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何以成功,因为他懂得韬光养晦,懂得藏锋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韬光养晦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锋芒太露,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并最终为自己带来祸患。孔子谆谆告诫要“温、良,恭、俭、让”,实际上也就有藏锋的意思在里面。

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材,都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着来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周易》 日:“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无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即某害人,也伤已。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较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的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隋代薛道衡,十三岁便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隋场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609) 被召还京,上《高祖颂》。隋炀帝看了颇不高兴,说:“不过文词漂亮而已。”因为隋场帝认为自己文才高便做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驯示,不把隋炀帝放在眼里,于是隋炀帝便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酶道衡死得冤枉。他不正是锋芒太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吗?

有前代这么多的例子,曾国藩自然不敢太过招摇,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有人说曾国藩能够功成名就的最大原因就是稻光养晦,懂得藏峰。梁启超评价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又说:“吾生平短于才,爱者或谬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曾国藩时时标榜自己是个钝拙愚柔短才的人, 不敢以精明自许。他说:“器有洪纤,因材而就,次者学成,大者天授。”他的自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论才德时曾经引用过司马光的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灌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立之,则近于小人。......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 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

由此可见,曾国藩并不漠视才与德的相对作用。何以他自称无才呢?这不过是他的一种谦德。因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近于小人了。这完全是勉人为学的意思,他在家信中对子弟的贤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家教的话。何以又这样重视天命天才呢?这正是中庸中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读曾国藩的书籍,就如同隔靴搔痒,处处都觉得矛盾了。譬如他自称愚柔,而致九弟书云:“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弟能夺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这能说他没有大才吗?可是他的祖父告诉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见曾国藩只是在不做上下功夫,颇有大智若愚之意。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的复出及帮助李鸿章稳定两江总督职,集中反映了他“有藏有露再试锋刃”的高超谋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蒙求、五字鉴、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大学合集
《曾氏祖训》
司马光
至今仍未过时的德才观 司马光是这样用人的
政治家的经典语录
关于德与才的论述,没有比司马光说的更好的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