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15-33)

孔子认为,为政治国仅仅具备学识、智慧还不行,还要追求仁德爱民,心怀庄严敬畏的态度,依照礼制实施具体的治理方式。这是一个合格执政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知:通“智”,智能、才能。
庄:严肃,庄重。
莅:临、到,引申为治理。
动:行动、役使。
【译文】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却不能用仁德守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失去。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守持它,却不能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守持它,能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役使百姓却不按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指什么?孔子没有明确说法,但从为政的角度看,小则指禄位官位,大则为国家天下。用智慧、有能力得到天下,有位者如果不仁,就不能守住江山社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一定会失去天下。
“仁能守之。”《易经·系辞下》说,“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天地最大的品德,是滋育万物;圣人最大的宝物,是获得地位。用什么守位,是广施仁德;用什么聚人,是施舍财物。《孟子·离娄章句上》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因为仁,他们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祖庙;士人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害怕死亡却乐于不仁,这就好比害怕醉酒却又强行饮酒一样。
知及之、仁守之,不断增强修养,显明自身仁德,就相当于《大学》所讲的“明明德”;庄以莅之,始终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则是“亲民”;动之以礼,所有措施和行动皆符合礼制,当然就是“止于至善”。为仁之道就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行皆符合礼,自然就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至善境界。
反过来看,如果为政者不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不能用符合礼的方式去役使百姓,那就是仁德操守不够,也就暴露出智慧才能不足。只有知、仁、庄、礼四个方面全部做到,才是真正的尽善尽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5.33
安德义论语解读12——颜渊篇第十二
孔子论君子
《卫灵公篇》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05
第111天|《论语》•笔记|普通百姓也能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