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亦师亦友忆先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亦师亦友忆先父  

 河北 张东兴

2010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让我伤心欲绝的日子。父亲突然间就离我而去了。 

噩耗传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这次去宁夏没有像以往那样先告诉父母一声,怕他们惦念。20日晚上回到沧州,21日上午九点多给老家打电话,老母亲接的电话,我还很开心,因为母亲前段时间胳膊摔伤了,现在能接电话了,看来手好了。像以往一样,母亲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好,而且能够听到母亲在跟父亲说起是我的电话,然后问候我的妻子和孩子。十一点四十分,刚在单位食堂吃完饭,母亲就来电话,说父亲病了去了医院。我就知道不好,因为父母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从不告诉在外地的我,而是由父亲自己处理。每次我埋怨他们不告诉我,父亲都说,你们在外面都忙,再说,告诉你们有什么用?父亲自己是个医生,平时也不喜欢动辄就去医院。这次,母亲打了电话,而且说去了医院,看来凶多吉少。我急忙打上一辆车接着爱人,同时给在天津上学的女儿打电话让她赶紧安排回老家。

 出租车在飞驰,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下来。但是,心里尚存一线希望。再给大哥打电话时,大哥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了。时间是12点05分。父亲享年80在前年老家拆迁的时候有个邻居跟父亲说:“老爷子瞧您这精神头儿活八十岁没问题!”父亲说:“八十我活一百二也不饶它!”120岁不容易但那是父亲的心气儿去年春节大哥和姐夫想给父亲在酒店过个八十大寿怎么说父亲也不愿意:“你们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我倒是同意父亲的观点管它几十岁咱就一天天地好好活可是就在八十岁这年突然之间父亲就走了 

父亲就是父亲 

父亲是生我养我的父亲。他一共有我们五个子女,我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生于1931年的阴历六月二十。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人过生日。再者,父亲一生对“俗礼”都不喜欢,这影响到了我们这一辈,我们也都不过生日。对于父亲的年龄,我有个特殊的记法:父亲是属羊的,我也是属羊的,父亲比我大三轮,也就是36岁。我的岁数加上36就是父亲的岁数了

对于父亲,我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兄弟姐妹中,大哥上完了高中;姐小学五年级就下了学,要照顾二哥、我和四弟,很小就在纺织厂上了班,累得个子都没长起来;二哥很聪明,而且学习很好,是数学课代表,上到了初二就下了学,因为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四弟上完了初中就“接班”挣钱了;只有我,上了大学。虽然是两年的大专,虽然上的是师范,国家有补贴,但是对我们这个穷困的家庭来说,供养我上学是不容易的。全家人都为我骄傲,从没有任何人说一句怨言。所以,我对父母,对兄弟姐妹都怀着感恩的心。 

我在我上学的经历中,父亲没怎么管过我,但是有些事我印象很清楚。一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学习成绩好,学校敲锣打鼓地往家里送喜报,全家人都很高兴。我虽然已经记不起父亲当时的表情,但是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二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结对子照顾新华街的“五保户”袁大娘。袁大娘治病需要一种叫“米壳”的药,我告诉父亲之后,他都能很及时地从他工作的商业局保健站给买来。三是上初中的时候,我被一辆汽车轧了脚,没有办法自己去上学,父亲就背着红十字药箱,推着自行车接送我上学放学。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后背是我的依靠。

父亲是很坚强的。很长时间他的工资是45元,母亲的工资是29元。这些钱要赡养爷爷、奶奶,要养育五个子女,要翻盖那些破旧的房子,要给成年的孩子结婚成家——当然,随着孩子的陆续长大,也会有工资贴补家用。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就是吃窝头咸菜,让一家人吃饱了也不容易。我们家的细粮从来都是跟富裕的人家换成粗粮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些问题,再不够就得买议价粮了。在父母的经营下,我们家那挂在房梁上的干粮筐子总能让我们吃饱肚子。 

吃饱不易,住也是个难题。爷爷奶奶置办的家业是八间房子——当然都是间量很小的房子。这些房子几乎都很破旧,需要翻盖。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经常要翻盖房子。先翻盖的两间给爷爷奶奶住,后翻盖了两间还是给爷爷奶奶住,爷爷奶奶总是住进最新的房子里。我住的时间最长的是那两间西屋,四梁八柱的老房子,黑洞洞的。闹地震的时候,房子很危险,父亲就安排用檩条把炕架住,下层睡人,上层放些茶叶箱子(相当于家具)。反正,在父母的经营下,老人有好房子住,孩子们结婚也有房子住。 我们家是穷人家我是穷人家的苦孩子但是我没有感到苦在父亲和母亲给予我们的家里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幸福地成长着 

父亲是个孝子 

我们弟兄姐妹都很孝顺,这完全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亲是个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他就是我们家的脊梁。我们家是穷人家,奶奶就是家庭妇女,没有任何收入。从我记事时起,仿佛记得爷爷曾经在搬运队上班,后来就没有了工作。他曾经推着独轮车到乡下去收破烂。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有了病,后来就是“半身不遂”,也许就是现在的脑栓塞吧,反正就瘫痪在床了。从那时起,个性的奶奶就不照管爷爷了,爸爸率领着我们担负起照顾爷爷的重担。吃药,喂饭,这些活我们都跟着干。半身不遂需要经常翻身,否则就容易生褥疮,病人自己也咯得疼。奶奶坚持要在他们住的房子和我们住的西屋间用砖垒起来,这样我们就需要绕一大圈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去爷爷那里喂饭,给他翻身。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需要翻身的时候,就扯着嗓子往我们住的这边喊,因为不知道谁在家,就挨个地喊。我们听到后就赶紧绕过去给他翻身。 

爷爷瘫了好几年,活到了六十七岁,死的时候用的是洋灰棺材,因为我们用不起木头棺材。洋灰棺材是早早地就准备在院子里的,因为这,爸爸还要经受奶奶的责骂,说他盼爷爷早点死。 

奶奶是用上了木棺材的。她老人家活了81岁。奶奶的脾气很怪,对她唯一的儿子很刻薄,当然对我的母亲——她的儿媳妇就更刻薄了。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家产是她创下的,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侵占了她的家产。在她身体好的时候,她单独过日子,把生病的爷爷推给我们管。那时候,每个月只有45块钱的父亲,要给她15块钱的生活费,后来涨到了25元。奶奶病倒在床上之后,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一起照顾她,还要经常遭受她老人家平白无故的责骂。对奶奶的责骂,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怨言,也不还嘴,而且从不让别人说奶奶的不好。他们默默地承受着,一连好几年,直到奶奶去世。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了孝顺的美德。但是,父亲直到离去,也没能让我们有床前尽孝的机会。最近两年,他还推着自行车去赶集,甚至用自行车带着两箱子旧书去卖,我们劝阻他,他就说拿自行车当拐棍儿用。其实,一高兴,他就会骑上去。这让我们好担心。有一次他真的摔倒了,幸亏没有大碍,他对我们说起来的时候样子很轻松,甚至还有点得意地说起自己有多么利落,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功夫有多好。他哪里知道,我们当儿女的有多么担心,如果摔倒的时候后面再有汽车,那多危险!我们经常要劝慰他,可是我们也非常地理解父亲那种“我还能行”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我不缺钱”,“我什么都不缺”,“你们什么也不用买”,“告诉你们也没用,我自己会治病”……这就是我那孝顺老人的父亲,我那刚强面对生活的父亲! 

父亲是个好医生 

父亲是个医生,商业局保健站的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我记得小时候演过一部关于赤脚医生的影片,好像叫《红雨》。父亲也有这样一个红十字药箱。这也让我们觉得父亲好神气,好伟大。 

父亲所在的保健站负责整个商业局的职工的看病问题,也负责职工家属的看病问题。至今我都觉得当年的制度非常好,职工看病,可以直接开方子到保健站拿药,根本就不用花钱,家属看病就写上班的职工的名字,也不用花钱。当时好像没有谁看不起病。 

父亲的医术应该是很高明的,而且他的口碑很好。当时,在整个泊镇,只要一提“商业局的张大夫”,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家有一面镜子,是病人送的,上面题的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说“白求恩”的。在医生里面,白求恩是最棒的。所以,我的父亲也应该是最棒的。 

关于父亲的医术高明,我曾经听他津津乐道过。他自己最为得意的是三次最危急的时候救过人的命。一次好像是孕妇大出血,父亲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用止血的方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救了那个孕妇一命。还有一次是一个人打针过敏而生命危急,父亲用大剂量的脱敏针剂解决了问题。另一次记不清了,好像也和过敏有关。病人出现了危险,父亲委托他人赶紧去对面药房取药,结果那个人在半道上遇见了熟人,聊起天来,幸亏父亲没有一味地等着那个人,自己抢回了时间,也抢回了病人的命。当然,父亲说得时候是有声有色的,但是有些细节我却记不得了。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的时候,偶然地,在电话号码本上发现了这样的话:“南头回民小孩(约6-7岁)白亮,我救过他的命。白亮是白恩兰之子,现有30-40岁。”至于父亲是如何救他的命的,我们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人们评价父亲经常用这样的话语:“随叫随到”和“不喝人家一碗水,不抽人家一根烟”。“随叫随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白天还好说,尤其是晚上,经常有人在半夜砸我们家的门,喊“张大夫!张大夫!”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很快地爬起来,穿上衣服,背起药箱,跟人家走。至于什么时候回来,那就不好说了。有时候回来的早,有时候根本就不回来,直接去上班了。有一次,因为半夜出诊,父亲的腿碰到了院子里放着的洗衣服的铁盆上,伤得不轻。 

父亲给人治病,从不贪图人家的回报。这就落了个“不喝人家一碗水,不抽人家一根烟”的美名。其实,说实在话,正是因为父亲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对父亲充满感激。这也让我们家受益不少。比如,在解决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上班的问题上,那些曾经请我父亲治过病的当官的人,是帮了不少忙的。有一位理发师伯伯,自愿地为我们家这些孩子理发,尤其是每到年根底下,虽然很忙他都会为我们这几个小子理一次发,“龙抬头”的时候再理一次。卖肉的店铺,每次都会把最肥的肉卖给我们家,这样就可以用这些肥肉炼出腥油,解决了吃油的问题,还可以把炼油剩下的“油脂渣”做次菜馅,吃上一次团子。父亲不是官,但是他是名好医生,是个好人。 

父亲是我的老师 

父亲作为一名医生,他治病救人;作为儿子,他孝敬老人;作为父亲,他对我们从不打骂,都是和风细雨。

记得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要求我们寒假做好人好事。快开学了,我的好事还没有“着落”。后来,我突发奇想,把压岁钱给每位同学买了一支铅笔,当时的铅笔好像是3分钱一支,总共花了一块多钱。后来,这被当成了学雷锋的“典型”。校长在大会上表扬我是助人为乐,帮助困难的同学,而且,在我的带动下,很多同学也把自己的铅笔让给了其他的家庭困难的同学。因为家里也很困难,哥哥、弟弟都埋怨我:“有钱没处花去了?”唯独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要做好事,就要用好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好的名声不能靠钱来买,因为比咱有钱的人多的是。”这样的教诲可以说让我受益一辈子。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他在本子上记录着这样的事情:左焕香(教师),是我拾了他的女儿(双胎中的一个),给他找着(出诊时,车站)。看来,是父亲在车站附近出诊时,捡到了走失的一个女孩子,把她送回了家。 

父亲还告诉我们要有感恩的心。他的本子上简单地记着:“杨文华、马英芝夫妇对咱有好处。”这两位好心人是谁,现在哪里,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可惜父亲没有告诉我们,只能等我们慢慢去寻访了。

我们家有个大衣柜,大衣柜的门是玻璃的,上边贴着父亲留下的《家教十二条》。父亲健在的时候,他曾经说给我听;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我才想起它的珍贵,把它抄录下来---- 

听:一听党中央指示;二听父母的教养、指导;三听老师的指导。 

热爱:一爱学习;二爱劳动;三爱科学。 

不贪:一不贪酒;二不贪色;三不贪无义之财。 

忍:一忍气,要宽宏大量,饶恕别人;二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因小失大;三忍时,耐时,努力上进,争胜利。 

躲避:一不要进荒淫之地;二不进赌博场所;三不进无理斗殴之处。 

分清:一分清敌我;二分清是非;三分清正邪。

不窝藏:一不窝藏赃物;二不窝藏罪犯;三不窝藏卖淫。 

不私:一不私通敌人;二不徇私卖法;三不私搞阴谋。 

认认真:一认真学习;二认真调查;认真研究。

保保护:一保护人民生命;二保护自己身体健康;三保护婴幼儿成长并给予教育。

只可惜后面的内容实在分辨不清了,好像是有“三和气”。我觉得好遗憾。也许这正可以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做到这些,还有其他的应该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今后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好。

张东兴笔名希乐舅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作有在创新中求发展》《享受语文每一天》《换种视角来阅读》《作文快乐岛》《希乐舅舅大锅炖》《研学故事行走的风景自创新教育儿童诗”。曾荣获2012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东方散文奖征文】郭华丽|我那翻山涉水的忧伤
致女人:怎样才能优雅地生活?
【秋天的故事征文97号作品】老屋也是家|红尘梦
王俊英‖常回家看看
回家之后
【清明节征文】张柯作品:清明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