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4)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伦理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孔子对周礼保持着无限眷恋,认为只有周礼这个“先王之道”才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变:改变、发展、变化。
道:先王之道,这里指周礼。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两个相邻的诸侯国,鲁国是孔子的家乡。
当时,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并分封诸侯,所有功臣、皇族都得到封地。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立有汗马功劳,封地于齐国,注重武功。周公同样功盖天下,受封于鲁国,注重文治。《吕氏春秋》载:“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贤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齐国注重“贤贤上功”,尊重人才,崇尚功劳,国力逐渐强盛,但容易导致社会重利轻义;鲁国注重“亲亲上恩”,亲近亲人,广施恩德,国力日渐衰弱,但能够使百姓崇礼尚信。所以,孔子认为鲁国比齐国更接近先王之道。

《史记》也载,分封初期,姜太公治理齐国有方,五个月就取得明显政绩。周公之子伯禽到了鲁国,三年之后才显现政绩。他们先后向周公报告政绩,周公察觉到齐国注重功劳,发展迅速,日趋强大,后世一定会超过鲁国。但是发展太快,急功近利,便不会遵循常道,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将会很快走向灭亡。事实证明,周公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齐国因太重功利而推行霸道,鲁国则坚持推行王道,所以齐先于鲁而亡。

可是,到了东周末年春秋时代,鲁国开始出现不遵循周礼的现象。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把持朝政,国君已无任何权利,事事听命于“三桓”,国家治理进入“无道”状态,但在“礼”上相比齐国还是要略胜一筹。

“变”是改变、发展、变化,这里的“变”是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变化。孔子认为“齐一变,至于鲁”,希望齐国能够变得像鲁国一样;“鲁一变,至于道”,希望鲁国能够变化回归于“道”。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是在称赞鲁国比齐国好,鲁国只需一变就能够至于道,齐国则需要两变,先“至于鲁”再“至于道”。事实上,当时的诸侯各国礼崩乐坏,都已陷入“无道”,亟需变化回归正道。孔子周游列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当时诸侯各国都能回归于道,回归到像周朝初年周公时代的“先王之道”。

在孔子眼里,齐国虽曾为霸主,但“周礼尽在鲁也”,鲁国一直是文化之“望”。尽管鲁国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但作为“先王之道”的推行者,孔子对周公的为政之道始终充满文化自信。只要坚持不懈恢复周礼,自君到民都做到以仁为本、以礼为体、中庸为用,着力推行远神近人的人本主张,弘扬温文尔雅的礼乐文化,重构孝悌和亲的伦理秩序,就一定能建立起一个崇德贵民的理想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雍也篇》第二十四章
【第142期】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23章》怎样理解孔子所希望的齐、鲁之变?
论语连载(144)《雍也篇》第24章,“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转】齐、鲁文化特色比较
王道与大同——以《论语》“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章为中心的讨论。
一切都应适“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