这些话。

但自从读了书、开了智、有了一些人生经历之后,我觉得这些“赞美苦难”的句子是真正的毒鸡汤。而且,我觉得,真实的情况时,“苦难流向了更能吃苦的人”。

不美化苦难,只真实看待

余华的《活着》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就被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所感触到了。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失去。

因为各种命运的安排,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他没有悲天抢地,而只是默默地承受。不是麻木,而只是用他特有的乐观与隐忍。

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余华从来没在书中去美化任何人的苦难,即使福贵的一生苦不堪言,也只得到他记录式的文字。

这本书里的悲剧太多,甚至每个人物死亡的时候都只有短短的一两句话:

儿子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脑袋一歪摔在地上,

女儿凤霞死的时候只是说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

妻子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简单了——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

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虽然读起来心情异常沉重,但生老病死这件事,是人生的必然。

余华的笔触看起来冷漠,但却能直接表达出福贵命运的悲苦。

余华也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还记得之前爆火全网的一个视频吗?

👉《回家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里的二舅堪比现实版《活着》。

在作者的视频中,采用了一种幽默、浪漫的叙事角度。

我们来回顾一下,二舅身上那些血淋淋的痛。

🔘 二舅在十几岁时,因为一次发高烧,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就成了残疾。本是天才少年,少年心事当拿云,无奈堕入泥里。

🔘 他,迟迟办不下来残疾证,靠自己做家具的手艺,顽强过活。如此艰辛,才攒下十几万,掏空了半辈子积蓄,给养女宁宁买房子。

🔘 他,都66岁了,本该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却还要养着88岁的老母亲。

创作者说二舅苦难中的庄重自强和饱满人生治愈了自己的精神内耗,我认为那是他的一种自我想法。

创作者没有去批驳那些制造困难的环境与制度,而只是用二舅的乐观坚强来回避核心问题。

为在这个视频里,二舅是不发声的,他怎么想的我们无从所知。

但创作者提及了两点:

一是二舅残疾后没有选择去上学,而是在家躺了一年。365个日夜,二舅内心的痛苦煎熬没办法诉说。

第二,二舅办不下残疾证,很失望,一辈子被圈在偏僻小村落的他却拄着拐杖去了北京,为什么要去北京,是为了一个说法吗?

这些我们都没办法知道,这个视频播出之后,很多人都敬佩二舅。

但我相信没人想成为二舅。

他的苦难值得歌颂吗?正常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

如果可以,他也想选择轻松一生、现世安稳。

我又想到了之前山东有个高考被冒名顶替的案子——山东苟晶案。

事情的大概就是1997年苟晶的班主任曾经让自己的女儿顶替了她去上大学,2020年苟晶才有能力揭发这一切。有人就评论她: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当年不是你班主任让她女儿顶替你上大学,你可能还过不上这样的好生活呢。

是苦难塑造了你,你的成功需要感谢苦难,也需要感谢那些给你制造苦难的人。

(此处真的满脸问号❓)

苟晶当年被顶替后,一直在生活上摸爬滚打。

为了销售化妆品,她每天要骑车几十公里,累得全身骨头都散了架。

为了挣生活费房租费,她被骗进传销组织,,幸好后来逃了出来。

为了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她给很多大企业投了简历,投了很多很多岗位,前台、客服、业务员等,但都被拒之门外,招聘方皆回复:你的学历太低。

现在,她算熬出了头,在杭州有房有车,是一家童装公司的合伙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她得到的这些,是她熬过了苦难,靠自己争取而来。

这一切源于她的强大、不屈、有能力,而不是需要感谢曾经给予她苦难的人,

她需要感谢的只有面对苦难、走出苦难的自己。

不吃苦就真的难成功吗?

我发现有时候,人们会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

只有吃过苦遭过罪,出过血流过泪换来的才是真正的成功。

好像没有经历过一番毒打与高压的心理状态,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我看到很多小伙伴考研/考公的帖子里,很多人在讨论该几点睡觉几点起。

在我看来,那些一天学十二三个小时的已经算超人了,换我绝对坐不住。居然还有想方设法压缩自己睡眠时间到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坚持半年的,这种破釜沉舟的状态,是真的想考上呢还是先把自己感动了呢?

我觉得这是大家焦虑心理的投射。

对结果的不确定,对目标的不坚定,对自我的不自信,转化到行动上,就变成了自虐式努力。轻松的氛围是不被允许的,舒服的休憩是有罪的。

考研好难,考公好难,我要考上,就得辛苦。

我要起早贪黑,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才能考上。只有苦行僧式的修行才能换来好结果。我要感激苦难,甚至创造苦难。

这是很多这些从书山题海里厮杀出来的孩子的通病。

应试教育日复一日睡眠不足状态下的做题与考试,让我们把奋斗与受苦划上等号。

但是,这种状态真的很伤害人。

当然,我原来和大家是一样的状态,但后来我就转变了心态:像从我读研开始,我把一切教给本能。

👇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睡到神清气爽,吃到两眼发光。
然后选一个舒适的位置,把自己沉浸到学习中去。
我不去想我到底能不能考过,我也不去想这次不及格怎么办。
所以我的精神内耗时间很少。

我也不去管别人学习到了何种程度,是不是进度早已赶超我。
我想的是今天的任务完成了晚上加个餐吧。
就这样,这种平静且愉悦的心理状态一直持续到了考前,考完以后我就觉得,这次差不多能成了。然后,就成了。

所以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去赞美苦难,我觉得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心理: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扯烂。”

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如此,如果他们失败,那么他们会麻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告诉所有人苦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没有成功的原因只是因为吃的苦还不够多。

如果他们成功了那就更可怕了!

因为他们会告诉所有人,自己就是苦难下奋进的代名词,然后让大家一同歌颂苦难的伟大。

可是苦难,真的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课吗,这真的能看到尽头吗?

我觉得把苦难平淡化甚至是美化,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我安慰的程度,很多人甚至是在自我麻痹。

他们企图告诉自己:苦难是成功的必修课、是意志力的试金石、是黎明前必须经历的黑暗。

也可能是我本就不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人,在我眼里,苦难就是苦难,是我们避之不及却又难以逃脱的存在。

我从来不会歌颂苦难,我也不会觉得是苦难给了我机会,促使人进步,我只会在心里坚定一个想法,那就是战胜苦难,然后追逐心中的成功。

所以苦难并不是催人奋进的良药,它只是被我踩在脚下的败将。

我不会因为它导致我失败就害怕它,同样也不会因为我成功就歌颂它。

它从头到尾,都只是苦难,而唯有正视苦难,才能够正视生命中每一个失败和成功的结果。

痛苦本身没有价值,不要合理化它。

我不歌颂苦难,也不回避苦难,私认为应正视苦难。

每个人都想摆脱苦难,因为“生活”真的是很辛苦。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不要美化苦难,而要感谢从苦难中千次万次爬出来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舅精神”是什么精神?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喝“残疾二舅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这碗苦鸡汤?
我们每个人都是“二舅”
对不起,我不希望这世上有更多二舅
【来稿选粹】殷天堂|​二舅等同《活着》,不要用鸡汤掩盖悲剧
愿你歌颂二舅,却永远不必成为二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