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岛札记120:走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绘画史
userphoto

2022.12.11 浙江

关注

冬雨飘零的周末,被一本西方人写的中国绘画史所吸引,我走进浙江图书馆集体视听室,融入文澜读书岛开启的又一场艺术之旅中。这是文澜读书岛2022年第24期(总第120期)阅读分享活动。分享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美国人高居翰写的《图说中国绘画史》。为我们作分享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姚若渔。

走进集体视听室,我和书友们才惊讶地发现,分享嘉宾姚若渔是一位坐着轮椅车的残疾人。后来知道,这位95后女孩来自湖州南浔,未满一岁就因病致残,坐着轮椅车,一路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如今在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令人肃然起敬。

《图说中国绘画史》的缘起

从1960年的英文初版沿用至今的封面说起,姚若渔为我们解读了美国人高居翰与中国绘画的不解之缘。

1958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美国人高居翰,获得了一个写作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中国绘画通史的机会。之后两年间,除了在书斋撰写文字,整理文献,高居翰遍阅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台湾等地收藏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最后精选了其中100幅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名作,努力融合传统汉学与西方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写就了这本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图说中国绘画史》。这本书也成了他学术生涯的标志性起点。

姚若渔说,通过高居翰图文并茂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怎么看画,怎么读图,怎么从这张画里知道它背后风格形成的原因。从“图”本身入手,走进中国绘画史,这是本书的特点。所以,翻译者把“图说”作为书名,是非常切题的。

高居翰的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以及他后来对中国绘画史的一系列著作,在西方艺术史学中独树一帜,因此带动了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繁盛局面。“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以提供现代东西方读者走近中国历史的视觉途径,这个高远的目标无疑是实现了。

接着,姚若渔通过介绍中国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宋、元、明时期的传世画作,引领书友们体会高居翰“像小说一样”的叙述性写法,深入画中,领略璀璨的中华绘画艺术。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宋画中的宇宙观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范宽、郭熙的绘画世界。

通过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和郭熙的《早春图》,我们领略到北宋山水画波澜壮阔的巨碑式风格。它呈现了宋人独有的广阔、壮美的宇宙观,具有碑铭意义。

姚若渔引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告诉我们,图画不仅仅给人以寓目娱情的审美作用,还要具备思想教化功能,起到道德引导作用。北宋的山水画就承担着这一功能,就像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伦理一样,强调一种宇宙的秩序性。

接着,她通过艺术手法和气质呈现的不同,解读了这两幅画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


(宋)郭熙:早春图

一是皴法的运用。借助对树和房屋的描绘,她让我们看到中国画的皴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溪山行旅》用短而阔的干笔皴法表现岩石质地的粗糙,而《早春图》最显著的是用了非常多的渲染手法,即通过不同的用笔和速度来达到这个呈现。正如高居翰所描述的“土石的形式有意过分膨胀到圆肿的地步,互相的融凝渗透,好像是辽阔的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便是和《溪山行旅图》迥异的观感。

二是透视法的运用。全景图中可以看到古人对透视法有相当的认识。描绘消隐在云雾里的远山时,他们不仅会在墨色的浓淡上加以区分,而且直接用留白的方式来体现画面。随着空间的层层推进,画面的主体消失在云雾之中。

关于宋画,姚若渔引用高居翰的评述,“画中的世界,似乎既不忠实地反映物质宇宙,也不以人的了解统御宇宙,而具有自身绝对的存在。”这正是对北宋巨幅山水的最好概括。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元代的文人山水画

接着,姚若渔带领书友走进和北宋山水画有着千差万别的元代文人山水画。

当元代绘画和文人的身份挂钩,这种抒情为主的笔墨形式为大众广泛接受后,呈现这个时代的风格便是文人山水画。最有代表性的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姚若渔结合《鹊华秋色图》,向我们解读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特质。先整体观看,再细细描绘路径。随着画卷的展开,就像阅读故事一样,带你走进画家描绘的山水世界。这是和宋代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实际上描绘的是济南的风光。细观此图,可以发现他描绘山体时用的荷叶皴法,体现了赵孟頫的复古主张。作为元代的文人领袖,他厌倦了从南宋一直延续到元初的院体画的倾向,觉得这种画缺乏对自然的观察和笔墨自觉性的反思。所以他主张复古,从唐及唐以前的画技里提取出新的程式,从而对当时山水画的创作进行了彻底反思。画中对济南一带土丘和水岸、小树的描绘,可以看出借鉴了很多五代绘画大师董源的笔法。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现分为两部分,《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画中只用淡墨皴擦勾染成一个富春山的远景和近岸的水、竹、树。比起北宋逐层推进的宇宙观,黄公望的画呈现的是平远小景。给你的观感,好像是一气呵成的。其实这张画是画家一生心血的凝聚,断断续续画了数年才画完。如果有幸近距离看画的原作,会发现它是染过多层淡墨的。

所以,元代的文人画家依然是用一种十分严谨的方法论在呈现画面效果的。


(明)文徵明:古木寒泉



(明)唐寅:溪山渔隐(局部)

明画——南宋院体的复兴

来到明代山水画前,姚若渔为我们分析了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和唐寅的《溪山渔隐》。和元代画作显著不同的是,我们又看到了以马远、夏珪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复兴。

文徵明一生画了很多以松柏为主题的画。《古木寒泉》是他80多岁时画的。处理树的遒劲扭曲姿态时,笔力依然雄健,表达了一种道德高洁的意象。

再看唐寅的画。和文徵明画的松柏一样,这个隐逸的图式是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他的画是一种特别有代表性的山水画法,使用大面积渲染,并且用浓淡墨不同的层次,把山石结构表现得特别有个性。

关于文徵明和唐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家类型,高居翰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论文,专门提到:画家在处理这种图式时,不一定是全然呈现画家的自主性,而是这一类图式已经受到大家的欢迎,或在不断的传播交流中,最终选择表明他文人高洁情趣的文人画的结果。

为什么一个美国人写了中国绘画史?

鉴赏完宋画,文澜读书岛书友钱静分享了她的阅读体会,为我们解惑了“为什么一个美国人写了中国绘画史?”

她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谈起,娓娓叙述了一个西方人能够写成中国绘画史的缘由。

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在欧美各大学逐渐流行。美国各主流博物馆开始收集一些中国文物和艺术作品,为当时从事中国艺术研究的专家提供了研究基础。高居翰在整理甄别中国古代绘画的过程中,通过和专家的学习、交流,对这些绘画作品做了大量的笔记和研究,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史专家。高居翰逝世前,把一生珍藏的中国收藏品、学习笔记、电子文档悉数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学院。为了表达对他的纪念,2014年开始,国内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高居翰的作品,我们才有幸能读到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

有书友惊讶于高居翰不会中文,不会画中国画,却写出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钱静则认为,跟一个不会画中国画却有一定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士一起赏析中国画,更能产生共鸣。她还以国内外看待南宋画家马远、夏珪的不同态度为例,指出,一个不带任何阶级立场,不被太多文化束缚,不在意笔墨而在乎画本质的外国人,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鉴赏中国画的角度。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

互动·解惑

在互动交流阶段,姚若渔用广博的专业知识为书友们一一解惑。

Q:高居翰用以画论画的方式来解读中国绘画史,对国内的学术研究是不是有新的启发和引领?

A:高居翰对中国画的观看方式,是他个人的阐释。我们既不用全盘否定,也不必全盘接受,而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他的观点对中国之前延续的传统艺术史研究,有一定的革新作用,启发了我们的观看方式。中国对西方的美术史观念,从拒绝到接受,再到现在能够彼此启发,都跟时代有关。

针对西方美术史爱好者,姚若渔推荐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也是图文平行比照排版,读起来更直观,能很好地引导我们去理解艺术。

Q:如何看待那些历代名画的印章、题跋?

A:以业余者看画的眼光,什么是经典的画?给它保值、升级的关键点来自名家鉴赏家。印章越多,题跋越多,意味着得到认可越多。但是,过多的题跋会给原图造成损伤,就像古人在古籍上批注、印章,会给现在的古籍校勘造成影响一样。这种做法是从元初才开始的,宋代不鼓励彰显艺术家个人贡献,比如范宽的名款总是隐藏在树丛里。

Q: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讲,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这里有个艺术家的阶级问题。在欧洲,从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大多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画工或手艺人。他们不会意识到艺术作品是个人思想的体现,只知道这是一门技术,照着教廷或贵族要求的样子来画就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自主创作,而是“带着镣铐起舞”。以波提切利的画为例,画作不单单按照雇主的要求来按部就班地完成,而有自己绘画语言的提炼。

宋朝时,中国画的写实已经到了相当程度了。但现在一提中国画,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水墨为主的山水画。因为中国画在我们心中第一对应的,就是以文人创作为先行的水墨山水画。跟西方绘画传统不一样的是,中国文人是富裕的有闲阶级,是为娱乐自己而画,不是为了去迎合艺术市场。这是创作者自觉的问题,也是根本性原因。所以,西方历史上最能和中国文人画对应的,反而是印象派的画作。

Q:对于中老年读者来说,学习中国画,有什么好的推荐?建议从哪儿学起?

A:初学者需要有对图像的基本脉络的梳理。建议先读一下西方学者写的《中国艺术》。推荐初学者学习中国美术学院陆俨少先生的课徒稿来入门。他把中国画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比如从皴法、用笔开始,再教你如何把这些局部组成一张小画。如果画花鸟的话,就是陆抑非先生的书。排版是一页一页排开的,方便对照临摹。

Q:为什么高居翰说陆治的《春江图》“颇缺兴味”?

A:因为陆治的这一幅画缺乏他个人的风格,全部留空极少皴染,表现了一种荒寂萧索气象。这是复制了倪瓒的画法。

Q:顾恺之画里的人物已经相当飘逸唯美了,而高居翰却说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看起来更有味道。怎么理解这幅画是更灵动的?

A:唯美已经比较切中中国画处理人物造型的核心观念了。他们的首要目的,是要在画面中体现一种理想的美的境界。为什么顾恺之对人物的描绘被认为是绘画艺术上的经典?因为他对整个人物的面部、身体造型、衣纹的处理,能够表达出飘逸出尘的气象。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为例,画中核心人物和他周围的人物大小处理是不一样的。不是因为画家不知道如何表现真实的物理世界里人物的比例关系,而是他不需要这个。包括中国很多叙事性的人物画,选择的表现方式是让叙事的主角处在这个画卷不同的时空里,让他们平行出现。和西方全景的油画相比,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叙事性的表现方式。

而“灵动飘逸”这个观感主要是用笔造成的。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顾恺之的画论。古法用笔这个观念的溯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顾恺之笔下,这也和他现在流传下来的画能对应上。所以,观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他那个时代本身所产生的气质。

Q:如何理解中国画的技法研究不多?

A:不单单说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缺乏技术性的继承,而是整个中国文化都缺乏技术性继承。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很多科技到现在都失传了?是因为当时只记录了它的存在,而没有记录它具体在技术上怎样运作。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性传承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的,而西方人的技术传承就特别强。比如,郭熙有一篇画论《林泉高致》,他没有具体写膨胀、水润的山体怎么构图、用笔,只写了好的山水画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气象。在古代,教你技法入门的书,推荐看清朝人编撰的《芥子园画谱》。因为印刷技术的成熟,这本书得以普及传播开来,成为一本通识性的读物。

Q:为什么高居翰对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评价比较低?

A:我们先要厘清一个事实:美术史大家们对一张画、一个流派、一个艺术家提出的观点,只是他个人的见解。所以,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观感来参照观看。高居翰解读李唐,只能说这是高居翰眼里的李唐,而不是对李唐的定论。

Q:有人说,看唐、宋、元的画,应该认真看,不能错过细节。到了明、清,就不用看得那么辛苦,也不用那么认真。为什么?

A: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有每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不要去武断地评判高低。即便处于文明的低谷,也会有它的高峰作品。元代有元曲,明清有章回小说,都非常璀璨。不要轻易去否定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能用一个简单结论来概括。唐、宋、元的画固然优秀,明、清也不乏精品。

Q:我们该如何看待艺术品的流失问题?

A:中国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的文化,不属于某个政府。所以,谁保存它,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保存机构要有相当的技术条件和文化观念,能够对它加以妥善的修复和保管。这才是我们在意的。

分享会结束时,主持人劳月老师指出,所有的艺术品都有风格,诗有诗的风格,画有画的风格。本书的翻译者对高居翰“以画论画”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概括。怎么来读懂一幅画,今天这场分享会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文澜读书岛将会带领书友们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参观“百代标程,悦读宋韵”展览,一起去近距离欣赏宋画的真面目。

本文摄影:尹初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西方人看不懂中国水墨画?写实与写意:色光与笔墨情趣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传承和发展的八个阶段(组图)
国画常识
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的山水画的历史线索研究
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特点刍议:“北宗”气象与“南宗”气质的浑融
从画卖不出去到拍出9.3亿,看齐白石的成名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