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睢水注》考略(一)

卷二十四

○睢水 

A1

△睢水出梁郡鄢县

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蒗荡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迳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邱令董生,仰馀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谘谋帝猷,陈、郑有涿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宇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

梁郡鄢县,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春秋初为所灭。《春秋》:隐公元年(722)夏五月,郑于鄢。即此。改为鄢陵。

睢水战国时所开鸿沟(汉代名狼汤渠)支派之一。故道自今河南开封县东从鸿沟分出,东流经杞县、睢县北,宁陵县、商丘市南,夏邑县、永城市北,安徽濉溪县南,宿州市、灵璧县、江苏睢宁县北,至宿迁市西注入古泗水。楚、汉相争,汉卒十余万为楚军所杀,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自隋开通济渠后,开封县附近一段即淤废无水。宋时开封城东南一段又称白沟,逢雨潦时才可通百斛船,逾月不雨即涸。金、元以后,黄河南泛。故道上游日湮。明时仅残存夏邑县、永城县以下河道。至清代河南境内悉成平陆。乾隆中开浚睢河,自濉溪县以下疏为三股,由灵璧县浍塘沟以下导向东南至今江苏泗洪县由老汴河入洪泽湖,遂成今日濉河河道。

陈留县置,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二十六里留镇。《汉书·地理志》 注引臣瓒曰:宋亦有留,彭城留是也。留属陈,称陈留。西汉陈留郡治。西晋

蒗荡渠,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汉书 · 地理志》 河南郡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高阳故亭学界多认为在今杞县西南高阳集。

《汉广野君庙碑》,按施蛰存考证汉广野君郦食其庙碑在郦道元时庙宇已毁,而碑犹在,至唐宋时碑已无著录。舍按:广野君,前漢郦食其也,陈留高阳人。《史记正义》引《陈留风俗传》云:『高阳在雍丘西南。《括地志》云:「圉城在汴州雍邱县西南,食其墓在雍西南二十八里」盖谓此也。』以郦注所言徵之,则雍丘令董生氏其墓前立庙建碑也。董生、长照二人均无考。郦道元时,庙宇已毁,而碑犹在。至唐宋时碑已无著录,则亦亡矣。

鉼亭,鉼乡,汳水注:汳水又东迳陈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则鉼亭,鉼乡应即陈留县之鉼乡亭”,鉼亭鉼乡为亭乡同治。杨守敬推测亭当在今陈留县北。(守敬按:亭当在今陈留县北鉼乡亭应位于开封留镇北,但具体位置不详。

睢水又东迳雍邱县故城北。县,旧耜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丘,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

雍邱县故城雍丘故城位于河南省杞县城关镇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垣周长4500米。墙与南墙保存尚好,残高2-3米,系红粘土与砂、石混合夯筑。出土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及陶器残片。据文献记载,此地春秋时为杞都,汉置雍丘县,后代屡有兴废。

圈称姓圈名称,字幼举,东汉末陈留郡人,《隋书·经籍志》著录汉议郎圈称撰《陈留耆旧传》二卷,又《元和姓纂》引录圈称撰《陈留风俗传》,二传均亡佚,郦道元《水经注》等书中有佚文凡四十余条。

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东北迳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

白羊陂 亦作白杨陂。《魏书·雍丘注》:杨乃羊之误。古称肥泽。大禹治水曾在泽北筑肥阳城(今西寨)。《水经注》:睢水迳雍丘故城(今县城)北,又东北,积水成湖,谓之白 羊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注之,上承汳(汴)水,又有双沟水亦入此陂。陂东合洛架口水。东汉延熹六年(163)雍丘令董生决汴水入白羊陂,蓄水灌田,民饶其利。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汴水南移,陂渐干涸。后因黄河泛滥淤废。遗迹在今西寨南,吕屯北一带,尚可辨认。董生决,因东汉雍丘县令董生决汴水注入白羊陂,而得名。《水经》:"汴水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水出白羊陂而东仍为睢水,入洛架口又出者谓之汴水,后与白羊陂俱废。

奸梁陂地方学者认为奸梁陂 在白羊陂之右,今杞县赵大湖一带,下入白羊陂,后因上源汴水改道,黄河泛滥渐废。遗迹今尚可辨。

洛架口, 一名"枝津",《西征记》:"洛架,水名也"。《续述征记》:"在董生决下二里,双沟之一支所至,合于汴水"。明前已废。

睢水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北,又东迳首乡城北。睢水又东迳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

襄邑县故城置,属治所即今河南睢县。《汉书·地理志》 陈留郡襄邑县注: 师古曰,圈称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县于襄陵,谓之襄邑西汉留郡。西晋陈留国南朝宋属谯郡北魏景明元年 (500) 复置,属梁郡。东魏阳夏郡。北齐废。1972年冬在震惊世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两件稀世珍宝——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辛追的素纱禅衣。当时它们压在几十件衣物中间,异常轻薄,很难揭取,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当衣物完整地揭取出来时现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通过称重,一件衣服长128厘米,袖筒长190厘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市两;另一块纱料,幅宽49厘米,长45厘米,重仅2.8克,可谓薄如蝉翼,巧夺天工,其纺织技术代表了汉代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考古专家通过对素纱禅衣上的襄邑字样分析,认证该衣和织锦均产自襄邑(今河南睢县),充分印证了当时襄邑丝织品出产之丰富和襄邑人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两汉时期,陈留郡襄邑县是河南丝织刺绣和服装制作的中心,这里盛产优质丝织品。朝廷在襄邑设有“服官”,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服官,指专门掌管为皇室制作高级丝织服物的一种工官,主管有长及丞,西汉时只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两县设置。故此地方学者马学庆等认为襄邑汉代丝织中心

直裾素纱襌衣

曲裾素纱褝衣

上述二图摘自 直裾素纱襌衣 | 湖南博物院

 首乡城《左传.桓十八年》杜《注》,陈留襄邑东南,有首乡。首乡城当在襄邑城(睢县)东南一带。

宁陵县故城据《宁陵县志》: “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并引班固之语:“邑无定名,民无定里”为证。以宁为名,是 出于人民的意愿。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汉武帝置宁陵县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东汉梁国南朝宋属谯郡北齐

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杨守敬认为二碑很可能已(守敬按:杨彦、杨禅,《後汉书》无传。二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史学家论“高阳” | 开封 韩鹏
水经注 卷二十八
河南一个百万人口县,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
名家作品选读(十三)隋唐汴河考——邹逸麟先生
春秋地名考略卷六
【原创】洛阳览胜:天下第一名相伊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