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芸生:为记者“招魂”
王芸生:为记者“招魂”
  •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外交形势吧,他没有使用激烈的言辞。不过,仅仅是“招魂”二字,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智效民
  新闻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故而有“无冕之王”的美誉;新闻记者又是容易堕落的职业,因此有“无魂之鬼”的骂名。王芸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报人之一,在这方面,他有深切的体会。
  那是1929年夏天,上海新闻界的一个考察团到天津访问,天津同行在大华饭店设宴欢迎,王芸生有幸躬逢其盛。宴会结束后,他走出饭店,在门口听到车夫们议论:“今天到这里来吃饭的都是干报馆的,他们大半都不是好人。”这一年夏天,正好是王芸生辞去天津《商报》总编辑,转而加盟《大公报》的时候,这句话对他刺激很大,并成为不断鞭策他的一种力量。
  王芸生1901年9月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他仅仅读了八年私塾。辍学后开始学徒,因为喜欢读书看报,初次投稿便被采用,为此他辞去工作,企图以稿费谋生。没想到从此屡投不中,他只好又去学徒。大革命时,王芸生先后加入国共两党,并南下上海,与博古合编过几种党内报刊。“四·一二”政变后,面对社会黑暗和政治纷争,他发现自己虽然厕身于报界,却不是一个独立的敢说真话的报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大公报》发表声明,谢绝一切政治活动,专心从事新闻工作。
  进入《大公报》以后,该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宗旨以及“报纸最高目标是能代表国民说话”的理念,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没有几年,他就以《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系列文章而声名鹊起。1936年5月,他在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演讲时,又重提旧事,谈到车夫们的那句话。他说:“我当时听了这话很生气,但一转念,则觉得这未始不是一般社会对于新闻界的一种批评。”为此,他提出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要以“不矜奇,不立异,老老实实,平平常常”的态度来培养健康的舆论环境;第二,要以做好人的勇气来洗刷新闻界的耻辱,改变老百姓的看法;第三,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抗日战争前夕,王芸生听说有一批新闻记者将在日本人的资助下赴日考察,又写下《招魂》一文。文章说,自从那次挨骂之后,他就立志把新闻工作当成一种好人的事业。这样做纵然对国家社会无益,也不至于有害。文章还说,新闻记者很容易受人恭维,被人诱惑,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有坚贞的人格操守,要有为国家为人类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否则,他就不配做无冕之王,而只是一个无魂之鬼。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外交形势吧,他没有使用激烈的言辞。不过,仅仅是“招魂”二字,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1944年,迁至成都的燕京大学再次请王芸生前去讲演。这时候他已担任《大公报》主编,进一步认识到新闻记者最需要仗义执言,敢说真话;最忌讳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他告诫大家:如果你因为讲真话而获罪,被“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子,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得是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这幽默风趣、掷地有声的话,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在这一年冬天,国民党中宣部因为放弃长沙举行记者招待会,主持人在回答问题时以军事机密为由,唯唯诺诺,吞吞吐吐,引来记者们的一片嘘声。在座的财政部长俞鸿均出面解围,王芸生看不下去,便拍案而起大声喝道:“究竟机什么密啊!……真是岂有此理!”抗战胜利后,为了揭露官场腐败,反对当局镇压学生运动,他还多次与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据理力争,以至于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作为王芸生的良师益友,张季鸾曾经说过:《大公报》人是“但本良知发言,不计利害毁誉”。拿这句话来衡量王芸生的记者生涯,可谓恰如其分。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著有《长袍与牢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丨报人王芸生的“温暖”告白
《话说天津》·大公报与天津2
与新闻记者的应对
【雕刻时光】四 0017、学无无境
晚年的追悔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大公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