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9件超现实主义展品 加入游戏或是坠入梦境
本月16日起,法国蓬皮杜中心首度在中国内陆展示其藏品
119件超现实主义展品 加入游戏或是坠入梦境(附照片)
德国艺术家西格马·波尔克的综合材料作品《达芬奇蜕变》,创作于1979年,采用丙烯、棉缎和金属环制成(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范昕
“蓬皮杜”接踵“奥赛”来沪。12月16日起,名为“电场:超越超现实”的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亮相。这是蓬皮杜第一次在中国内陆展示其藏品。
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以其倡议者蓬皮杜总统的名字命名,可谓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之一,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并称为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它藏有1914年以后的6000余位艺术家创作的近8万件作品,涵盖现代派、抽象派、印象派、荒诞派、立体派、野兽派等各个流派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囊括设计、摄影、录像、建筑模型等多种创作形式。其中,超现实主义作品在蓬皮杜馆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此次抵沪的藏品也正是以超现实主义作品为主,共有119件。
——编者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起初是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而存在的,不过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影响却十分深远,尤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让人们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呈现事物的面目。其美学信条不妨参见安德烈·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这句话:“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梦境、幻觉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源泉,作品则往往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征。
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瓶架》到恩斯特采用拼贴手法的版画《我们乘着泡沫静静感受旅行的魅力与感伤》,从毕加索有着强烈变形意味的油画《女子躺在蓝色的沙发上》到米罗以符号般的线条描绘梦境的油画《沉醉》,人们将从此次展览中感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广阔外延。无论表现的是什么题材,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它所主张的不过是解放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无意识心态。
不在于“为什么”,而在于“在哪里” 杜尚和他的现成品艺术
现成品艺术指的是放弃手动作画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改为采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具稍加处理、签上自己的名字当作艺术品,以此来揶揄传统艺术中的美学和趣味
1917年,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展出的人就是马塞尔·杜尚。这简直是一场类似恶作剧的行为,不想,却成为现当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杜尚被推上神坛,正是因为《泉》。在日后的许多艺术史著作中,《泉》均被赋予深意。艺评家们认为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观念:艺术不值得被推崇,非艺术是可以代替艺术的,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从思想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也难怪,在21世纪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杜尚的《泉》竟然击败了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和安迪·沃霍尔的《金色玛丽莲》,当选为现当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就这样,杜尚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世界艺术,甚至是颠覆了世界艺术。可以说,“二战”以后的西方艺术都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如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了解杜尚,简直是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反艺术”,其实早有预谋。早在1912年初,他就曾花去一个月的工夫画成《下楼梯的裸女》送到巴黎一个由“立体主义者”举办的独立沙龙展出。这幅作品显然让绘画不像绘画了,标题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完全没有裸体的人,只有一些抽象的线条与色块。当时展览拒绝展示这幅作品,认为它的画法有着“未来主义”之嫌。这给了杜尚很深的触动。他认识到,要保持自由,就得与所有人为建立的标准、规矩划清界限。1913年起,杜尚开始叛离流行的艺术观。他找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看似远离了艺术圈,可也没停止对艺术的折腾,只不过,他在作品中将描绘的对象转成了机械,开始转向机械的描绘手段,偏好起一些类似科学的设计,比如表现出对科学度量标准嘲弄的《三个标准的终止》。
当然,杜尚最声名远扬的,还是他的现成品艺术。这类艺术指的是放弃手动作画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改为采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具稍加处理、签上自己的名字当作艺术品,竟然被赋予雕塑的审美观念,以此来揶揄传统艺术中的美学和趣味。日用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关键不在于“为什么”,而在于“在哪里”,是艺术家本人通过先占了这一个(或任何一个)物体,将它放在特定位置上,才将它变为艺术品。
创作于1913年的《自行车轮》可谓杜尚的第一件现成品艺术作品,这就是一只安装在垫凳上的车轮。《泉》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件。此次蓬皮杜上海展也有4件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作品,分别为《瓶架》、《旅行折叠物》、《梳子》、《行李箱》。《瓶架》,创作于1914年,不过是一件金属材质的五层支架;《梳子》,创作于1916年,不过是一把银灰色的金属梳子;《旅行折叠物》,创作于1916年,不过是一个现成的黑色打字机罩;《行李箱》,创作于1936年至1941年,一只包上红色皮革的木盒里汇集了杜尚最经典的68件微型复制品。
可惜,杜尚的许多现成品艺术作品在他后来离开法国搬到美国居住时,被妹妹苏珊清理画室时当成垃圾处理掉了,《自行车轮》、《瓶架》等都在此列,人们今天看到的,都是杜尚于1964年授权制作的复制品。
美是在缝纫机的桌面上与一把雨伞的巧遇 恩斯特等人的拼贴艺术
拼贴艺术指的是将各种毫不相干的物体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甚至将报纸、画布甚至木头等有真实质感的物件粘贴在画布上,企图打破绘画的平面性
“在古老的/粗瓷一样亲切的/城堡上/画下圆形的月亮/旁边是细长的叶子/和巨大的蓝色花环/沿着那些台阶,回想/我走向/最明亮的悲伤”这是中国诗人顾城写给德裔法国画家马克斯·恩斯特的诗《给恩斯特》。顾城的诗其实很有些似恩斯特的画,通过拼贴营造意境。
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是20世纪美术史中绕不开的名字。他对绘画的最大革新在于在拼贴艺术上的发展,将各种毫不相干的物体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让自然界的各个领域相互掺杂在一起,于是他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个多变的虚幻世界。有时天真只是表象,越是细看,越觉得像一场噩梦,渗出诡异的气氛。拼贴的技法,其实在超现实主义出现以前就为艺术家所用了,不过那时的拼贴是以可见物的不同方面的关系作为基础,超现实主义思潮下的拼贴则需要激起无意识的、自发的、偶然的或自动的非理性手段为基础的新关系。
《被夜莺吓着了的两个孩子》可谓恩斯特最富盛名的一幅拼贴艺术作品。作品创作于1924年,画面将木板与油画拼贴在了一起,木头拼贴而成的屋檐及栅栏甚至分别越出左右画框。画面中,门铃被夸张得很大,手却始终够不着它,夜莺带来美妙歌声,两个孩子却被它吓着了。这个世界梦幻中又很反常。有人揣测,这幅作品暗喻了艺术家年幼时的经历:当年他的小妹妹出生,恰恰他的宠物小鹦鹉死了。此次蓬皮杜上海展则将展出7幅恩斯特的纸本剪贴版画,分别为《景色变化了三次》、《我们乘着泡沫静静感受旅行的魅力与感伤》、《公证人降低声音》、《活力攀升》、《他的笑容,似火,如秋天山脊黑色的冰霜和白锈》、《图像降落至地面》、《永恒之父,徒劳无功地分开黑暗的光》,它们均创作于1929年。断臂维纳斯与嬉戏玩耍的男孩们在一起,大衣、扫帚、雕像、乌云在一起,这都是恩斯特的奇幻想象。
同样将拼贴玩得出神入化的,还有冰岛艺术家艾豪(本名为古德蒙迪尔·古德蒙德森)。1958年定居巴黎以后,艾豪开始搜集废报纸和人们剪下的图片并且让这些东西为自己创作所用。他的作品往往构图格外复杂,将极多的图像出乎意料地混杂在一起,比如数百张脸、数百个单词和句子、数百个拟声词,最终却又建立起一种新的序列。此次蓬皮杜上海展将展出3幅艾豪的作品,分别为《波洛克起源》、《给波尔布特》、《路易十四》。比如那幅《波洛克起源》就是多幅世界名画的拼贴,观者轻易就能看出梵高的《自画像》、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同时,它们又都是经过变形、夸张、重新组装的。
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张不应压抑“本我”。拼贴艺术正是寻求潜在“本我”的一种艺术尝试。随处“拿来”,无论内容还是材料,固然会给予观者视觉上的逻辑混乱,可也容易让观者受到意外的诱惑,作品中纯造型的部分倒不那么重要了。这“混搭”自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恰如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诗句“美是在缝纫机的桌面上与一把雨伞的巧遇”,此次蓬皮杜上海展上,美国艺术大师曼·雷的一幅明胶银盐照片《缝纫机和雨伞》捕捉的正是这样的巧遇。
不按常理出牌的当代艺术我们拿它怎么办?
观赏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这样的当代艺术展,观者一不小心便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为其中不少展览品全然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像是乱来,若是放在100年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看成艺术的。
直到今天,当代艺术作品遭遇误解还是常事,即便是那些进入权威美术馆的作品。去年,德国奥斯特沃美术馆的一名清洁工人误把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价值69万英镑的装置艺术作品《当它从房顶开始滴落时》当成垃圾清理了出去。2004年,英国泰特美术馆也发生过这样的囧事,艺术家古斯塔夫·梅茨格在馆内展出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被清洁工误认为是一个废弃的垃圾袋而直接扔掉,这个垃圾袋其实是展示作品里的一部分。
于是,人们不禁困惑,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
事实上,这是不少艺术家思考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他们经过诸多实验、诸多运动,最终得出的结论竟是: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艺术家就是对周围事件作出反应并把这种反应放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可以从事艺术创作,人人都是艺术家,感知日常,可不就是人类的本能?
当人们面对杜尚《梳子》之类的当代艺术作品,大可不必像注视罗丹的雕塑那般屏气凝神、毕恭毕敬,观赏时赞也好,骂也好,无论反应如何,联想如何,其实均可被视为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也均是一次再创造。
当代艺术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它便不再是高高在上、供人膜拜的了,而仅仅只是启发艺术家或者观众思考的一种方式,倘若它能成为引导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次世界大战间艺术—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百年前的一场狂欢。
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 | 达达主义100年
拍完《夜巴黎》后的布拉塞,用二十多年拍了巴黎街头的涂鸦
恩斯特|艺术的流浪与不安
有哪些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