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课堂| 张东华:谁言徐渭不宜学

早上八点半,张老师首先为我们点评了上星期完成的作业,还对我们准备参加第九届浙江省花鸟展的作品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鼓励大家能够学以致用,以赛代练,积极参加展览活动。

“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成就在明代最为突出,这其中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人物——陈淳和徐渭,他们两人把传统花鸟画风格由宋元时期的工笔画法和没骨技法成功地引向了水墨大写意的方向,因此被后世合称为'青藤白阳’。我们上星期学习了陈淳的水墨技法,这星期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把陈淳的大写意画法推向新高度的青藤画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徐渭才是真正把工笔画向水墨大写意方向推动的决定性人物。”张老师坐下后,拿出一本故宫出版社版的精装《徐渭精品画集》对我们说:“开学第一课时,韩璐老师已经对徐渭的生平事迹有所涉及,现在我再介绍一下徐渭水墨大写意画法的起源和风格特点”。

“出生在古城绍兴的徐渭多才多艺却又命运多舛,他虽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但他八试未中,却恃才傲物,最后穷困潦倒,郁郁而终。徐渭寄人篱下、波澜起伏的独特人生经历也因此造就了他出神入化、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画画即画纹理,认识纹理必须格物致知。古代的儒生非常强调博物学,他们要了解的东西非常多,因此必须不断地去看、去学习,他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筋络(纹理)从而联想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所以儒生不一定去画画,但他们对事物的结构却非常清楚。从宋明理学开始,格物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北宋时期的赵昌,相传他在自己的庭院中遍植花木,“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彩色写之”,以记录不同时间花叶的形态变化。这种格物致知的绘画理念,使得宋画的意趣得以建立在一个极度写真的造型基础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经为了格竹,坐在竹子前看(冥想)了七天七夜,他就是想通过“观察”竹子外表的纹理了解物之理。清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还有一种就是潘天寿先生去雁荡山写生时,他重视饱游沃看、体察感受,而不是坐下来对着实物写生,最多只是用铅笔记录一点对象的具体形状或是用诗来体现当时的意境和感受。所以一旦儒生对物体的纹理了解的比较透彻了以后,他们就很容易用线来画出物体的结构。因此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五十岁才开始画画的徐渭能成为一个我们后世都敬仰的人物”。

“徐渭诗文俱佳,又擅草书,所以他的水墨大写意画用笔飞鸟惊蛇、狂放不羁,作画遗貌取神、不拘绳墨。他所描绘的物体已经脱离了自然原型而提升到了哲学精神层面'以形写神、不似之似’的大写意境界”。

“徐渭尽管八试不第,但他写的文章却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因此他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他擅用大刀阔斧、肆意纵横的春秋笔法,用绘画的方式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张老师翻开画册指着一幅荷花小品对我们说:“你们看,这幅荷花中的荷叶就是用大笔蘸浓墨侧锋连续用笔一气呵成的,有些画面看上去像是一团墨,似乎在乱涂乱画,但是,他能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有同学问:“张老师,这样墨黑一块,我们怎么临呢?”张老师微笑着说:“这里面的许多画我们只需看看,因为我们不知其“规矩”,自然就学不了。等到达一定高度后再学吧”。

张东华老师为同学讲解讲解

张老师翻开画册继续为我们解读徐渭的作品并讲授与之相关的画史。当翻到一幅墨牡丹时,张老师说:“徐渭的牡丹花取法明代画家陈鹤,陈鹤也是绍兴本地人,但他的画面用笔比较呆板。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美院闵学林老师的画册,大家可以看看闵老师画的牡丹花,闵老师的牡丹花取法徐渭,他的解读非常深刻到位,我感觉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解读到这个程度的,所以他的牡丹花画得非常好”。

“徐渭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喜欢在墨水里加胶,这样墨色就不太容易洇开”,同学们一听都好奇地说:“墨水里还能加胶啊?张老师给我们示范一下吧!”于是张老师拿过一张生宣纸,调好墨后再加入胶液,笔尖蘸取浓墨在生宣上点画起来。掺入了胶液的墨水落纸后果然更加富于变化,凝聚不洇了。张老师根据画面的结构点出花瓣,用笔内部深外部浅,花头中部浅外部深,牡丹花画成后,再用浓墨点出花蕊,几笔写出枝干,再撇出叶片,然后以书法线条勾勒出叶筋。整幅画面不加任何色彩,只以黑白浓淡和疏密有致来表达画面效果,却给人一种素雅高洁、不染纤尘又风华绝代的感觉。收拾完毕,一朵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的水墨牡丹跃然纸上,真是清雅极了!

接着张老师又以闵学林老师的二幅墨牡丹画为范本为我们作了示范。闵老师的水墨牡丹虽取法徐渭却另有一番珠圆玉润、雍容华贵的动人神韵,果然是书画兼长的大家手笔!

下午二点,张老师又为我们示范了徐渭的另一幅用笔更显狂放不羁、泼辣随性的牡丹画。这幅牡丹画似乎完全是运用了书法的草书线条狂涂而成。画面点横努钩、提掠撇磔,逸笔草草,一挥而就。徐渭高妙绝伦的书画技艺和随心所欲的作画技巧由此可见一斑。

“徐渭除了画大写意的作品以外,其实他也很擅长画一些结构比较工整、清晰的写意画。比如这幅《榴实图》”,张老师说:“这幅《榴实图》是徐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虽然构图简单,但用笔老辣,很见精神”。这幅《榴实图》上有题画诗: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文人作画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以言志,《榴实图》中的石榴已然成熟开裂,却是满腹珠玑无人收取,任凭风吹雨打化归尘土。

张老师寥寥数笔写出石榴图后,有同学建议:“张老师再给我们画一张《黄甲图》吧!”于是张老师先调淡墨用中锋写出荷叶的筋络,定好位置,然后用侧锋连续用笔画出二片各有姿态的荷叶,再蘸浓墨复写出荷叶的褶皱层次,调淡墨写出茎杆,顺势写出右下方一片枯叶的筋脉,数笔写出左下方的一只螃蟹。这螃蟹看似简单,其实造型精准,用笔丰富,浓淡干枯,点厾勾挑,几笔就写出了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画画看似简单,却极富笔墨情趣。

《黄甲图》完成后,有同学说:“张老师,我是不是可以在荷叶下加个鸭子,或者荷叶上加些荷花变临一下?”张老师说:“你这个想法很不错。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创作作品,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上一堂创作构图课吧!”同学们听了鼓掌欢呼!我们的班主任张东华老师总是能像及时雨一样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

张东华老师为同学讲解修改临摹作品

晚上六点半,《传统中国画的“经营位置”》开课了!灯光熄灭,黑板上幻灯播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排坐左右,教室里只有张老师的讲解声……

张东华老师为同学讲解修改临摹作品

张老师讲解完基础创作构图的基本原则后,又以一幅幅名家作品来分析和阐释构图技巧。听来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翌日清晨,天朗气清,乃是重阳佳节。张老师对我们说:“徐渭的芭蕉也非常有特色,今天我就给大家示范一下。”张老师说着打开画册翻到一张《牡丹蕉石图》,只见画面中几杆粗壮挺拔、蕉叶宽大的芭蕉树下紧靠着一块造型独特的巨大湖石,湖石旁几株盛开的牡丹花旁逸斜出,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画面墨色淋漓、浓淡得宜、相融相破、气韵生动。张老师用侧锋先扫出前面最大的一片蕉叶,顺势写出老杆,再画蕉叶,勾湖石,皴石面,点牡丹,撇花叶,勒叶筋,写枝干,分明暗,等到收拾完毕,一幅笔墨酣畅、浓淡适宜的《牡丹蕉石图》就完成了。

接着张老师又翻到了《杂花册页》中的一幅石榴画作了示范。画面中一只已经开裂了的石榴旁还紧贴着几朵淡墨色的石榴花,似乎有违常理。张老师说:“如果用阳明学或佛学禅宗的观念去看传统绘画,那么,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可以将四季花草融为一体。沈括《梦溪笔谈》曾引用张彦远的话:'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之句。钱钟书先生也极力推崇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之说,可见中国画有一种以禅法入画的艺术特征。因此,徐渭笔下将开裂的石榴和盛开的石榴花一起画也是合理的”。

张老师接着又翻到了徐渭《杂花图册》中一幅果蔬图,只见小小的一幅画面上密密匝匝、横插竖放的画上了六种不同的食材,有螃蟹、鱼、笋、豆、南瓜和茄子。只见张老师先用大笔蘸淡墨画出占据画面主体位置的南瓜,顺势画出藤蔓,撇出叶子,又画出豆荚、竹笋和右上角的茄子,再穿插画出左下方的竹笋,撇出上方两条活蹦乱跳的溪鱼,再在右下方添上两只相互撕扯着的河蟹,顿时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疏果图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徐渭是绍兴人,自幼就对会稽山绍兴酒十分钟爱,常常和朋友去酒肆喝酒。醉后作画,神思飞逸,浮想联翩,一笔挥去,一气呵成。徐渭又特别喜欢吃螃蟹,因此常有人拿蟹去换他的画。

今天是重阳佳节,中午时分,师生欢聚酒肆,欲效徐渭当年雅事。几碟小菜,一瓶“会稽山”,把酒言欢,畅谈画事,其喜洋洋者矣!

下午,张老师先给我们示范了一幅徐渭的《烟云之兴》中的芭蕉长卷。只见张老师在一张四尺对开的横幅上,先用大笔横扫出几树浓淡相间、疏密有致的芭蕉树,浓荫处又以重墨加以复笔,几树粗壮的枝杆仅用淡墨写出轮廓,飞白笔意,使树杆显得老辣沉稳,画面黑白相映,虚实相生,美不胜收。

芭蕉图完成后,有同学问:“张老师,下面这张雪竹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呀?”张老师马上取过一张纸,“刷、刷、刷”几笔就撇出了几丛低垂着叶子的修竹,左手边三杆老竹疏密得当。紧接着张老师又调好淡墨,饱蘸后横涂画面空白处,在离竹叶半厘米处留下空白,以示飞雪漫天、大雪压枝的竹林意境。这样的用笔设色技法,真叫人大开眼界!

见我们对这种水墨技法甚感兴趣,于是张老师翻开了闵学林老师的画册,找到了其中的《寻芳图》,又用极富创意的笔触画出了大雪覆盖下的老梅枝干,几树浓墨枝干穿插其间,形成黑白相间的视觉冲击力。再调胭脂和曙红点上几朵绽放的梅花,用淡黄色点上花蕊,顿时一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感觉扑面而来,真是美不胜收!

这时又有同学喊道:“张老师,闵老师的这几条金鱼真漂亮啊!这底色也美极了!给我们示范一下吧!”张老师笑着说:“闵老师对徐渭的笔法解读得非常到位,因此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语言”。于是张老师调曙红、胭脂和硃磦先用顿笔法点出金鱼的身体,蘸淡墨写出两边的腹部轮廓,再用提按法撇出鱼鳍,调白粉染出腹部,调花青和藤黄加大量水分调成水绿色,再用笔蘸取水绿色横涂上方空白处,越往下就加清水冲淡,渐渐形成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不一会儿,一幅渌水荡漾的《红金鱼》图就完成了。

看完张老师的《红金鱼》图,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一试身手。过了一刻钟,画案已然变成了水波荡漾的“西湖”,“湖面”上有无数条大小不一的红金鱼正摇头摆尾地向着同一个方向游动……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当我们收拾画具准备下课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站在四楼的教室眺望远方,我们都被这暮秋时节的晚霞景色给吸引住了。

见此情景,温柔贤淑的淑云师妹吟诗一首:

重阳在钱塘,难舍“会稽山”。

纷说好酒甜,其实良人伴。

一笔芭蕉叶,千钧秋风起。

黄檀不知春,宋玉悲萧瑟。

四季皆伦常,南柯与谁幻?

此诗一出,张老师也诗兴大发,随即附诗一首《徐渭写意画教学有感》:

谁言徐渭不宜学,信笔狂涂从草书。

阐发良知融造化,青藤画派世人誉。

注:徐渭号青藤,有“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又一变也”之说。1962年徐仑始揭“青藤画派”一词,为世人所乐道。

九九重阳,师友相伴,诗词唱和,雅事一桩。于是我也附庸风雅,和诗一首:答《徐渭写意画教学有感》:

良师亲授青藤法,信笔狂涂从草书。

心悟手追融造化,野藤丛中拾明珠。

注:青藤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今有张东华老师亲授青藤大写意画法,现场示范,传播传承,我等潜心钻研,日夜临摹,俯仰之间,有野藤树下拾明珠之感,故成此诗。

两天紧张的学习结束了!在这两天时间里,我们似乎总是在争分夺秒地学,张老师也似乎总是在争分夺秒地教,好像都有一种“时不我待、朝夕必争”的紧迫感。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在我看来,黄昏的天空,好比一扇窗子,一盏点亮的灯,灯火下的一次等待。是的,黄昏并非结束,而是重新开始。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那么此时此地的我们就已经在向着万家灯火、星光璀璨的下一段美好旅程整装出发了!

徐渭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淳|闲散放逸 淡墨欹毫
【转】写意大师徐渭的水墨葡萄,真是水墨淋漓!
徐渭笔下的花鸟画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徐渭
“恐因车马乱苍苔”--徐渭作品欣赏
“九死”而不悔徐渭大写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