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医学历史以及《伤寒论》你知道多少呢?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句话是,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家族在这个时期,很多人得了这个病,有两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而这三分之二中,竟然有70%的人死于伤寒这个病,所以才使得他去学医,也便成就了这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首先,我们要了解,医圣,是谁?然后,要知道他为什么要当医生,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伤寒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我们华夏7500多年历史中,我们的先辈从丛林中走出来,群体而居。 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 有过一次次的受伤、流血,最终在有意与无意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对人类的一些伤痛,治疗的作用。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一例例的试验,最终被确定了有效。 从而记录保存了下来,终于在约四千年的自然观察和体验中总结出了经方,而这些精华是咱们中华先民用无数血泪换来的,其中还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用生命践行着医道的严谨。

  中医第一本本草专著叫《神农本草经》,一共记载了365味药。这符合了老祖宗一次次观察,日月轮回,最终以年为纪的理念, 道法于自然,一切向自然学习。

  而神农氏本人,因为遍尝百草,最后中毒而死,为中医科学付出了生命。 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在不断的尝试与亲身体验中,几乎都是用单一的药进行治病, 这样的效果有时候也会差强人意。

  他同时也是烹调的祖师爷, 是厨师的祖先; 他由于有着最敏锐的嗅觉与味觉,所以在饮食文化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这个人最终通过医学的研究,用他烹调饮食的方法对各种中草药进行了组合试验。并应用于治疗,自此中医方剂学开始形成 。

  他所著成的《汤液经》正是这样的专著,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纷陈,最终这本书没能完全流传下来, 到了周天子的时候,由于周朝经过周文王的教化,社会秩序制度相对齐备合理, 其中对于医生的分级考核制度,也非常的完善。正是由于有这个土壤,无形中保龄促成了中医文化的兴旺发达。

 在这一时期,各个医生都进行着相应的学术经验总结,不断的修正,完善而这些理论,终于在一千年之后的汉代, 由一批优秀的医学工作者以问答的形式,结集成为一本中医指导性专著,它就是《黄帝内经》。

  由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不以个人名利作为追求,所以把他们的心血,托付在一个上古先祖的名下,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黄帝内经》相当于今天的优秀医学论文集,而并非出自于黄帝之手。《黄帝内经》分为上下两卷,所以很多人也把内经称为九卷。

  汉朝,是中国历史所在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时期,但是强大便意味着领土的兼并,活动更多,战争也便更多。对环境有着很大的破坏,死伤也便会增多,这些伤亡所带来的细菌,也便给了病菌感染传播的机会也相应更多。 这样的背景下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个时代名医辈出。虽然大多数名家的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这个与东汉末年战争的持续有关,所以扁鹊、华佗、仲景、均出自这一时期。 扁鹊就是那个提出上工治未病, 强调预防医学的人; 华佗,传说死于孟德之手没能留下专著,而现在流传的《华氏中藏经》为托名假作,有些理论有违于医学常理。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著伤寒论的原因,前面讲得很清楚,因为族人大量的死亡,促使了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引用了《内经》《汤经》《胎胪》《平脉法》等。在他之前的医学专著,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合成了《伤寒杂病论》共16卷,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这本书,在当时也没能流传下来。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卫生部长)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唯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象,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既S非典之后,新冠状病毒(2019-nCov)“横空出世”,为2020年的中国新年添了一把堵。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的同时,面临的仍然是没有特效药的尴尬,中医界跃跃欲试,有很多经验方流出,却始终没有权威性的良方。诊疗方案已经出到第五版,而中医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人,一个2000多年前就与流感病毒打交道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的人,他就是被我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意大利新冠肺炎爆发后,我国援助了大量医疗物资,其中包括两种草药: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这两个药方,出自于将近2000年前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伤寒?

  伤寒不仅仅是感冒,首先我们要知道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其次,伤寒是太阳病的一种。外感,就是伤寒论,把病分成三个原因:

  一是,感受了自然界中的一些致病因素,包括环境造成的,这类叫外感;二是,发自身体本身的,包括因为情绪,喜怒失常,饮食,房事不节,生活起居失常引起的,叫内因;三是,受了外伤,毒蛇猛兽,刀枪摔倒等,叫不内外因,这是致病三因。所以三因是什么: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这就是致病的三个因素“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症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

  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伤寒,顾名思义。但是,凡是外感病,一定有发热出现即使像伤寒论第三条所讲,或已,或未, 这个或未,正是强调,一定要发热,只是未发。一切外感病,均有发烧现象。

《伤寒论》以六经辩证为指导思想,全文强调了一个词:随证治之,由此《伤寒论》是一本辩证论治,是依随疾病始发变化而及时采用有效方法针对性治疗的一本临床医学指导专著的书。历史上定位为:方家之祖,而仲景本人也被尊为医圣。

在西医的治疗理论中,只要是一个病名,就是用一种药去治疗。这个在今天的术语定性上,叫作群体化治疗,他不管你病人瘦弱肥胖,存在什么其它情况没有,就是一个方案通治所有人,这样的方法,固然有他优秀的一面,但也有不容小视的负面作用,往往是以牺牲其它器官或物质来作为代价的。

  而中医,在《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的指导下,强调的是因人而异,随证治之。这就充分的考虑了人体的高低胖瘦,考虑了病人的壮、弱、虚实、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等因素。针对单个体病人的全面情况,进行设计的一个治疗方案,所以,也叫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们现在,进行一下整理,对上面的文字,就是区分好个体方案和群体方案:群体方案化治疗:同病同治方,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治疗:针对每一病人感受邪气以后的具体反应,包括身体素质,制定符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的治疗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创立的医家是张仲景。代表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汉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是为了对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仔细了解。我们为什么尽了解作者呢?

  因为,伤寒论中的文字语法,既有时代特点,也有地域特点,我们在有歧义的地方,正是需要结合历史条件,进行相应的还原,否则,我们便没办法掌握真相,没办法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因为《伤寒论》是以六经来分疾病进程的,所以我们很简单的把六经的名称介绍了一下:

六经为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的特点是,发热怕冷;阳明病的特点是,发热,汗出,不怕冷,而且有渴,有烦躁,便秘;少阳病的特点是,胸闷口苦,咽干,往来寒热;太阴病的特点是,腹痛,泄下;少阴病的特点是,怕冷,不发热,人虚弱至极;厥阴病,最难治,他的特点是欲寐,就是昏昏欲睡。

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病方法:

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病;吐法,用于胸膈浓痰堵绝;下法,用于阳明病;和法,用于少阳病;温法,用于少阴病;清法,用于阳明病;补法,用于少阴病(当然太阳病也有用的时候)。消法,用于各种顽固性的瘤子、血结之类的病,但不是绝对。

伤寒的指导是,见一症添一药,少一症减一药,这些是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的。

《伤寒论》其实是十六卷,现存十卷而已。《金匮要略》是六卷存三卷,被分成25卷,实际上论病只有23卷,但《金匮要略》更精妙。只是不读伤寒,便读不懂金匮。所以这伤寒不学好,没条件深入金匮中的病,几乎都是重病。后面三篇,便是宝贵的妇科三篇。那个时候,便有了药栓,有了外用药如狼毒汤,蛇床子散。尤其是蛇床子散今天还在用就是外治的药。如泽膝汤,这个治肺癌早期效果特别好,到了中期还有机会。晚期,只能是减轻痛苦了。

  这个“经方”概念,特别强调一下:

“经方”,即是经验之方。是通过了,大量症状的治疗,得到有效验证而留下来的方剂, 其剂量组成,均不可轻易改动的立世之方。

《伤寒论》的指导是,见一症添一药,少一症减一药, 这些是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的。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泽被后世《伤寒论》 医学长沙自有真
千古中医故事(二)
名人传记|“医圣”张仲景
医圣 张仲景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乙 伤寒杂病论)
看《医圣》 学中医 | 为什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