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注》里的沂河-----卷二十五《水经.沂水注》考略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

郑玄云: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水。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沂水即今山东南部沂河,古称沂水。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周礼·职方》:“沂水出沂山,水乃取名于山。”源出山东省沂源县鲁山,东南流经田庄水库、跋山水库,曲折南流经沂水、沂南、临沂、苍山、郯城等县市,折向南流入苏北平。部分河水入京杭运河骆马湖,下游汇灌河,在灌云县东燕尾港入黄海。长386千米,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23米3/秒。支流有汶河、祊河等。中、下游水道紊乱,淤塞不畅,又流经山东蒙山暴雨区,解放前内涝灾害严重。建国后进行整治,中游开掘有分沂入沭水道;下游开掘新沂河,从骆马湖经沭阳直达燕尾港入海。现下游已成为农作物丰产区。

沂山,亦曰东泰山。在今山东朐县南九十里,与沂水县接界。《周礼·职方》:“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清一统志·青州府一》:“按康成《周礼注》:沂山为沂水所出。今沂水实出沂水县雕崖山,其流北去此山尚五十余里。”

柞泉,按清《沂水县志》:(沂水)东源发于王峪岭北之水盈泉[岭西接恶沟,东连马头崮,亦南北分水岭,泉即《水经》“柞泉”[0]

鱼穷泉,按清《沂水县志》:(沂水)北流至大张庄,南合旋风峪水,北合玉泉寺泉,又北经临乐山,合狗跑泉[泉出临乐山东,即《水经》“鱼穷泉”也]。[1]

洛预水,清《沂水县志》认为洛村庄泉[即《水经》“洛预水”也]。[2]吕朋认为洛预水或是今张庄河。依郦注之叙,洛预水在沂水之南,束北流入沂水,今张庄河,正奥此形态相合。今权以张庄河当之。[3]

洛预山,吕朋认为洛预山或即今沂源縣大張莊鄉南之老松山,張莊河源于此。[4]

桑预水吕朋认为即今徐家莊河。按,依酈注,沂水束南流,“左合桑预水”,则,桑预水是在沂水之北,又,沂水合桑预水後,方舆螳螂水(今螳螂河,見下注)合,是桑预水在螳螂水之西。依今地形圆,今沂源縣鲁村镇南之今沂河正源徐家莊河,正束流入田莊水庫,水庫修築之前,當是束流入沂水,徐家莊河應即桑预水。[5]

桑预山吕朋揣测桑预山或即今徐家莊河所出之黑山。[6]

螳螂水源出今山东蒙阴县北松仙岭,东南流注于沂水。《水经·沂水注》:螳螂水 “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按《沂沭泗河道志》:螳螂河(又称沧浪河)。源头在鲁山西南,三府山东,东南流经土门镇北后,左会鲁山南麓之水,继东南流至沂源县城南麻镇西南入干流。河长27公里,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7]

鲁山,今山同名,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北,与淄博市交界处。《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寰宇记》 卷23沂水县:“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注》 云,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而按螳螂水源出今山东蒙阴县北松仙岭,东南流注于沂水。则此处注文所谓之鲁山约松仙岭一带之山岭。

         

摘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编,沂沭泗河道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1,第207

    按《沂沭泗河道志》:沂河在沂源县南麻镇南的螳螂河口以上,有4源。  (1)徐家庄河。源头在沂源县徐家庄乡小黑山,北流经徐家庄东、艾山西,继东北流,至鲁村西南,左汇源出三府山的草埠河后,东流入田庄水库。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175.4平方公里。(2)大张庄河。源头在沂源县大张庄乡老松山北麓,东北流经大张庄东,至店门南,左汇源出张家旁峪南的南岩河(又名仁里庄河)后,继东北流入田庄水库。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84.2平方公里。(3)高村河(又名田庄河)。源头在沂源县大张庄乡狼窝山北麓,北流入田庄水库。河长20.5公里,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4)螳螂河(又称沧浪河)。源头在鲁山西南,三府山东,东南流经土门镇北后,左会鲁山南麓之水,继东南流至沂源县城南麻镇西南入干流。河长27公里,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水经·沂水注》云:“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太平御览》载:“说文曰,沂水出东海费,东入泗,一日出泰山盖,青州浸也。”水经曰:“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注曰郑玄云:“出沂山或云临乐山,水有两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山,馁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为一川。”《清史稿地理志》沂州府下蒙阴县注:“沂水三源。郑氏主中源出沂山;班氏主东源出临乐山;桑氏主西源出艾山,经龙洞山而合,东入沂水。”《沂水县志》(清康熙十一年)载:“沂水三源,西源发源于绞岭西北刘家庄小泉,东北流转西,经艾山之阴;东源发源于王裕岭北之水盈泉,北流至大张庄南,又北经临乐山和狗跑泉;中源出自雕崖山之通广峪北,经雕崖山东自龙洞山北,栗山南,三川汇而为一。”近期有《山东省情》(1984年山东省委研究室编)、《临沂地区概况》(临沂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辞海》及《壮丽的山河》等文献书籍,均记载沂河发源于鲁山南麓或三府山南麓。综上所述,沂河统称发源于鲁山南麓。大张庄河居中,河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故此《沂沭泗河道志》认为大张庄河应为主源,其源头为沂河源头。[8]

沂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

盖县故城古县名。西汉以故盖邑置,治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盖冶。属泰山郡。景帝五年(前152年),曾封后兄王信为邑。东汉永平二年(59年)改属琅邪国,章帝时复故。西晋又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为东安郡治。宋、不改。北齐徙郡治于东莞县(今山东沂水县东北),省县入之。

连绵之水,吕朋认为即今水北河。按,依郦注之叙,此水在盖县故城,南流入沂。今盖冶村之水北河形态此相合,则水北河即连绵之水。[9]

连绵山吕朋推测连绵山或即今水北河源发之凤凰山。[10]

浮来之山,《明一统志》卷二四青州府《山川》:“浮来山,在莒州西三十里,春秋鲁隐公时,莒人盟于浮来,即此,一名公来,又名浮丘”吕朋认为今莒县浮来山不当是郦注之浮来山,《方舆纪要》卷三五已有所疑。依今地形,沙沟镇后朱雀村以西之对崮山当应是《水经注》之浮来山,源于对崮山之今暖阳河,其形态也典“左控三川,右会甘水”之载相合。而《方舆纪要》置浮来山于蒙除县西北三十里,恐不确[11]

按上述注文“(浮来之山即公来山也,在邳乡西”,则此处郦注所谓浮来之山大致相当邳乡沙沟镇后朱雀村南)西一带之山岭,故吕朋的校勘是基本正确的。

邳乡按文物地图集,邳乡故城位于山东沂水县沙沟镇后朱雀村南西汉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墙早年平毁。文化堆积距地表深约0.30米。地表散布大量汉代陶器残片。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灰陶残片,可辨器形有豆、盘、壶、罐、釜、简瓦等。《沂水县志》载为西汉邳乡县治。[12]

浮来之水大致相当今暖阳河[13]

沂水又东南迳东莞县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郓邑,今郓亭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魏南青州治。《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闾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

东莞县故城故郓邑),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元朔二年(前127)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即此。东汉建安初为东莞郡治。西晋属东莞郡。东晋移治东莞郡故城(今沂水县东北城子)。南朝宋移今莒县。隋开皇初改为东安县[14]

姑幕县,姑幕故城位于安丘市石埠子镇石埠子村,系东周、汉遗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 米,东西宽约 750 米,面积约75 万平方米。城墙早年平毁。文化堆积厚约 1.50 米。采集有东周时期泥质灰陶绳纹罐口、弦纹豆把、板瓦、筒瓦残片及刀币,汉代泥质灰陶豆把、瓦当、花纹砖等。《安邱县志》载为汉代姑幕县治所。[15]

小沂水在今山东沂水县东。《水经·沂水注》:“小沂水出孤山西南流,径其城(故东莞城)北,西南注于沂”

黄孤山,吕朋认为即今沂水县道托乡西之北松峰。今余粮河源发于此。[16]

闾山吕朋认为闾山水今清源河。乾隆《山通志》卷六《山川志》:“闾山水,出(沂水)县西南四门洞山,下有龙潭,流入沂。”按,清代沂水县即址,依今地形,闾山水即今源于沂水县崔家峪镇西北芝麻顶对荆峪之清源河。清源河之南,有朱陈河,流入清源河,河汇成一水,流入沂水。朱陈河之南,有港埠河,流入沂。又,闾山水“南流,右佩二水”,吕朋揣测港埠河本入清源河,后河口有改道。[17]

闾山吕朋认为即今清源河源发之芝麻顶。[18]

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密水东流。迳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东安县故城东安故城位于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城子村东北汉~西晋遗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00米。城墙绝大部分已破坏,现存城西南一段,长约25米,宽3米,高2米。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1.5米。采集的汉代陶片有泥质灰陶豆、瓮、罐、壶、碗、盆等残片。铁器有鼎、斧、权、钻、刀,以及五铢铜钱等。《沂水县志》载为西汉东安县治,晋置东安郡,隋废。故城南部曾发现汉代墓葬。[19]

时密水,大致相当沂水县密河。

时密山,地方学者认为时密山在刘家店子西北,当地称为时山或峙山;时密水自西而东流经刘家店子村南。郦道元所说的“密”,当在刘家店子一带,应为莒地;而莒人归共仲(庆父)时,密邑或为鲁国所占。沂水地处莒、鲁边鄙,可能时而归莒,时而属鲁,无一定属。[20]

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东南流,巨围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导源堂阜,《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杜预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又东南注桑泉水。

桑泉水今名东汶河。出今山东蒙阴县西五女山,北流折东流至沂南县界入大沂河。《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北出五女山,……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东南入沂”

五女山,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西五女山。《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北出五女山。”《清一统志·沂州府一》:五女山“在蒙阴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此西五女山也。又有东五女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

巨围水与巨围之山,1936年山东矿产报告“(东汶河)东南流至龙岗埠,河面渐宽且成沙河,至大张巨围水由此北来而相滙[21]。按此今蒙阴县大张疃(约今大张台)一北来汇入东汶河的那条支流应与巨围水有关。按此巨围之山约今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北一带之山岭。

 上图摘自 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编. 山东矿产报告 第一号[M]. 1936

堂阜水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南。《水经·沂水注》:堂阜水 “导源堂阜……东南注桑泉水”。1936年山东矿产报告“(东汶河)至山村有西堂阜河,自北来而相,至西儒来有堂阜河自东北来而相滙,至儒来,有崮水自西南来而相[22]”。按东汶河山礼村(今山里村)有西堂阜河自北来而与之汇,百度地图显示较为明显,而西儒来附近的东堂阜河百度地图今已无法显示可能已湮没,故此颇疑西堂阜河很可能即郦注所谓的堂阜水

底图截自百度地图蒙阴县区域

堂阜,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二十四里常路镇北。《左传》:庄公九年 (前685),鲍叔帅齐师入鲁,鲁被迫杀公子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又,文公十五年 (前612),齐人为孟氏谋,“饰棺置诸堂阜”。即此。

吕朋推测今高都镇李官村有战国遗址(国家文物局,2007)上距周较近,或是堂阜遗址,今权以此当之。[23]

桑泉水又东南迳蒙阴县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东南与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迳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水出鹿领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刘稀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山水。水出蒙阴山,东北流。昔琅邪承宫避乱此山,立性好仁,不与物竞。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桑泉水,又东南入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齐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丁复为侯国。

蒙阴县故城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十五里大城子。县在蒙山之北,因名。东汉省。

崮水1936年山东矿产报告“(东汶河)至山村有西堂阜河,自北来而相,至西儒来有堂阜河自东北来而相滙,至儒来,有崮水自西南来而相[24]”则崮水应即今儒来河。

卢川水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沂水注》:卢川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径城阳之卢县……又东南注于桑泉水”。

吕朋认为卢川水今梓河。《清一统志》卷一七七诉州府《山川》“卢川水,在蒙阴县东北九十里。”《续山东考古录》卷二一《诉州府下蒙阴县》:“按:虑(当作’卢’)川水,今又名下水,发源县东北井王庄西马头围之老犍略。”按,今梓河源头处仍有井旺庄。[25]

  鹿领山,应校正为“鹿”,即位于今蒙阴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之鹿岭山[26]

卢县,西汉置,属城阳国。治所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五十二里故县村。东汉省。

阳都县故城西汉置,属城阳国。治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东二里疃。东汉琅邪国。东晋废。

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蒙山水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南蒙河。《水经·沂水注》:蒙山水 “出蒙山之阴,东流径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清一统志·沂州府一》:“《旧志》:在县东南桃墟社,俗名桃墟河,亦名桃曲河。”

蒙山又名东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接平邑县界。《尚书·禹贡》:“蒙、羽其艺” 《诗经·鲁颂·閟宫》:“有龟、蒙” 即此。《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引明公鼐 《蒙山辨》:“蒙山高峰数处,俗以在西者为龟蒙,中央者为云蒙,在东者为东蒙,其实一山,未尝中断。龟山自在新泰县境,其北有沃壤,所谓龟阴之田是也。《旧志》:蒙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古刹七十余所,龟蒙顶为最胜”

阳都县西汉置,属城阳国。治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东二里疃。东汉琅邪国。东晋废。

温水温泉陂,地方学者认为温水即汤河。郦道元当年在考察沂河时,从上游顺河而下,沿途详细考察了沂河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沂河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到达汤头后,他在汤头逗留了数日,除了尽情享受温泉洗浴的爽快之外,还对温泉水的流向做了考证,在《水经注》留下这样的记载:“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人于沂水者也”,即沂河又接纳了温水河(汤河)的水。温水河上游接纳了汤泉的水,向西南方向流入沂河。这也就是“温泉人沂”的说法。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温水河并没有流入沂河,而是在今汤河镇禹屋注入沐河,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所以《续修临沂县志》说“温泉沂”,今故道不可考。道元写《水经注》是十分严谨的,而且他亲自沿沂河作过详细勘察,对这一矛盾的最合理解释,就是后来在水利治理过程中,把汤河改了道[27]按此则温泉陂,约今临沂县汤头温泉。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沂水南迳中丘城西。《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邱。《左传》曰:书不时也。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迳蒙山下,有祠。

中丘城春秋时鲁邑。即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四里葛沟镇。《春秋》:隐公七年(前716),“夏,城中丘”。注:“在琅邪临沂县东北。”《续山东考古录》卷20兰山县:中丘邑故城“在东北五十里。又名诸葛城,又名王僧辨城,今葛沟镇”。

临沂县故城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东临沂庄。东汉改属琅邪国。南朝宋省。东魏武定八年 (550) 复置,属郯北齐省。

南武阳县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以东郡武阳县,故加南。东汉改为南武阳侯国,后改为县。南朝宋改武阳县。

治水山东平邑县东南浚河。《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冠石山,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境与新泰市交界处之太平顶。《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武阳县:“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治水又东南迳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南流,迳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孙之邑。子路将堕之。公山弗扰师袭鲁,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慎《说文》云: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东南趣也,皆为谬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治水又东南迳祊城南。《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归泰山之祊而易许田。杜预《释地》曰: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沂。

颛臾城颛臾国为周代东夷小国。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风姓。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南三十里固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论语· 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据地方学者考证平邑县城东,有村名颛臾(zhuanyu),因为人多,分为四个小村,只以一、二、三、四以示区别。每个小村都不愿另改村名,这是因为“颛臾”是一个古国名,颛臾国被灭后,其后裔迁居此处所建之村就是颛臾村,这个村名承载着古老而又珍贵的文化记忆。据传颛臾国是太昊的后裔古国。太昊就是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等。《史记》中称伏牺,这是因为古代文字并不统一,这些写法只表示记音的作用。伏羲与神农、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是上古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后来进至中原,成了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路史·国名纪一》载,颛臾为太昊后风姓国,子爵,沂之费县西北有颛臾故城,是汉时的颛臾县。如今在平邑(平邑东、费县西北)尚存颛臾城故址,1979年8月被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看,其城近正方形,南北长 600米,东西宽550米是座不大的城,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颛臾城附近的一个村庄名叫固城村,从这个地名可以想见,颛臾城当年应该非常坚固。[28]

沂水又南迳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是也。后更名开阳矣。《春秋.哀公三年.经》书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者,是也。县故琅邪郡治也。

开阳县故城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鄅古城东汉琅邪国都。南朝宋并入即丘县

△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

《鲁连子》称:陆子谓齐湣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贲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国也,少昊之后。《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公与之宴。昭子━━叔孙婼,问曰:少昊鸟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太皞以龙纪。少皞瑞凤鸟,统历鸟官之司,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县故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襄贲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南四十二里长城镇。南齐侨置于涟口县 (今江苏涟水县)。后废。

郯县秦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北门外。三国改为国。西晋复为县,仍为东海治。南朝宋及北魏属东海郡。

△又东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良城县西晋改良成县置,属下邳国。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西南沂水东。北齐天保七年(556)废。比对文物地图颇疑良城县故城新沂市西南沂水东的大、小楚庄及小林顶等汉遗有关。[29]

下邳县故城秦置。治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汉高帝五年(前202),封韩信为楚王都此。后为县,属东海郡南朝梁改名归政,东魏复故名。按文物地图集:下邳故城〔古邳镇北侧·秦一清·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咸丰《古邳志》等记载:秦置县,汉仍之,为(夯)土垣,周十二又五里,其南门曰白门。建安三年(198)曹操引沂泗二水灌城,城毁。至金宣宗时完颜仲德任邳州刺史,增筑城墙,江水环立,州由是可守。然而,因地处葛峄山之阳,泗沂交汇处,因黄河夺泗入淮,“河水大上,城陷,居民少有存者。”城淹没于地下,现成为农田或芦荡。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1995年挖鱼塘时,曾出土石柱础、石狮和石板街道遗迹[30]

桥,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汉书·良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颜师古注引服虔曰:“楚人谓桥曰圯”,即此。唐时已有圯桥之称。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今已毁废。

上图摘自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0] 沂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沂水县清志汇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2,第118页

[1] 沂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沂水县清志汇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2,第118页

[2] 沂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沂水县清志汇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12,第118页

[3]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4]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5]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6]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7]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编,沂沭泗河道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1,第206页

[8]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编,沂沭泗河道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1,第206页

[9]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10]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11]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12]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册), 测绘出版社,2011-06,第727页。

[13] 吕朋:《水经注》校笺——以《泗水》、《沂水》、《沭水》等篇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1

[14] 

[14] 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沂水县这个名字因沂河而来,当时为何不以沂山为参照物?
琅琊
“天上银河  地上沂河”沂河源头在哪里?
山东有四地以一条河为名,但与其他以河为名的地方相比,有何不同
水经注 卷二十五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