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介石晚年日记反思国民党失败原因:没把精锐部队及时撤出东北

这个策略就是要赶在国民党军队前面拿下整个东北,同时将长江以南的主力部队调回北岸加强防守,有空余的力量,就全部派到东北去。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拿下东北。

1945年8月,日军尚未正式签下投降书之前,朱德总司令就发布命令,让吕正操、张学思等人向东北地区进发。

吕正操是原东北军的老人,张学思是张学良的弟弟,中共选派他们回到东北,十分合适。

吕正操等人去东北时,带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人马,等于抽掉了一部分拱卫延安的队伍。

从中央军委的这些安排上,就可以看出党对于东北这个工业重镇的重视程度。

与中共这种重视东北战略不同的是,坐拥美式军械的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东北这个重工业基地,对于国共两党的重要性。

而且凭借一路从南方打到北方,凭借“北伐战争”获得政治资本的蒋介石,更看重的,是那些交通发达的大城市。

因为只有占据这些交通便利的城市,美国答应给他的援助,才能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再被分配到各个战区去。

所以撕毁“重庆协定”挑起内战的蒋介石,一开始定下的,是“先收关内”的战略。

这个战略就是以各个大城市为中心,控制所有的交通线,割断各解放区之间的联络,让解放军得不到有效的补给,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且日本投降之后,东北地区的武装,除了抗联之外,就是苏联的军队。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大巨头就已经商定,战后东北的主权虽然归中国,但是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所有权,却归苏联。

随后,美国总统将这个决议“通知”给蒋介石,对于这个等于将东北划给苏联的决定,蒋介石却欣然接受。

毕竟从“东北易帜”就能看出来,蒋介石在乎的,就是形式上的统一,只要主权在他手里,他的国民政府就是合法的政府。

基于这个认识,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心中的心腹大患,就只有威胁他成为唯一合法政府的中共。

不过有美国的帮助,在蒋介石看来,“消灭”中共的武装力量,不过就是几个月的事情。

所以在决心打内战的时候,信心满满的蒋介石就定下了先安定关内,以各个大城市为中心,“分区剿灭”的计划。

谁知道对于战后局势早已经有了应对的中共,不和蒋介石去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甚至离开延安。

当蒋介石发现了中共在东北的想法后,这才急了,赶紧往东北调兵,不过此时的国民党集团,在东北已经失了先手了。

从中共在东北布局开始,蒋介石就陷入战略被动的局面了。

杜聿明和卫立煌,谁是精锐?

一开始没有重视东北的蒋介石,直到1945年9月1日,才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

军事将官则在国民党内部一场闹哄哄的派系争夺下,定了杜聿明,等这些人走马上任的时候,中共派出的彭真、陈云,已经带着东北局工作一个月了。

更别提在8月初就先进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了。

所以当蒋介石任命的一干大员进入东北的时候,东北的我党武装,已经有数万之众,而此时国民党在东北还没来得及布置一兵一卒。

如果蒋介石格局大一些,在战后“接收东北”时,肯把张学良放回东北,那么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夺战中谁胜谁负,恐怕还是五五之数。

但是好不容易囚禁了张学良这个“东北虎”,蒋介石怎么可能放虎归山,在他的心里,最信任还是他自己的“黄埔嫡系”。

但是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一番平衡下来,杜聿明被派到了东北。

此后国民党依靠强大的火力,向东北的我党武装发起攻击,眼看情势对我方不利,中央军委又及时调整,将林彪调入东北接替彭真。

林彪接管东北之后,前期以守为主,保存力量,等打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东北的形势,又来了一次逆转。

当初为了能让杜聿明在东北一举建功,蒋介石不惜在华南抽调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谁知四战四平之后,败给林彪的杜聿明便一病不起。

为了接替杜聿明,蒋介石又调了自己的心腹爱将陈诚去了东北。

论派兵布阵,陈诚那里是林彪的对手,眼看东北形势再一次恶化,蒋介石这才想起了被他冷落多时的卫立煌。

卫立煌在国民党将领中,位列“五虎将”之一,但是因为不是黄埔出身,所以地位有些尴尬。

而且抗战期间,因为和共产党有过接触,战后卫立煌备受蒋介石的猜忌,一度远走国外,身为一员大将,手上却一点兵权都没有。

等卫立煌在蒋介石的三催四请下接过东北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在东北的主动权,所有的兵力,被分散在长春、沈阳和锦州这些“孤点”。

即使局势已经紧张到这个地步,国民党在东北的“精锐”们,却依然不把卫立煌这个被派来救火的人看在眼里。

在这些派系之间明里暗里的争斗下,卫立煌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在东北的劣势状态。

而且蒋介石派即便嘴上说把东北交给了卫立煌,但他自己对东北的战事,一直关注干预,并有自己的想法。

蒋介石想要让卫立煌打通沈阳和锦州之间的通道,卫立煌却坚持坚守沈阳以图将来。

卫立煌想守,解放军却并没有给他固守的机会。

此时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加上保安团才凑出了55万,而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100多万的大军了。

形势大好之下,最后的决战时刻也到来了。

所谓的“精锐”

决战前夕,被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点上的国民党部队有四个兵团。

沈阳是周福成的第八兵团和廖耀湘的第九兵团的共30万人,驻守长春的是郑洞国第一兵团的10万人,锦州是卢浚泉率领的第六兵团14万人。

这些可以说是蒋介石在东北地区,最后的精锐了。

但是那时候我党在东北不仅有百万大军,而且还解放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两相对比,国民党毫无胜算。

也许蒋介石晚年后悔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下令死守,没有让他的“党国精锐”撤出东北。

可是当时的形势,没有让他做出正确的判断。

国民党原先打的算盘是,让苏联替他们赶跑日本人,然后他们大摇大摆地去接收胜利果实。

但他们的接收,在老百姓眼里却是“劫收”。

东北人民遭受日军多年荼毒,本就苦不堪言,解放军来了之后,针对现状开始搞“土改”,恢复民生。

但是国民党来了后,苛捐杂税立即安排,导致被国民党控制的区域,社会秩序不但没有恢复,反而变成土匪横行、民众因为冻、饿大量死在街头。

当时有一首民谣,就代表了当时东北民众的心声: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接收、盼接收,接收完了更难受。

民众的死活,根本不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考虑的问题,在他们眼里,东北就如同一块肥肉。

正因为抱着去东北“发财”的目的,所以在讨论由谁去“接收”东北时,国民党内部才吵翻了天。

包括杜聿明等在内的“接收大员”们,存着这样的心思来到东北,竟然还成了蒋介石心中的“党国精锐”,他们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

因为即使蒋介石想放弃东北,那些已经搜刮的脑满肠肥的国民党大员们,也不愿甘心放弃到嘴的肥肉。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8年2月,蒋介石已经流露出放弃东北的想法,但是之后他却断然放弃了撤退的考虑,决定死守,但如何守,他和卫立煌在战略上出现了分歧。

卫立煌主张稳扎稳打,将主力放在沈阳,蒋介石却一再催促卫立煌打通沈阳和锦州之间的道路,和北京的傅作义建立联系。

为了让自己的战略能够施行,蒋介石亲自飞抵沈阳,指挥廖耀湘和驻守葫芦岛的侯镜如。

当卫立煌命令廖耀湘固守锦州时,蒋介石又指示廖耀湘:能守则守,不能守就退往锦西。

只是蒋介石没有想到,锦州失守之后,解放军“关门打狗”的计划已经完成,即使身为“五虎将”之一的卫立煌,在东北也无力回天了。

这时候蒋介石才下了撤退命令,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兵团被全歼,11月10日,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事后,国民党和美国,将国民党在东北的失利,归结于卫立煌贻误战机的缘故,蒋介石还将卫立煌撤职查办。

只是蒋介石自己心里清楚,东北战场国民党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内部的贪腐,他自己晚年也曾因为这个而生出了感叹。

至于蒋介石说得“没有及时撤出精锐”的想法,也只是他事后为了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因为即使蒋介石在辽沈决战前夕撤出那四个兵团,从战略上、群众基础上,还有内部团结上就已经落在下风的国民党集团,注定无法扭转退出历史舞台的局面。

结语

蒋介石晚年虽然做了多次“反省”,可是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他领导的国民政府之所以会退出历史舞台,既不在于国民党内部不团结,也不在于将领的作战能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民党代表的,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战国的思想家荀子早就意识到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政权,能在人民的反对下长久存活的。

所以蒋介石与其反省自己没有在东北战场及时撤出“党国精锐”,还不如反省一下,国民党集团是怎么站到人民的对立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介石反省东北战败,感慨道:最大的失策,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1981年,垂死的杜聿明问郭汝瑰:最后问你一次,你是不是共产党
决定国军淮海战役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
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胜败就在咫尺间——品味三大战役的若干细节
蒋介石在东北的指挥---读《辽沈战役亲历记》(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