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5-12)

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恕”道,又是“仁”的体现,是推己及人的基本要求。只有时刻注重内求修己,然后才能推及天下,实现“天下归仁”。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加,施加,强加。
诸,在古时常用作兼词,也可理解为“合音词”,有“之于”、“之乎”两种用法。
尔,你。
及,达到、做到。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想对孔子表白自己已经具备很高的修养,能够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是达到了仁的境界,就能准确把握并施行仁道。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字是我能终生奉行的?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的结构为“如其心”,意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能强加于人,凡事应替别人着想,如别人之心,这才是恕道。恕是行仁之方,必须终生践行,绝不能止而不进。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孔子自己都不敢认为达到了“仁”境。所以,孔子实实在在地告诉子贡“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从本章也可以明显看出子贡为人确实相当高调,自负习气很浓。

子贡自以为达到了这种境界,有自满自负、止而不进的念头,孔子则循循善诱,告诫子贡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骄傲自满,既是给弟子敲响警钟,又是给弟子正向激励,诚心帮助弟子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从全社会角度去看,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之所以无法做到,关键在于一个“无”字。主观上看,我如果不希望我“不欲”之事强加到别人身上,我可以做到“我”勿施于人,但我无法阻止“他”施于人,所以,无法实现“推己及人”。只有真正具备“推己及人”的修养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能力,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仁”推延于外,使“仁”充满整个社会,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向的三重境界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五)
感悟《论语》中的“仁”
每个有品位的中国人,家中都少不了这本书!
论语的主要思想
顾高:孔子谈学习的三重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