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述13世纪中叶前的什叶派历史(五· 伊斯玛仪派·Part A)
userphoto

2023.04.28 湖北

关注

五、内忧外患迭次起,光复一梦终成空——

走向低谷的什叶派 (1062--1256)

- No. -

01

1、伊斯玛仪派

(1)法蒂玛王朝

A 诸岛有成,本土尽失——“诸岛体系”的两面性、王朝传教政策之失败

承袭自伊斯玛仪隐遁时期的“诸岛体系”,在法蒂玛王朝立国后一直是该王朝宣传教义的基础纲领,然而这一体系虽然在对外传教方面颇有成就,但是这一传教模式在法蒂玛王朝的境内又是失败的,埃及当地大部分信众仍然是逊尼教徒,在逊尼派的萨拉丁灭亡法蒂玛,入主埃及后,他对伊斯玛仪派的迫害政策并没受到很大的阻碍,这不得不令我们反省:一个在此立国数百年的什叶派王朝,其对内传教政策竟是如此之失败。

究其原因,一方面,从传教的组织形式来看,“诸岛体系”的每个“岛屿”由一名传教士负责,被称为“见证”或是“手”,同时下设地方性的总管,总管下再安排各级传教者,其中最基础的职位是“联络者,平时的任务在于秘密传教吸引新成员,各级之间有固定的联络员进行通信。境外传教机构始终作为秘密性组织存在,新入教者依然要经过严格的层层考验。

由此可见,其组织形式大体沿袭了伊斯玛仪派建国前的秘密活动期(隐遁期)之制度,以严密性、分层管理著称。这样的组织形式,对于在境外处于被动、弱势地位的教派成员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如果将这一套形式不加修正,直接施行于什叶派主导政权的境内,则反而使传教效果大打折扣,其中危害最甚的方面就是严密的管理模式,这会让本就对什叶派具有提防心理的逊尼派教徒改信意愿大大减少。

当然,针对曾经的严密传教方式,法蒂玛王朝亦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举办一系列的称之为“集会”\“讲堂”的大型公共讲座,向大众普及伊斯玛仪派的教义、教法知识。以及大法官定期主持的对教法法典的解读与科普,这一举措自卡迪·努曼开始。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没有触及到根本性问题,即入教的秘密性。王朝境内伊斯玛仪派虽然可以公开传教和宣教仪式,但是在入教方面依然严密。王朝开展公共性讲座的同时,又另设秘密的传教讲座与入教仪式,这使得教派在境内的传播始终存在一种矛盾性的阻滞:他们想要让民众接受“真理”,却又提防着他们玷污“真理”。这也许是伊斯玛仪派从主导什叶派走向濒于消亡的重要原因:理论上追求普世真理与信众平等,实际上处处暗含精英主义、等级制度(伊玛目和诸神职人员)的规训内涵。在传教这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比同时代的其他教派做得更好。

法蒂玛王朝时期的陶瓷

一方面,则是广泛存在于北非的逊尼派马立克教法学派之抵抗,且马立克教法学派总体偏保守,这使得卡迪·努曼创立的伊斯玛仪教法虽然对填补伊斯玛仪派教法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的实施方面却遭到了很大的阻碍,影响区域仅限于王朝的中心区域和境外“诸岛”,这与王朝中后期失去对北非地区的实际控制不无关联(将在下节提及),种种原因,使得卡迪的教法学之影响基本停留在学术层面。

当代伊斯兰教法学派分布图,图源维基,马立克派是偏亮的青色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法蒂玛王朝的宗教宽容政策与治教体系的严密性与封闭性不同,同时扮演世俗王权角色的历代哈里发在治国方面却格外地开放与宽容。官职方面,其他教派,甚至基督教、犹太教人员一样会被哈里发召至宫廷任职[1],且受封制而非世袭的总督制度在王朝境内得到普遍施行;贸易方面,法蒂玛在欧洲与亚洲的海上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亚历山大港、凯鲁万港成为海滨名埠、商贾云集之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具有排他性的传教使命的教派,当政者在官方的意识形态尚未成为主流,就贸然放松宗教限制,是非常危险的,偏远之地,百姓仍然认可阿拔斯的逊尼派哈里发,而非法蒂玛派,这也是为何在逊尼派的萨拉丁废黜法蒂玛哈里发时,百姓的反应并不激烈。

逐渐费拉化(狗头)

B 异族乱政,权相当国——

禁卫军干政与王朝后期的宰相专权

法蒂玛王朝境内传教的失败,使得明君时代过后的王朝维持统治不能再单从宗教方面寻求法理性,从先前的历史可以知道,法蒂玛王朝在北非的前身势力是依靠着库塔玛柏柏尔人之势力而存续发展,在立国后,柏柏尔人成为了法蒂玛王朝的军队主体。在君权强大时,异族军队可以成为防止旁系宗亲干政、加强王权的重要力量,然而君权一旦衰弱,其反噬作用就会暴露无遗:饱受这一问题困扰的著名政权数不胜数,有阿拔斯王朝、罗马帝国,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到数千年前的古埃及王朝。

法蒂玛王朝也同样没有躲过这样的灾变,早中期的法蒂玛军队存在柏柏尔人与黑人奴隶群体的尖锐矛盾,而后来随着领土东扩,大量的突厥奴隶被任命为禁卫军,这一招很可能是哈里发为了应对军队权力过大采取的削弱政策,此外,来自波斯的德莱木人也被招入军中。这使得军队成分更加复杂,利益关系愈加混乱,虽然削弱了军队在政治方面的话语权,却也加剧了政权本身的不稳定性。

军队的矛盾终于集中爆发于1062年,当法蒂玛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在开罗交战时,波斯军团与非洲军团爆发内战,而突厥军团则突然倒戈,其势力主导的亚历山大与上埃及地区归顺了逊尼派哈里发,王朝各地遭到各个异族军团的劫掠,加之尼罗河数年大旱,民或苦于骄兵,或苦于天灾,纷纷揭竿而起,同时,叙利亚北部的势力纷纷脱离法蒂玛统治,皈依逊尼派,而先前西部的马格里布一带——法蒂玛的“龙兴之地”,也早于数十年前独立,法蒂玛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内乱之中。

苦于内乱,且无凝聚力的法蒂玛王朝,只能借助外力破局,有如当年大唐受窘于安史之乱时,借兵突厥、吐蕃,1072年,哈里发穆斯坦隋尔只能向驻守在巴勒斯坦的的亚美尼亚人巴德尔·加马里求援。

1074年,巴德尔进入开罗,随后平息异族军团的叛乱,被哈里发任命为军队统帅,兼领维齐尔(首相)、首席大法官。从此,法蒂玛王朝进入了异族权相专政时期。

巴德尔的势力被称为“朱尤什”(Juyush 军队 جيوش),亚美尼亚军团势力在法蒂玛王朝的宫廷发挥了主导作用。巴德尔虽是行伍出身,却在治国理政方面手腕高超,期间埃及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宗教方面,境内的伊斯玛仪派经内乱后已经衰弱,巴德尔主权后,继续加大宗教宽容政策力度,同时将哈里发限定于宗教仪式领袖的地位[2],法蒂玛哈里发也落于和阿拔斯哈里发一样的虚职命运,伊斯玛仪派的宣传政策大幅减少,逊尼派在埃及的再次抬头已经可以预见。巴德尔死后,其子阿夫达尔继续专权,巴德尔家族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将深刻影响法蒂玛伊斯玛仪派乃至整个什叶派的走向。

巴德尔修建的朱尤什大寺

C 手足相残,互为仇雠——

1094年的教派分裂

1094年,穆斯坦绥尔去世,哈里发之位本应由长子阿卜·曼苏尔·尼扎尔即位,然而权相阿夫达尔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扶植尼扎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同时亦是阿夫达尔妹夫的艾哈迈德即位,封号为穆斯塔里·比拉,借助强大的军队和政治扶持,中上阶层的人员以及官方机构纷纷效忠新伊玛目。1095年,不满篡位的尼扎尔北逃至亚历山大,借助那里曾遭巴德尔家族镇压的力量发动反攻,然而年底被阿夫达尔大军击溃,尼扎尔本人被处以极刑。

正如当年阿卜杜拉·马赫迪的改革催生了本部和分部的分裂,法蒂玛王朝在经此政变后,境外的部分“岛屿”的传教士纷纷支持尼扎尔继任哈里发,谴责阿夫达尔和穆斯塔里的篡权窃国之卑行,由是法蒂玛伊斯玛仪派再次分裂成了两个派系:官方的穆斯塔里派和新生的尼扎里派。支持官方的“诸岛”有印度、也门的势力,支持尼扎里派的则以波斯、伊拉克、中亚地区为主。

1094年的政变加速了法蒂玛走向衰亡的进程,它表明着哈里发的世俗权力已经全部落入异族军团代表的权相手中,围绕它构建起了一套世俗宗教分治且不平衡的新体系,代表伊斯玛仪派的宗教领袖完全屈从于权相的摆布,“权相体系”对法蒂玛王朝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笔者将在下一节继续阐述。然而对于伊斯玛仪派本身而言,如果说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的失踪/被害,催生的德鲁兹派[3]尚未对其造成足够影响,那么这次政变带来的分裂,则对教派的发展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从各种程度而言,甚至比阿卜杜拉·马赫迪改革更加深刻。

从两河到帕米尔的广大“诸岛”全部脱离了法蒂玛派的控制,意味着伊斯玛仪派苦心经营才建立的百余年的相对统一的教派体系再次陷入大规模内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什叶派早期的凯撒尼亚派和伊玛目里亚派纯粹因为对外斗争路线的分歧而分化,到如今伊斯玛仪派因外族势力强力介入内部事务造成教义上的矛盾与分裂,外部势力对什叶派的影响比重正在不断增加,本就有结构性矛盾和分裂土壤的什叶教派,一旦面临外部势力的冲击,其整体性则会更加脆弱——至少在这一阶段,外部势力是造成什叶派大衰退的重要因素。

D 祸水东来,江山易主——

十字军东征、赞吉王朝与阿尤布王朝

1094年政变后,法蒂玛王朝也迎来了它的最后八十年。在这八十年里,王朝的衰颓之象可谓有目共睹,权贵集团的剥削愈发残酷,境外的兵戈经年难休,法蒂玛派不仅面临着异教徒的袭击,更面临着“异端”的刺杀堵截,世俗的权力交接了一波又一波,但始终没能回归到哈里发手中,境外仅存的“诸岛”也面临同样困境,本土已然孤立无援。

十字军东征早期是对法蒂玛王朝有利的,因为自内乱后,法蒂玛失去了在近东地区的广大领土,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处于逊尼派塞尔柱帝国管辖下。1098年,在十字军攻打塞尔柱下属的安条克城(今土耳其安塔基亚)时,法蒂玛并没有选择和逊尼派一起对付异教徒,而是暗中向十字军提出协议,愿意与十字军今后在沙姆地区划界而治,包括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一带仍属法蒂玛,北部给予十字军。然而法蒂玛朝却忽略了十字军的最终目的是拿下耶路撒冷,光复圣城,故而这次谈判破裂。但是对法蒂玛有利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当十字军与塞尔柱围绕安条克大战数月时,阿夫达尔派军出兵巴勒斯坦,于1098年9月攻下耶路撒冷,并继续北进到达今天的贝鲁特,以凯勒卜河为界,然而,阿夫达尔轻视了十字军的力量,并没有派重兵驻守,导致十字军继续南下攻城略地,1099年在阿斯卡隆被十字军大败,不久耶路撒冷陷落,随后的几场争夺战,均以法蒂玛的失败告终,法蒂玛的势力再次退回西奈半岛。

中世纪怎么也绕不开的十字军战争

无功而返的东征活动耗费了王朝大量资金,相反,耶路撒冷王国的君主鲍德温一世多次对法蒂玛王朝发起进攻,1118年3月,他发动了对法蒂玛的大规模战争[4],攻占了下埃及东部,兵锋直逼开罗,然而鲍德温旧伤复发,不久去世,随后十字军撤退。此番与异教徒的战争,使法蒂玛元气大伤,埃及上下尽显衰败荒凉,治国无能的阿夫达尔不久于1121年被尼扎里派暗杀。

教派再分裂,诸岛离心

穆斯塔里继任数年便去世,随后埃米尔比·阿赫卡姆·阿拉被阿夫达尔扶植即位,1121年阿夫达尔被杀后,埃米尔终于有了亲政之机会,然而同样于1130年被尼扎里派杀害。此时的伊斯玛仪派又面临一次分裂危机,塔伊比虽被任命为继承人,然而由于其年纪尚小,故而朝政事务交予其父堂兄阿布·麦蒙·阿卜杜·马吉德[5]。马吉德摄政期间,巴德尔家族扶植了库泰发继任首相,王朝再度落入权相体系,然而库泰发僭越职位,改信十二伊玛目派,并以隐遁伊玛目自居,颇有取代法蒂玛宗教领袖之势。但是,在十字军的打击后,巴德尔派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

1131年,法蒂玛派处死库泰发,巴德尔势力倒台,马吉德继续摄政。马吉德却于1132年改称为哈里发、伊玛目,封号哈菲兹,二十多年前的闹剧再次上演:官方机构立马承认其合法地位,随后要求诸岛臣服。由此诞生了哈菲兹派与塔伊比派,这次的分裂让法蒂玛伊斯玛仪派一弱再弱,就连当初对于稳定1094年分裂起到重要作用的也门苏莱赫王朝也宣布不再效忠新哈里发,支持塔伊比派,印度方追随也门决定脱离法蒂玛官方。此时承认法蒂玛官方派别的势力,只剩下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部分地区。

诸岛离心,权臣当道,法蒂玛的灭亡已然不远。哈菲兹当政后,国内的权臣们依然左右着朝政,权相体系已然成为法蒂玛末代政治体制的代名词。哈菲兹曾任命其子哈桑担任维齐尔以改变现状,然而其人过于残暴,于1135年被推翻,1137年,里德万·本·瓦拉赫西就任首相,他倒行逆施,甚至发动了逊尼派的复兴运动,被开罗市民推翻。随后1140年,伊本·马萨尔继任首相,恰逢尼罗河大旱,哈菲兹于1149年于内外交困中去世。随后的哈里发均年幼,且在位数年便去世,对改变现状完全无能为力。

1163年,权相夏瓦尔被开罗市民推翻,东逃至叙利亚,当时叙利亚已经建立了赞吉王朝,他们于1144年就首胜十字军,随后领导着伊斯兰世界对抗十字军。现任君主努尔丁是一个颇有武功的经略之君,他应夏瓦尔之请,派遣大将阿萨德·丁·希尔库打入开罗,使之官复原职,之后又于次年应哈里发之击退侵犯埃及的十字军。1169年,希尔库第三次进入开罗,逼迫哈里发处死夏瓦尔,并任命他为首相——法蒂玛王朝的大权落入外族之手。

希尔库在位数个月便去世,其侄子、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大将、君主萨拉丁·本·阿尤布继任首相,他继承遗志,于1171年9月7日彻底废黜了哈里发,立国262年的法蒂玛王朝走向灭亡。萨拉丁成为赞吉王朝在埃及地区的总督后,不久又灭亡赞吉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随之而来的是全面恢复逊尼派势力,并对以哈菲兹派为代表的官方法蒂玛派展开毁灭性清算:原本的国家图书馆被改造成医院、各种宣教机构被摧毁、有血缘关系的人悉数被杀[6],之后又灭亡了也门信奉哈菲兹派的小政权,自此,哈菲兹伊斯玛仪派,或者说伊斯玛仪派的势力,在埃及、也门彻底消失。

抗击内外,都很在行

E 余绪——法蒂玛灭亡后的伊斯玛仪派

法蒂玛王朝的灭亡,预示着伊斯玛仪派的衰落,虽然之后的塔伊比分支以及尼扎里派得以保留,且尼扎里派曾在之后的百年内掀起一阵风波,尝试建立政权并扩大地盘,但是这一进程被强大的外部势力打断。从此之后,始终没有一个强大的世俗政权给予他们支持,即伊斯玛仪派再次退回了原来的半隐秘半公开的活动时期。其在什叶派的主导地位百年后即被十二伊玛目派取而代之,而这正是缘于蒙古、萨法维等大帝国的支持。时至今日,以尼扎里派为主体的伊斯玛仪派只集中存在于帕米尔高原的山地塔吉克部族[7]中,其余则分散存在于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东非的桑吉巴尔岛。

然而,宏观地从什叶派的视角出发,以自阿拔斯王朝中期到灭亡这四百多年的中世纪历史为限,法蒂玛王朝的灭亡也是什叶派势力的重大损失,什叶派的世俗大政权自此全部灭亡,什叶派失去了合法传教的地位,被迫退入群山、荒漠、深巷里著书立说,而无法在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地区施展拳脚,阿里的信徒们不得不再次隐蔽起来,以俟时机。

- No. -

02

也门的伊斯玛仪派政权

也门,常规上作为什叶宰德派的领土,其信仰领域也在伊斯玛仪派强大的传教体系下出现了动摇,它们的兴衰,就像其宗主国法蒂玛王朝那样,体现着教派发展历史之缩影。

·第一时期:豪沙卜、法德尔时期(883\884——915)

最早被派往也门的传教士是伊本·豪沙卜(?—914年),其早年生活在库法一带作为正统什叶派的信徒生活,后受哈马丹等人的影响皈依了伊斯玛仪派,不久于883年被派遣至也门进行传教活动,他早期的传教活动由于地方王朝的不稳定统治以及“马赫迪降世说”的魅力而得到了部分地方部落的支持。两三年后,受萨拉米亚总部采取积极策略的影响,豪沙卜开始了在也门地区的公开传教活动,并对其他地方政权发动战争,他们在萨那城郊占领了拉伊卜,并将其同样改名为“迁士之家”,由此可以看出伊斯玛仪派在诸岛地区扩张的相似性。豪沙卜不久稳固了其堡垒统治,并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于892/893年被尊为“曼苏尔”[8]。

与豪沙卜一同进行传教活动的还有其好友阿里·伊本·法德尔。法德尔在得到了亚丁北部高地的部族的支持后,声势日盛,在传教活动上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权。两股势力的矛盾随着传教活动的开展而愈发尖锐,905年,伊斯玛仪派在也门达到了第一个巅峰:也门的大部分地区都归入了伊斯玛仪派的统治,然而也就在年底双方的会面上,豪沙卜向法德尔发出警告,命令其不要进行过度扩张,法德尔显然没有这样做,两股势力正式分裂,开始了各自的扩张时期。此时,897年由叶海亚建立的宰德派拉西德王朝已经开始了在也门的扩张。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906年,豪沙卜和法德尔都被拉西德王朝击败,随后法德尔的总部萨那和豪沙卜的总部希巴姆都被宰德派占领,907年又各自被恢复,910年,宰德派击败法德尔,萨那城再次陷入敌手,然而豪沙卜此时也无力反击,不久该城被尤菲里德王朝(逊尼派)占领。

也门示巴地区,在伊斯兰时期前就是阿拉伯文明兴盛地之一

法德尔在失去领地后,放弃对法蒂玛派的效忠,反而宣称自己是真正的马赫迪[9],并要求豪沙卜臣服于他,豪沙卜断然拒绝,随后双方发生正面冲突,豪沙卜惨败,其子被俘。914年,豪沙卜去世,次年法德尔去世,伊斯玛仪派的势力在也门式微,只有部分小团体因为豪沙卜早期的秘密传教而继续信奉伊斯玛仪派。也门的第一伊斯玛仪时期结束。

·第二时期:苏莱赫王朝及其后续诸小政权(1047-1138)

在第一时期结束后,也门进入了以高地的宰德派拉西德王朝统治与海岸诸小王朝的分裂时期,这一局面由伊斯玛仪派的阿里·本·穆罕默德·苏莱赫打破。

苏莱赫其家族本来是也门西部的哈拉兹山区的大族,其父亲是逊尼派沙斐仪教法学派的学者,却因为雇佣了一个秘密的伊斯玛仪派传教士扎瓦西,[10]导致苏莱赫早年便皈依伊斯玛仪派,并在后续的活动中奉行塔基亚原则,参与秘密传教活动。其在哈拉兹地区得势后,于1047年正式对宰德派政权发起挑战,打败宰德派军队,在哈拉兹建立割据政权。不过这段时期,他只是作为一种世俗势力反抗宰德派,1062年,他在攻陷拉西德王朝首都萨那后定都于此,公开表明了自己伊斯玛仪派的身份,并向法蒂玛总部的哈里发穆斯坦绥尔请求册封,成为法蒂玛王朝的附庸[11],从此之后,萨那城每周五的祈祷都要呼唤法蒂玛哈里发的名称,1063年,也门全境被苏莱赫征服,这是伊斯玛仪派鼎盛期在也门地区的体现。

1066/1081年[12],苏莱赫前往麦加朝觐,途中被帖哈麦(意为低地,今阿拉伯半岛西部沿海一线)的纳贾希德部族(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人)派遣的军队于宰比德地区杀害,其子穆卡拉姆在其母阿斯玛的劝说下,戡平内乱,延续了苏莱赫王朝的统治。然而,穆卡拉姆的统治并不出众,苏莱赫王朝边缘地带的诸部族蠢蠢欲动,部分已经进入半分裂状态,如其家族的祖莱伊德家族于1083年在亚丁海岸建立自治性质的祖莱伊德王朝。

1086年,穆卡拉姆因为疾病[13]让位于其妻子——大名鼎鼎的阿尔瓦(Arwa)王后,这位也门“武则天”将以其出色的执政能力,将苏莱赫王朝的衰落延迟了半个世纪,并在法蒂玛王朝晚期内乱时保存了大量法蒂玛时期的珍贵文献,对今天我们研究法蒂玛王朝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宗主国法蒂玛王朝不同,早期的苏莱赫家族并没有赋予自己宗教属性,也门地区的总传教士身份交给了王朝的大教法官而非国王本人,并在总传教士与总部的互动下进行世俗统治。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蒂玛诸岛体系地方分权色彩,这一局势在阿尔瓦王后时期得到改变。

阿尔瓦王后在上任后,由于王朝面临北部宰德派和逊尼派部族的反击威胁,她迁都至南部山区的吉布拉,并修建了豪华的宫殿保存至今,阿尔瓦早期与苏莱赫妻子阿斯玛(即劝说穆卡拉姆主动平叛的人)进行共治,1087年,阿斯玛去世,阿尔瓦进入公开的执政时期,1091年,穆卡拉姆去世后,她嫁给穆卡拉姆的堂兄以延续其正统性统治,但实际上大权基本掌握在王后的手中。与前代君主们不同,阿尔瓦的举措颇有进取性,并且具有着一定的独立色彩。面对敌对教派的威胁,她积极参与宣教活动,并被总部册封为也门总传教士,打破了之前的惯例。阿尔瓦皇后在对外方格外积极,一方面,她维持着对法蒂玛王朝的忠诚,另一方面,她向印度西部和东非持续派遣传教士,使这些地区的信徒比起尊崇法蒂玛总部,更加尊崇也门的地位。

1094年,法蒂玛王朝内部生变,分裂为哈菲兹派和塔伊比派。阿尔瓦皇后选择了失势的塔伊比派,她大量接纳了东逃的塔伊比派成员,这其中还收存了大量法蒂玛王朝的官方手稿,有利于保存教派实力,塔伊比派遵奉其为领导者,并在也门及其附属地区(印度、东非)得到了保存发展。

阿尔瓦宫殿遗址,“晋代衣冠成古丘”

作为长期的王朝附庸者,苏莱赫王朝此时居然选择了背弃,究其原因,可能是法蒂玛王朝此时已是日暮西山,有远见的阿尔瓦王后深知其灭亡在即,选择了背离并最大程度地保存其文化和教派火种。阿尔瓦王后此举后来被伊斯玛仪派大为赞赏,因为法蒂玛派在最后分裂为这两派后,代表王朝的哈菲兹派后被萨拉丁剿灭殆尽,塔伊比这一旁支反而成为了法蒂玛派唯一的派系,并在今天的印度等地延续下来。

阿尔瓦王后文治有成,但武功不足,她没能整合全也门的势力,成为君临也门的女王,而是作为一个也门高地的统治出现在历史上,以亚丁为中心的南部沿海被分支祖莱赫王朝占领,西部被帖哈麦各部以及宰德派占领,在王后去世后,苏莱赫王朝走向灭亡。

也门伊斯玛仪派政权末期的分裂

苏莱赫灭亡后,哈菲兹派的祖莱赫王朝继承了其大部分遗产,而这得益于女王晚期与祖莱赫国王的联姻,然而祖莱赫王朝不久也陷入兄弟阋墙的斗争中,西北的宰比德的逊尼派马赫迪王朝步步紧逼,祖莱赫陷入衰亡,后亡于阿尤布王朝(1174年)[14],也门的伊斯玛仪时代走向终结。

(未完待续)

参考

[1] Goldschmidt, Arthur (2002).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 84–86

[2] Dadoyan, Seta (2010). 'Badr al-Jamālī'. In Fleet, Kate; Krämer, Gudrun; Matringe, Denis; Nawas, John; Rowson, Everett (eds.). Encyclopaedia of Islam, THREE. Brill Online. doi:10.1163/1573-3912_ei3_COM_23492. ISSN 1873-9830

[3] 德鲁兹派,早期激进教派,尊法蒂玛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为精神创始人和先知,以黎凡特地区的山区为根据地,后来奉行综摄主义,混杂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多个宗教的思想,虽然伊斯兰教权威将其认为是伊斯兰教一部分,但实际上现今大部分信徒并不认为自己是穆斯林。

[4] Barber, Malcolm (2012). The Crusader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1312-9.

[5]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6] 《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原注:“Paul Casanova 的'les Derniers Fādimides’,Memories de Mission Archéologique Francaise deu Cairo,6(1897)第415-445页详实记载了上述支持法蒂玛王朝起义的细节,以及直到671/1272年被囚禁的法蒂玛家族成员悲惨命运的内容。”

[7] 我国的塔吉克族是尼扎里伊斯玛仪派,这是12世纪著名的波斯信徒纳斯尔·霍斯劳在帕米尔地区宣传的结果。

[8] Madelung, Wilferd (1991). 'Manṣūr al-Yaman'.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VI: Mahk–Mid. Leiden: E. J. Brill. pp. 438–439. ISBN 978-90-04-08112-3.

[9] Brett, Michael (2017). The Fatimid Empire. The Edinburgh History of the Islamic Empire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7486-4076-8.

[10] McLaughlin, Daniel (2008), Yemen, Bradt Travel Guides, ISBN 978-1841622125

[11]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12] 苏莱赫被刺杀的时间至今仍未有定论,有1066(1077)年和1081(1082)年两种说法,括号内是因为伊历和公历换算的误差。

[13] 据传是面瘫

[14] G. Rex Smith: 'Politische Geschichte des islamischen Jemen bis zur ersten türkischen Invasion'. In: Werner Daum: Jemen. Umschau-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87, ISBN 3-7016-2251-5, pp. 136–15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1伊斯玛仪派宗派文献
精读中东史第三十八篇:阿萨辛派——让人闻风丧胆的刺客王国
木剌夷产生的政治背景
阿拉伯帝国的三国时代——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绿衣大食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是指什么?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分清了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就知道历史上的中东有多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