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洋房背后的名人事,永不褪色的上海梦,武康路漫步之旅...
听说过武康路的人不在少数,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的。作为曾经的法租界,这里的洋楼风格多样,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唯有读懂了洋房背后的名人故事,才算读懂了武康路。

第一站:武康路40弄1号
唐公馆的风云往事
徜徉武康路,各式洋房在路两旁随意散落。饶是时光走到了2016年,这里依旧保留着上海别处罕见的幽静。

从华山路向东拐入武康路,穿过安福路,好似误入了另一个时空,所有的熙熙攘攘从这里开始似乎戛然而止。

右手边的黄色洋房群被高高的竹藤围墙隔离开来,只留下一间狭小的铁皮门。

一看门口的铭牌便知:武康路40弄1号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府邸。
如今这栋楼成为了某公司的办公地,而弄堂周边的其他几栋作为民居被沿用下来。当年,唐绍仪的弟弟也住在这条弄堂里,就在隔壁的2号楼。锈迹斑斑的大门跟1号楼相比起来逊色了许多。另外,4号的洋房被改建成了一家会所,大门紧闭,略显低调,看来会所的私密性十分好。而其他几幢洋房也十分安静,静得似乎能听见落叶的声音。纵使有这样一段风云史,它们依旧安静的落在那里,不悲不喜。

第二站:武康路99号
正广和大班的福开森公寓,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私会地
向南没走十几米,就看到另一座米色外墙的三层小别墅。


因为大门外直立的一根根漆黑的铁栅栏,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为神秘。

从外墙的铭牌上可以了解:这里原为英商正广和汽水行大班住宅。陡峭的双坡大屋顶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显示了英国乡村别墅风格。

不过这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张爱玲将《色·戒》中,易先生为王佳芝安置的寓所设置在99号的小公馆中,漂亮但不抢眼,就像王佳芝本人一样。

实际上,从名牌上我们得知,这里是曾经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的旧居。如今,不知何方人士坐拥着这栋洋楼,用高高的铁门将围墙内的风景伪装得高深莫测。我们只能尽力踮起脚尖,试图能探悉到高墙背后有关主人的任何蛛丝马迹。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洋房既然能入了张爱玲的眼,被想象成王佳芝和易先生私会地,又怎是你我可随意赏玩的?这栋建筑本身就是让我们靠着想象,产生美感和向往。

第三站:武康路210号
罗密欧阳台
收回所有的思绪,我一路向南,穿过复兴西路,又见一栋米色拉墙的洋房,紧贴着路边。不过它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几栋稍有差异,门是高而窄的,门楣呈半圆形,略有些地中海的味道。窗子也是狭长的,褐色的窗棂后,依旧是神秘感十足的白色纱帘,道出了主人的绝对私密。这栋洋房没有惊天动地的名人故事,不过也受到了不少的瞩目,因为这里有着莎翁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向朱丽叶示爱时的阳台几乎如出一辙的小阳台。

整幢楼设计简洁,唯一可称得上是“匠心独具”的是小楼南面的二楼阳台,纤细的黑色铁栏杆被弯曲成柔美的S型,好似少女卷曲柔顺的长发,将半圆的阳台团团围住,为这朴素的小楼增添了不少浪漫。不过传说中的“罗密欧阳台”指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圆形拱门上方的那一处弧形转角,阳台围墙上还作了几个梅花形的雕花镂空设计。作家陈丹燕在她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写道:“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所描写的就是这里。

其实上海其他地方也有多处这样的设计,我记得复兴中路的克莱门公寓就有一处类似的,都被亲切的称为“罗密欧阳台”。而上海的洋派,也从这一典故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照在墙上,黑色的雕花栏杆,还有褐色落地窗门后的白色纱帘,恍若隔世。慢慢经过那半圆的阳台,看明黄色的墙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着灯、玻璃脏脏的阳台长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罗密欧的歌声:听不懂的爱情宣言。

第四站:武康路113号
巴金的晚年住所

告别对浪漫爱情的幻想,罗密欧阳台斜对面的褐色小花园人头攒动。走近些,才发现“巴金故居”的铭牌,告示着这里的故事。刚走进园子,一股玉兰花的清香便迫不及待的将我包围。定睛一看,洋楼前一棵玉兰树似乎和巴老一样年事已高,佝偻着身姿,需要靠着绳子的牵引才能勉强保持站立。跟故居的志愿者打听,才知道巴老最喜爱玉兰,这棵玉兰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即使到现在,它依然迎风招展,历久弥香。


巴金晚年把自己的“家”安在这里,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走进主楼,最先来到餐厅,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棕色八仙桌,钩花的桌布轻轻覆盖着。据说巴老最喜欢坐在靠近厨房的位子吃饭,而这个位置依旧摆着一张棕色木椅,似乎还留有巴金的气息。穿过餐厅,左边是厨房,前方是巴金遗物陈列室,右边则是一间会客厅。

巴金晚年把自己的“家”安在这里,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

往前一直走到底,则是巴老最喜欢的阳光房,正对着花园。天气晴好时,阳光会把这里照得透亮,巴老晚年最喜欢在这里写作,还为这里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太阳间。靠墙有一排书架,书架上方放着一只小狗的塑像,这在巴金简朴的住所当中十分惹眼。巴金《随想录》中曾经写过“文革”前自己曾养了一只叫“包弟”的小狗,后来英国华文作家协会聘请巴金担任永久顾问时,便赠送给巴金小狗“包弟”的塑像。如今巴老已去,“包弟”就好像忠犬“八公”一样始终对这所房子不离不弃。

第五站:淮海中路1850号武康大楼
即将起航的诺曼底公寓
武康大楼是老上海滩“顶顶有名”的外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代表作之一。大楼的骑楼设计、通体的红色砖墙、转角挑阳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站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界处,抬头仰望武康大楼,狭长的三角形楼身“昂首挺胸”,好似一艘轮船的船头,正向我站立的方向缓缓驶来,不免让人产生“诺曼底登陆”的联想,所以也不难理解,武康大楼的旧称“诺曼底公寓”的由来了。

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已经去世的老电影人孙道临,当年他住在404室。在门卫阿姨的指点下,我从楼下望到了这扇微开的窗户,略微冷清。据说当年,孙道临经常站在窗台前练台词,周围邻居能依稀听见他清亮的吐字。就算不拍戏了,他也要朗诵,和老艺术家张瑞芳、秦怡他们一起,这一晃就是近30年。孙老先生还很喜欢在阳台种许多盆栽,绿油油的,与马路对面一幢洋楼周围青葱的草地连城一片,而那里就是宋庆龄故居。

摸索着找到了位于淮海路的大楼入口,走进大厅,竟然惊喜的发现,大楼电梯的上方依旧保留了“半面钟”来显示到达的楼层,这在上海已经十分少见了,颇有些穿越的味道。电梯左边是门卫间,门卫阿姨警觉的迎了上来,解释说这里是普通的居民楼,是谢绝陌生访客的。看来她没少见像我这样想要上楼一探究竟的游客。不过她还是热情的告诉我:“武康大楼的地基已经下陷一米多了,原来马路上有四块石头是高出来的,现在就只剩一块了。
更多洋房资讯请随时给我来电或加我微信(139-160-80511)徐彬竭诚为你服务!
-如果喜欢请收藏或转发分享本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武康路|追寻老上海的故事,一定要走的路
走进武康路
漫步武康路.
看世界|中国上海:终于来了武康路打卡
去看看上海文化底蕴的街道(三)——武康路
上海 | 行走武康路,喜欢你的24小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