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让之暮年所刻的十二方印
吴让之暮年所刻的十二方印(附照片)
晚学居士
韩天衡
一九七四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我的启蒙老师郑竹友先生从河南的“五七干校”返回上海“养老”。彼时,我每周都会去看望并向他请教。
一次,他叫我爬到暗黑的后客堂的老床底下,拉出一个竹篮子,蒙灰之下是一批印章。他说,你可以把需要的挑出来。在灰暗的灯光下,我挑出了吴让之旧谱累见的“吴熙载字让之”等自刻自用六面套印,以及“让之”(两方)、“熙载词翰”、“熙载”“让之”两面印,“王小梅作”、“小梅”印,此外尚有方竹刻“师慎轩”等四面自用印(见图),“兰言室”、“百镜室主人”、“当于天下共览之”等印,共计十二方,二十面印。
我不由一阵欣喜涌上心头,这些印对我来说可是难得见、不可求的“宝贝”。郑老师说:“这是我解放初回家乡扬州带回来的,二十年来都没动过。”我惊奇地问,您哪来这批珍贵的印章呢?他向我叙述了晚清时的往事——
那时扬州有一座准提寺,寺僧好艺,就在寺里辟了画室——十笏精舍,供当时有名望的画家王小梅(1794—1877)、吴让之(1799—1871)、郑芹父(1809—1879)三人共用。吴让之晚年从小他十岁的郑芹父学画,所以他有“晚学生”、“晚学居士”之号。其间有友人自南方捎来天然方竹一竿,颇稀罕,吴氏制为拐杖,故有“方竹丈人”之号。竹稍长,截下的一段自刻了“让之”、“方竹丈人”、“晚学居士”、“师慎轩”四面印。此方竹四面自用印虽包浆古旧,然从未钤盖过,非但一无硃痕,且写稿的墨痕显见。方竹毕竟印面欠平正,或许这就是从未实用的原因。然配篆镌刻之精到、运刀(或称用刀)之高妙却高出其相同印文的石印。让之殁后八年,三人中年龄最小的郑芹父去世,寺庙嘱郑氏后人来十笏精舍清理,于是三家在画室之物尽归于郑家。王、吴的这些自用印也在其中。吴让之一生所制名、字、斋号及闲章自用印约在一百四十方左右,然聚散无常,不可考据,而郑氏老屋所存仅上述之数。当时面对这批自天而降、求之不得的吴氏刻印,郑老师说:“你有什么东西可以跟我交换?这对你是很有用的。”我遂以家藏的雍正天青釉官窑洗贻之,先生也就将这批印章赠送给了我。这批佳印,成为我收藏吴氏印石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印艺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启悟多多。
吴氏用刀神游太虚,若无其事,给人以轻松极随意的感觉。刀法之外,他对择字、配篆也是反复推敲、九朽一罢的。上述方竹印上多处的残留墨痕,显示出点画的多处变更,尤其是“师慎轩”一印“慎”字左旁上移了近三毫米而残留墨迹,即一明确的例证,且是其一生刻印中此类情况仅存的一份孤证。此外,他刻六面套印也非一气呵成,是深思熟虑,逐一推敲后,在几年里陆续刻出的。同治癸亥(1863年)秋,魏稼孙去泰州钤吴氏箧中自用印等一百零七印,成《吴让之印存》一册(两部),时六面印蜕中仅见“吴熙载字让之”界格印等四印面,馀之“著手成春”、“能事不受相促迫”两印尚未刻出。以几年的时间完成六面印,可见虽轻松却并非粗率仓促,这也印证了他击赏的老杜诗句:能事不受相促迫。吴让之刻印的用刀,我一直怀疑非我等所惯用的两角呈90度的平口刀,惜实物已不能见。我曾作过试验,判断其刻款的用刀应是稍带斜口的小尖刀。若此六面套印,其款则刻于外套印向天的四侧边沿上,边窄字小,而且是以行草为之,是让翁款字中极小的一类,是非小尖角刀不能的。其文曰:“余生平见人磨前人名印而自用佳石者夥矣,此石庶免。让翁云。”让之自用印多不署款,此是少数的例外。敝帚自珍,的确是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不能不留下的文字。此六面印外套印壁薄,内印甚小,是可以免被人磨去再刻的精心设计,而百年后的郑老师为避“文革”之祸,虽不磨印,也未影响到印面的完整性,却用针尖细心地将这段款字剔到了模糊不清的程度。这匪夷所思的处理,是不曾经历过“文革”的让翁始料不及的,亦可称作印坛憾事一则。
我由让翁的印想到了当时也是印坛巨擘的赵之谦。“吴赵风流”,不错,两位大匠,一流高手。让翁运刀之妙,独步千古;赵氏则濯古出新。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小让翁44岁、小之谦15岁的浙人吴昌硕,不同于彼时的浙人评家、藏家在篆刻方面有浓烈的同乡会情结,往往褒赵贬吴(赵为浙江绍兴人,让翁为江苏扬州人),而是在篆刻上每对赵三缄其口,对让翁则颂扬多多,不遗余力,经常在文字乃至授徒教子时高度评价及具体地传授着让翁的印艺,尤其是用刀之法,如说“道在瓦甓,让老存焉,此刻汉,深得汉砖遗意”。在缶翁看来,让翁在师邓之外,对瓦甓之妙是别有领悟和体现的,是先行者。其子吴藏堪在谈及缶翁对吴让之所刻“包诚私印”、“兴言”大对章时署款称:“家君时训示其用刀之法。”惜此训示之法终究未见于文字而传世,这是不可弥补的遗憾。缶翁身为浙人,而能跳出在浙褒浙的小圈子,在艺术面前显示出了独立、宽博、刚勇不偏执的人格,也彰显了大师的高尚品质。
郑竹友老师(1896—1976)名筌,扬州人,民国时古字画修补高人。张大千尝请教其仿制古画之法。1958年被周总理点名调入北京故宫,于修复接笔古字画贡献甚大,米芾之《苕溪诗》所失十一字即为其执笔直书(非双钩廓填)。徐邦达先生曾撰文称其为“近世绝才”。作为郑芹父徽孙,郑老师诞生距芹父之殁仅十余年,故其述这批遗印故事当属第一手可信资料。此外,若无更精准的史料考索,那么,贫困潦倒,至于发“但使晚年饱吃饭”感慨的吴让之殁于泰州一说,亦当改以扬州为是。
2015年11月8日改定于豆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篆刻大家吴昌硕,吴昌硕篆刻四个显著特点
一枚六面印(清六家)
【印人】吴熙载传
寻味方寸 | 此生情缘尽现方寸
阳春二月上扬州(40)吴氏宅第(中)——吴门四杰
4篆刻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