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的手工茶

父母的手工茶

  □赵柒斤

  1.

  谷雨前后的每天下午,茶树枝条上所有的“嫩芽”跟着父母回家后,就被母亲迅速摊放于偌大的几块圆簸箕(用毛竹篾编制的圆形器具)上,待那些“仙草”散尽“闷热气”、凉快好了,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选茶、炒茶……

  了解绿茶制作的人都知道,茶叶是个时辰草,过时不炒真变草。所以,鲜叶摘回家,母亲都是掐着钟点精心“伺候”它们,不敢马虎。而其中的重头戏就数炒茶、烘茶了。

  30年前,在村里的生产小队,母亲是烧锅高手。村民组平时请放电影的人吃饭、安排上面来的领导就餐,全是母亲一人烹饪饭菜。但,同样是烧锅,炒菜和炒茶是大不一样的。炒菜是锅铁铲翻炒,而炒茶全靠一副手掌。虽然母亲十指尖尖,但她炒起茶来手掌却坚硬如铁,茶叶在她手中却是轻若浮萍。

  母亲说,她的“铁砂掌”是当年集体炒茶练就出来的。那时候,生产小队有几十亩茶园,谷雨前后,每天做的几十斤干茶都是手炒出来的。最多的时候,十几口大锅一字排开,每人要管三四口锅,而女劳动力中仅有母亲和刘婶参与炒茶。由于当时没有电动控制,全凭经验判断,温随茶变,每口铁锅杀青程度不一样,就需要走马灯似的轮番测锅温来掌握手中的火候,久而久之尖尖的手指也练成了钢筋锐骨。

  2.

  我七八岁的时候,茶园跟水田一样都分到了户,因此非常幸运地参与了家里采茶、制茶的活计。制茶,其实就是给母亲打下手,主要任务是烧锅、端簸箕。我最难忘的就是体验过徒手测铁锅温度,今天想起来手掌还有一股钻心的疼。

  有一次,看到母亲用双手若无其事地在烧红的铁锅中炒茶、翻茶,我顺便也把右手的中指伸到锅边,结果“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后来,母亲告诉我,铁锅杀青的温度一般都高达二百八九十摄氏度,手指头哪能碰啊。我仔细端详母亲炒茶,发现她每一次手掌朝下都在锅底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一股股浓烈的香气便从铁锅里“滋滋滋”飘散出来。然而,虽然手掌和锅底间隔着大量青叶,但叶上冒出滚烫的水蒸气,还是很容易烫手的。因此,尽管母亲掌握一定技巧,但裸露的手臂一不留神也会与锅底或锅边亲密接触,而且一烫就是一个泡。那种锥心的痛楚,母亲都忍着。这时候我能帮上忙的,便是用湿毛巾替母亲擦汗。

  3.

  接下来的烘茶,烫伤的风险要小得多。早些年,家乡人都是用炭火烘茶,即将杀青完毕的茶均匀倒入一个架在大火盆之上的圆簸箕里(此圆箕是用细铁丝兜底),一人坐在旁边不停地翻动。由于这道工序也直接关系到茶叶成品的质量,翻茶、抖茶必须干净利索,父亲便成为家里烘茶的灵魂人物。

  父亲烘起茶来,眼疾手快,烘干的茶叶里不仅没有一片焦叶,而且在翻动的间隙他还能及时将极少量次品剔去。所以,父亲烘干的茶叶基本上都能杜绝“南郭先生”的混入。而做到这些也是很难的,小时候哥哥和我都为替换父亲吃晚饭而烘过茶,但茶叶在我们的手中就像用细丝串起来似的,抖不开、撒不匀,结果许多“两叶一芽”白白地被糟蹋了……

  4.

  现在的山村老家,大部分都是半手工半机器来炒茶、烘茶了,不少工序基本上实现了电动化。而年过七旬的父母却顽固地坚持着手工制茶,尽管他们每年只做极少量的茶叶自己饮用。

  父亲曾说,我孝敬给他们的“机器茶”都是用电的高温催压出来的,属高火快炒,外表虽然好看、初闻格外香重,但不持久,冲泡三四次后便淡然无味了。而手工炒出来的茶,其柴和炭本身就有香味,制出来的茶叶香气便更醇和浓厚,越喝越有味,可以泡六到十道,十道后的茶汤杯底依然留香,仍有回甘和鲜爽之味。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只不过觉得,父母的手工茶之所以香气醇和浓厚、茶叶耐泡,可能还有炭的清香、手的芳香和父母默契的馨香。

  现在农村大规模手工制茶的年代早已过去,但生活的记忆犹新,往日茶杯里那片片碧绿和淡淡的兰花香也一直萦绕在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到茶园,你最惦念的是什么
从茶青到茶的蜕变,大师古法手工炒制
寻茶记 | 火的本能,实拍手工炒制锣锅山头春古树纯料
【茶友话茶】普洱茶手工杀青有哪些不同的优点与缺点
纠结的揉捻丨普洱茶的工艺,可以没标准,不能没有底线【图】
桂北民俗(7)母亲的姜茶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