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41,42)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字意双解:

上士听了“道”,努勉而为;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不以为然。如果“道”连下士都掌握了,其称之为“道”就太名不副实了!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昏暗不清,前行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般低狭;刚健的德好似懈怠一样;它们整体来看,给人们的感受是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仿佛含有污浊;最方正的东西仿佛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仿佛无声无息;最大的物体仿佛没有形状。“道”默默隐藏在宇宙间,只有“道”才善于孕育万物、并且使万物自然生长。

旁注:

在孙过庭的《书谱》中也提到过“上、中、下三士”的问题。“道”大多不会显露于表面,要不也不会称之为“道”了。再说,万物确实存在差异,人类也是如此。“一”(共同)与“二”(差异)始终“笼罩”着宇宙。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是十分正常的,“于无声处听春雷”是极少数得道的人才会做到的。

“大器晚成”在此当属毫无理由之笔!无论叙事还是阐发在本章都是不协调的。真正的大是大不可方的!如何界定?如何测量?因为我们生活于“大”之中!同时在理论上讲,无论多大的大也是一定的。这是宇宙中的悖论,它是从“有无”这最大的悖论引发出来的。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刘晓林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字意双解:

道孕育万物。万物藉阴阳而存,阴阳相融而以成和谐。人们最惧怕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来自称。所以事物减损的同时在增加,增加的同时也在减损。别人所求教的正是我所要言教的!极度违背“道”的人将死无其所,我把它当作我施教的宗旨。

旁注: 

“道”从何而来?因何而生?老子始终没讲清。自然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讲明白的问题,正如我在《人类永远的困惑》中对“无”的发问。无中生有,道生万物。是否可以理解为无与道大略相等呢?按照我们人类现有的智慧来理解“无”与“道”,它们是自相矛盾的!“孤、寡、不谷”并非是人们的厌恶而是惧怕!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有很多学者理解为:别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别人。这实在是滑稽,虽然得道的人也需要向他人学习,但在此语言环境中我认为把老子视为“解惑”者更为恰当些。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四)——有生于无
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在什么层次,有什么能量(连载127)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22
刘晓林:我想老子说
“道”就是天意,任何人都不能逆天而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