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脚架,闽南生活记忆的缩影

在闽南,骑楼被称作“五脚架(基)”,亦即一种外廊式建筑设计,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以供行人躲避日晒雨淋,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本期内容,让我们跟随Pohling Tan共同探索“五脚架”的前世今生。

在闽南,骑楼被称作“五脚架(基)”,亦即一种外廊式建筑设计,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以供行人躲避日晒雨淋,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

它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东南亚地区,当时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就曾立下法规,要求所有建筑物前都得有一道宽约5英尺且带顶盖的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这条走廊就被称为“five-foot way”(5英尺路)。

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five-foot way”旋即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如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等城市的普遍风貌。

马来西亚槟城的五脚架

耳濡目染之下,当时身处南洋的闽南华人亦接受了此种样式的建筑设计,因此将“5英尺”带入了自己的方言。

“英尺”在马来语里意译为“kaki”,闽南人便将其音译为“脚基”,加上一个“五”,便成为了“五脚基”这样一个传神的词汇。不过,由于语言在流传中所产生的细微音变,导致我现在所说的泉州口音闽南话则是偏向“五脚架”。

虽然五脚架的起源与莱佛士推行的“five-foot  way”店屋法令有很大关系,但在后来社会应用中,其所指意思并未局限于特指“店屋底层留出的五尺宽人行走廊”,而是有了更宽的泛指。它可以拿来形容七尺、八尺乃至九尺宽的外廊,甚至只要是有外廊的建筑,就可以称作“五脚架”。

清末时期,一帮在东南亚致富了的华侨透过当时的通商口岸厦门,将五脚架“带回”了闽南。他们当时在修建商铺时,热衷于将南洋建筑风格与本地建筑相融合,才塑造了如今闽南骑楼这种独特的风貌。

上世纪50年代的厦门思明南路

尤其在辛亥革命胜利后,迎接新时代新思想的社会风气大涨,民间大众以营造新建筑形式为耀,积极仿造洋楼民宅,官方也努力推动城市面貌革新,特别是骑楼店屋的建设。五脚架便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它的建设巅峰。

泉州中山路骑楼的保护项目

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不自由摄影师

民国时期,作为独栋宅第的洋楼也变得愈来愈普遍。这种建筑彰显了中西合璧的显著特点,空间布局多为合院的“四房合一厅”或“二房合一厅”,同时外观采用“五脚基”式的外廊与门面装饰,故在闽南地区被俗称为“番仔楼”或“番客楼”。

晋江五店市的番仔楼

对很多闽南人来说,五脚架能唤起适应亚热带气候的生活记忆。

降雨量大且骤急时,在五脚架下躲避雨水;直射阳光酷烈时,在五脚架下享受蔽荫;没有空调的夏季夜晚,年轻人仰仗身体强健,在外廊处铺上木板床睡至天明,常听大人们大吼“不通伫五脚架下困归暗,会寒着!”

用心去观察五脚架下的生活,你发现建筑原来那么具有人情味,生活原来可以过得如此不喧哗、不张扬。在这样特色的角落中,你的眼前是一幅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画,从中更能窥视到闽南人的风貌与精神。

也正是在“五脚架”与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复杂的联结之后,它所指代的意义就早已超脱了仅仅几尺地的外廊空间,而是链接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一代乃至几代闽南人的共同记忆。

泉州中山路骑楼插画©泉州影像,作者徐亦峥

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当下,当我们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除了吃喝玩逛,满足现代商业性的消费需求,是不是也可以静下心来去思索,我们还能够做什么,才能继续丰富五脚架下的生活文化,继续延续五脚架下的生态故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你还知道哪些闽南特色建筑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民居及传统建筑研究】漳州古城的传统住宅类型及其演变的考察
老漳州记忆:骑楼“五脚距”,瑞京路西段断断续续,却尊贵无比…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
故乡的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