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医学解难集·《伤寒悬解》注·卷十二 厥阴经全篇

厥阴脏病

……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癸水,而孕丁火,协子气则上热,秉母气则下寒。子胜则热,母胜则厥,热为人关,厥为鬼门。胜负往来之间,中气存亡,于此攸判。……

厥阴病之“厥热胜复”,表现为“胜负往来”,类似于少阳病之“寒热往来”[1]。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见到“厥”与“热”同时出现的,因此称之为“胜负往来”。但是,少阳病之“寒热往来”,基本上不会表现为寒三五天又热三五天。换句话说,在单位时间内(如七天),其“寒热往来”的频率是远远高于“厥热胜复”的。结合其他症状,不难分辨其为少阳阳经之病,还是厥阴阴脏之病。

……少阴之病,趺阳操其胜势,而多负于寒水,厥阴之病,趺阳处其败地,而水木合邪,凌侮弱土,焉有不负之理乎。是以厥逆吐利之条,较之少阴更甚,是皆趺阳之败也。……

先生释文“少阴之病,趺阳操其胜势”者,指依五行之理,“土”本克“水”,故称“趺阳操其胜势”。

……土主受盛,而木主疏泄。胃本不呕,有胆木以克之,则上呕;脾本不利,有肝木以泻之,则下利。呕利者,虽脾胃之病,而实肝胆之邪也。……

先生释文,导语部分尤其是精髓,宜反复领会。

……顾厥阴阴极之脏,阴极则阳生。挟母气之寒以贼土者,厥阴也;孕子气之热以生土者,亦厥阴也。水木侵凌,土崩阳败。忽而一线萤光,温存中气。中气一苏,煦濡长养。渐而阳和四布,上下升沉,手足温生,呕利皆止。出寒谷而登春台,亦厥阴之功也。厥阴之于趺阳,或为罪魁,或为功首,以其阴阳胜负之无常也。《素问·本病论》: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厥阴之谓与!

此处,“忽而一线萤光”者,从五行之理来看,是阴极阳生;从五脏生理来看,乃肝木所藏之血,所秉化火之温气,积久温增,化火之热以生土;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因天地气机和煦转化而湿减燥增,或因人逢喜事心开神旺而化火生土,或因饮食适宜土气松活而脾健机转,或因汤药得当养护周全而中气得温……总之,可以尽人事者,必不可败其中气。

厥阴经提纲

(厥阴经提纲一厥阴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辨406】

此条,先生释文示,“肝心子母之脏,气本相通,病则木气不舒,郁勃冲击,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也。”此释虽是一理。但是,肝之气升,病则不升。既然不升,再言其“郁勃冲击,故气上冲心”,似较多转折。窃以为,其上冲之气,乃手厥阴之气也。手厥阴之经气下行则木静风平,病则上逆而见其化气之风象,是为冲心之气。“心中疼热”之“热”者,则为少阳之相火及少阴之君火。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厥阴二: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338】【辨411】

先生于《伤寒说意》释此条,称“厥阴阴盛之极,则手足厥逆。……宜乌梅丸……”为何是“阴盛之极”,才见“手足厥逆”?下条释文:“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厥冷。”少阴篇:“其恶寒踡卧者,少阴之本病。其厥逆吐利者,水土之合病。以水邪侮土,脾胃虚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逆冷……”[2]简言之,下焦寒盛,寒水侮土,则见手足厥逆。因厥阴之寒,实乃少阴之寒也[3]

(手足厥冷证二厥阴三: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7】【辨40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辨409】

此条,界定“厥”的症状,乃“手足逆冷”;解释“厥”的病机,乃“阴阳不相顺接”。病机之说,与前文注文“寒水侮土,则见手足厥逆”的病机表述,略有差异。

实际上,“厥”,古同“撅”(在线新华字典),有“断裂”“折断”之意(同上)。从这个古意来看,其直接病机,确可称之为“阴阳不相顺接”;其直接病因,亦可称之为“阴阳不相顺接”。而进一步追究其深层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阴阳不相顺接”?可以发现,“寒水侮土”是其中深层原因之一。其他的,尚有遇到惊吓、悲恐乃至重大喜事等意外事件,导致一时昏厥而见“手足逆冷”等情形。前者是生理病,后者是情志病。此二者,大致可涵盖“厥”证的深层病因。

细究“手足厥冷”之证,少阴病有之。如《伤寒论》第309条(少阴十八)之“手足厥冷”、第315条(少阴二十五)之“厥逆无脉”、第317条(少阴二十三)之“手足厥逆”、第324条之“手足寒”。为什么“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句,不在太阴、少阴篇论述,而是在厥阴篇论述?

这是因为,下阴甚而上阳衰、寒水侮土所见之手足逆冷,实与厥阴之手足逆冷不同;于厥阴经更见其真情状。“阴莫盛于少阴。”[4]寒水侮土之手足逆冷,实际上是阴盛而阳衰,水泛而火奔,久之渐至阳亡而人死;厥阴以水为母而胎君火,其病虽上下之水火“阴阳不相顺接”,但究竟能积温成热而透脾阳来复之一线萤光,木郁火动则更有热复之证。是阴之与阳,于厥阴篇更见其胜负消长之无常也[5]

二者伴见之外证亦有不同。厥阴病有“消渴”“心中疼热”之热渴征象;少阴病则“恶寒甚”“但欲寐”“体蜷卧”,一派阴寒凄冷之象。实际上,即便是单纯一个“厥”证,二者亦不同。厥阴病之“手足厥冷”,存在一个“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和“热少,厥微,指头寒”[6]的渐次变化过程,不若少阴病之手足厥冷来得突然,势如潮涌。总之,二者之“手足厥冷”,结合其他症状,不难区分。

(厥热胜复证三厥阴四: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辨410】

此条埋了一堆话头。第一,“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意即其手足逆冷并非于“伤寒”的时候立即出现。而是在厥阴病,即症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一二日”乃至“四五日”之后方见。这是此条的情景设定。因为厥后能“发热”,必然是病在厥阴。四五日传经入于太阴、少阴脏者,可见四五日而厥,但不可能有后之“必发热”。第二,所谓“前热者”,乃“'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热”之意,与“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的表述一样。第三,所谓“厥应下之”,如释文,特指“厥将终而热将作,应当下之。”第四,种种话头,都是建立在“伤寒”二字,即厥阴伤寒的基础上;否则,无厥热胜复之证。第五,厥阴之厥冷,一般应如《伤寒论》第339条(厥阴八),有一个“热少,厥微,指头寒”渐变至“手足逆冷”的过程。

释文并称,“此曰厥应下之者,以其将发热也。缘今之厥深者,后之热亦必深。俟其热盛亡阴,所丧多矣。于其热未发时,应当下之,使阳与阴平,则热可不作,热去则厥亦不来,是至善之法也。”窃以为,未必需“下之”。究竟下法,亦伤正气。小柴胡或乌梅丸加减,于“厥将罢而热欲来”,或热胜之时施治,似亦可。苦寒之药究宜谨慎。如本卷,脉迟而用黄芩汤,除中可致死。

文中“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是因为,厥阴病即血病。“反发汗”则亡其血;血虚则乙木更加郁陷;肝陷则胆更逆;胆逆则相火上炎,是以“口伤烂赤”。

(厥热胜复证四厥阴五: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辨418】

所谓“厥终不过五日”者,乃指文中所述之厥证,从头到尾只有五天时间,非指所有厥证最长只能有五日。如原论第332条(厥阴十)称,“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是有九日之厥证也。

但是,通常之厥证,多数应为五日。是以先生称,“盖天地之数,五日一候,则气化为之一变,是以阴胜而厥,终不过乎五日。”(此条释文)

程郊倩先生认为,“条中五日字,不必拘。热与厥,大约以日准,日等气平,而不加厥,则阴阳已和顺矣。”

(厥多热少证五厥阴六: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辨419】

(厥少热多证六厥阴七: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辨419】

此二条,程郊倩先生注:“阳气退故为进,一部《伤寒论》之提撕在此。”称,“故厥应下之法,尚不嫌于迟也。”并称,“其曰厥应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

(热胜便血证七厥阴八: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辨417】

原论此条亦有其情景设定。即厥阴病热退厥复的情形。先生释文示,“热少者,阳将退也;厥微指寒者,阴欲复也;默默不欲食而烦躁者,阳未全退,阴未全复也。”

此证,之所以是“热退而阴复”,第一个问题是因为厥阴伤寒,不管是先发热,还是先发厥,一般情况下并没有“热”和“厥”同时出现的情况[7];只有在热或厥退而对方进的时候,才有两者同时出现的可能。至于到底是哪个退哪个进,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即此句的情景设定。因《伤寒论》此条原文最终的状态是“此热除也”,因此,初始描述之“热少,厥微”,实际上是“热渐少,厥渐现”的意思。所以称“热退而阴复”。

(彻热除中证八厥阴九: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辨413】

里寒证,反用黄芩苦寒败阳,不死亦大祸。

(热胜痈脓证九厥阴十: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辨412】

此证,“恐为除中”而“食以素饼”之法,似未善。

若其人果胃气弱而欲脱,以素饼(有称之为“黍饼”。见网文《张仲景为什么要给疑似除中的病人“食以黍饼”》。文中称,“黍饼是极难消化的食物”,是农村的耐饥食物)增胃之负担,岂非落井下石?窃以为,当是之时,无论是否除中,均宜肉豆蔻温中焦以止利,沙参助胃阴以轻清能食之胃热,鸡内金助脾阳之健运,人参助培补其中气,生麦芽助乙木之升达,牡蛎降少阳而止滑便,不增脾胃负担而轻助以药力,似不为无功。

(脉促发厥证十三厥阴十四: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349】【辨425】

促脉,释文称乃“阳为阴格,不得下达”。“太阳八十一”释葛根芩连证时所说类似,为“表阳……为里阴所拒,不得下达,表里束迫,故见促象。”窃以为,完整来说,促脉虽可称之为阳不得敛,其因在于阴盛所格,但是,其脉之“数”象(《伤寒论·平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乃“数”而无力,是因于误下等原因,阳气受伤而勉力上达所表现出来的“数”。因此,促脉实际上是两个要点。第一,其“时一止”,因于右路浊阴之阻。第二,必然存在左路勉力强行升达的“数”象。

(当归四逆证十四厥阴十五: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352】【辨432】

此条,先生释文示,“肝司营血,流经络而注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句,有“血虚则脉细”之意(字眼见“温气亏”“不能……充经络”)。“少阴十”(《伤寒论》第286条)释文,“阳虚故脉微。脉微发汗,则阳根亦亡,是以不可发汗。阳气已虚,而尺脉弱涩者,则血中之温气非旺,复不可下之”一句,有“气虚则脉微”之意。“脉细”指其脉管不够充实,是宽度之不足;“脉微”指其鼓动不够有力,是力度之不足[8]。(参“太阳六十一”,伤寒论第26条引注。)

当归四逆汤用大枣25枚,乃针对“血虚”而建“补血”之功者也[9]。此方,“煎五升,分温五服”,使药力持续之故。

(瓜蒂散证十五厥阴十六: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辨427】

先生释文,“脉候乍紧,脉法所谓支饮急弦也。”此之“紧”,乃“弦紧”。此证除原文所示之症候,应见时吐痰浊。

(少腹满痛证十六厥阴十七: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40】【辨431】

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芍药合四逆汤加乌药行下焦气,可用。但若脐下硬满,寒块凝结,恐阴寒过盛,温暖中下之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10]

(脉虚厥逆证十七厥阴十八: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347】【辨430】

此条宜与“厥阴四”(《伤寒论》第335条)互参。彼条所示之“厥应下之”者,若见此“脉虚”(亦脉细)之证,为“亡血”(先生释文称“营血虚寒”),不可用下法。

(水渍作利证十八厥阴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辨428】

此条,先生于《伤寒说意》释为,“伤寒手足厥逆,而心下悸动者,是水阻胃口,阳气不降也……”[11]“阳气不降”之说令人较难理解。此之释文较晓畅:“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风作,故心下动悸。”[12]下之冷,可称之为上阳不下;“厥而心下悸”,关键在中焦水饮阻隔。

“手足厥逆”是少阴、厥阴共病;“心下悸”是厥阴乙木病。但深究其因,则少阴寒盛可见乙木郁冲而生悸;甲木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13]而木郁风作者,亦可见心下悸。之所以直接认为“宜先治水”而用茯苓甘草汤(桂枝、茯苓、生姜、甘草),其一,《伤寒论》认为证见“心下悸”,但无相火上炎而仅见一派寒湿者,则“悸”的病因,直接来自中焦之湿。如《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水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理中丸治霍乱吐利,“悸者,加茯苓二两。”小柴胡汤治少阳伤寒,“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黄元御先生宗其说,称,“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14]并示:“脐下之悸,用桂枝以疏木;心下之悸,用茯苓以泻水,缓急之不同故也。”[15]其二,此类症候,必兼见“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除非是阴虚,否则均为土湿所致之木不疏泄。去土之湿,宜用茯苓利水,是以用茯苓甘草汤。

(腹痛欲利证十九厥阴二十: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也。【358】【辨433】

此条,先生释“若转气下趋少腹”为:“若雷鸣气转,下趋少腹者,此湿寒下旺,肝脾俱陷,风木贼土,疏泄失藏,故欲自利也。”此句可为“矢气”病机的重要参考。大致乃“湿寒下旺,肝脾俱陷”(若不下利,则脾未陷)。下条释文,“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宕激,是以肠鸣”亦可参考。

(当归四逆证二十厥阴二十一: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无】【辨527】

革脉,先生示,“浮大中虚之脉”,亡血之诊也,是以法用当归四逆,“养血达郁,使木气荣利……”

下利而脉大,多缘于苦寒强下,亡其里阳。

当归四逆汤虽非见于厥阴篇篇首,但其具“温营血而达木郁”之功,实际上是厥阴病无热证者之核心治法。

(四逆证二十一厥阴二十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辨423】

此条可与“厥阴十九”(《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互看,可见一见“心下悸”,张仲景先生便认为是湿重,应先治水;若无“心下悸”,仅见泄利之厥冷,则中焦湿气并非主要矛盾,可径用四逆汤温中下。

(四逆证二十二厥阴二十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辨424】

原论于此先后两次论及四逆汤。三阴之寒,均来自少阴。故不见热象之三阴证,用四逆汤“温补水土而驱寒饮”[16]

既然三阴之寒,均来自少阴,为什么此证不用少阴病正法,即真武汤呢?对比“少阴十九”(《伤寒论》第316条),可见真武汤虽然亦是“寒水泛滥”“寒水侮土”(该条释文),但证仅见“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而未至于出现“厥逆”。一见“厥逆”,即是“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17],是以用姜、甘“温补其脾土”[18]也。

三阴径用四逆汤,此法亦是后世火神派用药之滥觞之一。简单直接,或曰简单粗暴。实际上,证见“内拘急,四肢疼”,是乙木克土,宜桂枝、芍药达木兼息风;上热不归,宜牡蛎敛阳,于法方可曰周密。加肉桂,为吴佩衡先生之大回阳饮,亦善。但大回阳饮仍嫌粗暴。

原论此法,亦可视为乃李东垣先生“甘温除热”法之滥觞。

(通脉四逆证二十三厥阴二十四: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辨436】

此条,先生释文提示了此证与少阴病通脉四逆证的异同。要为:“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汗出。”

厥阴病乌梅丸证,用“连、柏泻火而清上热”[19],是厥阴病有宜苦寒清泻者也。但是,外证虽见“外热”“汗出”,若兼见“下利清谷”而“厥”,乃里寒之甚,与乌梅丸证之“饥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迥然不同矣,虽有姜、附温中下,亦不宜清泻其上热。窃以为,仍可如上注,用牡蛎敛阳。

(干姜连芩人参证二十四厥阴二十五: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359】【辨434】

此条宜详析。先生言该证乃“伤寒传厥阴之脏”(《伤寒说意》)且见“下利”,但是,此证应未见“手足厥逆”,即中下之阴寒尚未过旺。即便复遭吐下,仍然未至于寒甚。

此证实际上亦是坏病,其用药接近于生姜泻心汤等针对上热下寒的治法。但其证“本自寒下”,病非从太阳而坏,又不见“心下痞”,因此不属太阳坏病痞证。又,“本自寒下”应属三阴证。但太阴病,“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则无“胸下结硬”,是以又不宜归为太阴病。若归为少阴病,则少阴病不可能见到误用下法之后的上热,其下后之上热者,“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20]之故也。可见,仍是归为厥阴病较妥当。

但是,乌梅丸证,见“消渴”“心中疼热”之热象,而未见“手足厥逆”之寒象,清热尚且仅用黄连一斤、黄柏六两,而驱寒、温中下用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川椒四两、附子六两。此之干姜芩连人参证,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何足以抵挡三两黄连、三两黄芩之苦寒伐戮?

郑钦安先生认为:“病既称寒下,又经医误下吐之,寒逆更甚,食入即吐,则中宫之气逆而又逆,寒而愈寒也明甚。此刻理应温中、降逆、回阳。原文主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似非正论。况此证又无寒热错杂病情足征,何得以此方为主,恐有遗误。”唐步祺先生认为:“……如此病情,应如郑氏所说:'温中、降逆、回阳,原文主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似非正论’。然则如何治之,笔者认为可选用理中汤加附子、半夏,稍加黄连清胃热可也。”

黄元御先生之说,是依医理释原论之病机。郑、唐是治病。而郑是火神派典型之简单粗暴;唐加黄连,是改良型的火神派。但是,没有见到具体病人而言处方用药治病,有时难免失之偏颇,不若黄元御先生径释病机的做法,反而不至于误导人。

(吴茱萸证二十五厥阴二十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辨453】

此条归为厥阴病,亦颇费解释。先生释文示:“是少阳、阳明之病,而见之厥阴者,肝胆同气也。缘肝脾寒陷,故胆胃冲逆如此。”所谓“见之厥阴”,即后世所称之“巅顶头痛”,乃百会穴处。因足厥阴经与督脉于此交会。至于“吐涎沫”,先生释文认为“譬犹汤沸而沫起”。窃以为,此象与手厥阴风动亦不无关系。风动而沫起,亦如风动而浪涌。

(麻黄升麻证二十七厥阴二十八: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辨429】

先生对此方无异议。但后世称“疑非仲景方”,似不无道理。一者称因“汉代重量无'分’”;二者,天冬、石膏、知母于此证,虽药量不大,仍似不若用贝母、百合或加瓜蒌。又,石膏、知母尚是白虎汤法,天冬则大不合。

实际上,此方在开表(麻黄)治标症(升麻)的基础上,温中燥土而升降木金,乃《伤寒论》典型之处方理法。外感病施治大法,无非如是。

(四逆证二十八厥阴二十九: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辨452】

此之“小便复利”,乃“小便清长”之意。先生释文示,“小便复利,肾气之虚”,并注“少阴病,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以其肾阳之虚也。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按文意所述,“小便复利”尚可是“遗溺”之症。

此又厥阴篇见四逆汤。“温补水土而驱寒饮”[21]之法也。

(热厥下利证二十九厥阴三十: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辨421】

厥阴证,“厥”与“热”表现为“胜负往来”[22]。此证“发热而厥”者,先生释为“阴盛而阳不归”,对其归属厥阴病无异议。若按原论,“为难治”之说,意即,“发热而厥”乃厥阴病的特殊情形,似亦无不可。

但是,窃以为,此证归少阴病似更妥。

厥阴阳绝死证

(厥阴阳绝死证一厥阴三十一: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辨421】

此条亦是“发热”而见“厥”。但已属死证矣。似乎可以认为,若果是厥阴病,“发热而厥”并见者,不死亦难治。

厥阴阳回不死证

(阳回证二厥阴三十九: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辨435】

此条,似归为少阴病亦可。先生释文认为此证,“是即少阴通脉四逆汤证”。先生将其归为厥阴病,似因此证“阳复而能解”(此条释文),乃厥阴“阴极则阳生”[23]之意。但实际上,少阴亦有“阳回不死证”,是以不能以“阴极阳生”作为依据。窃以为,区分篇章的依据,应为证见“微厥”而原论未见“少阴病”三字。(少阴病,虽有表述为“手足寒”者,如“少阴六”“少阴十六”;但亦有“手足厥冷”“四逆”“手足厥逆”“厥逆无脉”之证,如“少阴十八”“少阴二十二”“少阴二十三”“少阴二十五”。“厥”而归为少阴病,仅在于原论明言“少阴病”三字而已。)当然,此证靠“汗出而解”,终究是肝脾阳升,因此,归为厥阴之复,亦在理。

原文“面少赤”“身有微热”,可认为是右阳浮越。而右阳浮越的原因是“阳根微弱而下虚”(本条释文),左阳(肝脾)不能畅达之故。这个理解角度,与先生释文之意不相悖。

(阳回自愈证六厥阴四十三: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360】【辨440】

此条,先生释文为:“盖脉数则阳复,数而大则热有余,而便脓血;数而弱则热不胜,而令自愈。”此证之脉数,若自病初发便已一直跟踪其脉证,则脉数脉迟、脉劲脉弱,指下分明可知也。



[1] 李士懋先生在其《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中称,“厥阴证,厥热胜复,亦即寒热交作。……君不见伤寒少阳篇……邪正进退,胜复往来,故有寒热交作。”此意亦即,“厥热胜复”的表现,同于少阳病的“寒热往来”。笔者注。

[2] 《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经全篇·少阴脏病》。

[3]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提纲》:“……下利不止者,下寒也,是阴盛发厥之本。”是“下寒”乃“发厥”之本。《伤寒说意·卷十·厥阴经·厥热胜复》:“厥阴肝木,水火之中气,阴盛则从母气而化寒……诸凡四肢厥冷者,是寒水方旺之时……”。笔者注。

[4]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一气独胜》。

[5]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厥阴脏病》:“……水木侵凌,土崩阳败,忽而一线萤光,温存中气,中气一苏,煦濡长养,渐而阳和四布……出寒谷而登春台,亦厥阴之功也。厥阴之于趺阳,或为罪魁,或为功首,以其阴阳胜负之无常也。”

[6] 《伤寒论》第335、339条。

[7] 《伤寒论》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该证乃里阳败泄,为难治之证,不可与通常之厥阴病等同视之。窃以为,《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等,均为阳败火亡之证,故均主以四逆辈。该类病证,名之为厥阴病,实应乃少阴病也。笔者注。

[8] 《伤寒悬解·卷十四·汗下宜忌·不可汗一》:“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先生释文:“微者,阳气之不足也;涩者,血少而不流也。”

[9] 《长沙药解·大枣》:“……而当归四逆,治厥阴脉细欲绝,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

[10]《长沙药解·附子》。

[11]《伤寒说意·卷十·厥阴经·泄利》。

[12]《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水渍作利证十八·厥阴十九》。

[13]《长沙药解·甘草》。

[14]《长沙药解·茯苓》。

[15]《长沙药解·茯苓》。

[16] 《长沙药解·甘草·四逆汤》:“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17]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手足厥冷证二·厥阴三》。

[18] 《长沙药解·甘草·四逆汤》。

[19] 《长沙药解·乌梅》。

[20]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通脉四逆证二十三·厥阴二十四》:“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汗出。”是厥阴证上热更为明显也。笔者注。

[21] 《长沙药解·甘草·四逆汤》。

[22]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厥阴脏病》。

[23] 《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经全篇·厥阴脏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中医,最怕想当然!【己安先生讲伤寒】
夜读伤寒-343
手足逆冷,四逆散,四逆汤
伤寒三日之阳明脉大为实证还是虚证?
中医学专业《伤寒论讲义》考研期末考试必备必考条文方便背诵81-101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五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2条/大承气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