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最冷门的一组《浣溪沙》,却写出了千载难逢的官民同乐

第48篇文章,共2215个字


作者:丁十二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历代名家均留下了不少名篇,常见的我们所熟知的,像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再如高中课本里我们学到过的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以及唐人韩偓的《浣溪沙》是最早采用此调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读的这组《浣溪沙》是苏轼比较冷门的一组作品,全组词共5首,均作于苏轼徐门石潭谢雨路上。五首词充分展现了苏轼的爱民和亲民,以及人民对苏轼的爱戴和敬仰。

当时苏轼知州徐州,刚刚经过洪水的洗劫,徐州四目疮痍,紧接着又遭遇大旱,人民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苏轼忧心如焚。但苏轼没有被吓倒,一方面积极领导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苏轼前往徐州城外的石潭求雨。(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民生的好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不知是官民一心感动了上苍,还是上天被苏轼的诚意打动,不久就喜降甘霖,旱情得到解除,人民欢天喜地,苏轼心情也大好。

一个初夏的早晨,雨过天晴,苏轼前往石潭谢雨,沿途一派丰收景象。苏轼的仪仗走过村落,老老少少喜气洋洋,呼朋引伴,争相追随知州去石潭谢雨。于是苏轼高兴的写道: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在这首小词之中,苏轼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苏轼谢雨归来,从山谷来到村庄,村里的人都兴奋异常,人人争先恐后,都想一睹知州的风采。尤其是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宋·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这首词,气氛是如此热烈,场景是如此生动,写出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苏轼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苏轼与百姓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在人民热烈的拥戴中,苏轼没有迷失自己,没有忘乎所以,他走进每一座村庄,都不忘了询问民生,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他看到眼前虽然一片丰收景象,但是毕竟刚刚经历过洪水和旱灾,没有存粮,老百姓当下该如何解决饥荒?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宋·苏轼
麻叶层层苘(qǐng,青麻)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chǎo,麦粉)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首词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人们都在辛勤劳作,丰收在望,令人心喜。

苏轼心里想到,青麦毕竟有限,还是解决不了青黄不接的困难,如果黄豆熟了,就可以度过饥荒。于是他向磨麦粉的老人问道:不知黄豆几时能够成熟?一方面苏轼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人(人们)多一份期待,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慰。另一方面苏轼对人民对民生的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走过一村又一村,此时日上中天,时已过午,苏轼来到一个村子,村子里静悄悄的,枣花簌簌飘落,家家户户的抽丝车发出轻柔的嗡鸣,村头古柳树下有位农夫在卖黄瓜……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画面。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苏轼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一方面体现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另一方面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细节之处,生动自然地表现出了苏轼与民同乐、与民为亲的可贵精神。

苏轼离开村子回城后,这一天的见闻让他倍感高兴,多少年来,苏轼看到的都是农村的困苦和农民的困顿。这难得的繁荣景象和安宁祥和的画面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于是苏轼欣然写道: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回顾这一天的见闻,让他无限感慨:他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故里,享受这种田园之乐呢?在那风和日丽清新怡人的山村,他本就是其中的一员。

苏轼这组描写农村风光的《浣溪沙》,宛如一幅幅生意盎然的风俗画,内容淳朴、亲切、自然,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窄樊笼。

苏轼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人中第一个真实反映农村民生的词人,他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农村的风光,着力刻画农村不同人物的生产和生活场景,色泽明丽,格调清新,体现出苏轼在词作内容风格方面又双叒一次崭新的开拓。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一个囿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会写写诗写写文章的运营,朋友都说应该生活在古代的人。

曾经我也想改变世界,但是装备有限,就坚持做自己吧。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一生名篇甚多,但这首冷门作品更能体现他的可敬之处
读一首苏轼诗词,让心安静会儿
苏轼五首《浣溪沙》写尽了农耕景象,美到极致,值得你好好品读
苏轼很冷门的一首词,其高超的表达技巧,却令人赞不绝口!
苏轼诗《浣溪沙·徐州谢雨词五首》楷书全文,石潭道上作。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徐州石潭谢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