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产主义,究竟长什么样儿? | 19分钟马哲课【完结】

激萌

Best

小夏飞刀《趣读马克思》

【终章】

第十七课

共产主义,究竟长什么样儿?

《1844手稿》(五)

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誓言: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言: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的义务,严遵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上节: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由夏莹老师亲自录音-

共产主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时至今日,都应算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词儿

记得在我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曾经认真地问过我的妈妈:共产主义,究竟长什么样儿?记得当时妈妈不假思索地告诉了我:

“到了那个时候呀,我们就可以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了哦,每天都可以吃到土豆烧牛肉”。

说这话的时候,中国社会刚刚进入1980年代。

时至今日,当我们已经每天游走在摩天大厦之间,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并开始追求清淡的饮食,我们会如何为我们的下一代去描述“共产主义”呢,我想,今天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版本。

严格说来,共产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首创。它是19世纪的那一代思想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总称。

而在更早的时期里,小说家们已经开始以文学的方式展开了他们的思想实验,例如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及法国人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耶的《今年2440》,而如圣西门、傅里叶等人的思想则在19世纪中叶开始被各色人等普遍接受和理解。

-空想社会主义家-

从1831年到1832年间,圣西门主义的报纸《地球报》收到了两千多封读者来信。其中对于圣西门思想中诸如废除私有财产、解放妇女、创建新的进步宗教等等观念都进行了各色争论。

这些在后来的思想史中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群人其实是启蒙思想的一个分支,但他们对于当时既有的社会都采取了较为彻底的“大拒绝”的态度。他们都富有一定的思想的实践性和实验性,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有关未来社会的设计。

甚至出现了如同欧文一般的实干家,将某些理念真的付诸实施,他在爱丁堡西南56公里处买下了新拉纳克村,并在村子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制度,成功地让这个小镇获得生机和活力。

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小试牛刀。

欧文因此还为世界创造了诸如幼儿园,免费义务教育等基本的观念,这些曾经的“实验”在今天都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推广。

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行列中,我们看不到德国人的身影。德国人的确不善于这种双脚离开大地的玄想。他们的思想是深邃而扎实的。

因此当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已经开始发挥着想象力去思考未来社会的时候,德国人则刚刚摆脱对知识学的研究,开始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当中论述“社会”的形成。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德国人从知识学向社会本体论的过渡环节。在其中,两个相互斗争着的人构成了一个社会起源的隐喻。

青年马克思,一个用笔战斗的社会批判者,与当时流行的诸多社会主义者有着天然的关联。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多次提到过“社会主义”这个词儿,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的社会主义,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即不是我们现在作为社会形态而讨论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口中的“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基于异化逻辑而推出的一个克服异化之后可能的存在状态。

这又是一个被马克思装了新酒的旧瓶子,大家在阅读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定要有所警惕。

青年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带有着某种高卢-日耳曼精神的融合气质。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倾向于法国思想的德国人。对于未来社会的向往成就了他对于当下工业社会的批判。所有批判的结果是要引导大家走向一个更好的社会。

当然谨慎的德国人马克思与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从不对于既有的、异化社会持有彻底的否定的态度。对于马克思而言——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294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达到理想社会,我们就不得不忍受现代工业社会给予我们的这种种束缚与痛苦。

现在的苦难成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第二,马克思终其一生对于共产主义究竟长什么样子,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设想。不仅如此,马克思也丝毫没有试图在一块飞地之上直接建立什么理想王国的尝试。

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实践性较之那些欧文主义者实在差得很远。

但正是以上两点使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真正富有了现实性,他被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有道理的。

说到“科学”,我又要忍不住拐个弯说上两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总是觉得科学是个好词儿,用来形成那些正确的、更富有真理性的事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德国人来说,特别是在马克思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我们翻译成为“科学”(Wissenschaft)的那个德语词儿实际上所表明的是对于抽象概念的一种了解,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想到的与客观知识有关的科学并不太一样。

当黑格尔谈论科学的时候,他所指的的确是同时包含着真理的哲学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的集合。

因此当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时候,当我们兴冲冲地将他视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将他有关未来社会的说法不再看作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哲学,在这种哲学里,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正确与否,有的只是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来谈论《1844年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的。因此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所谈论的共产主义,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可实现的社会形态,不如说是一个哲学体系的完成样态。

因为在这里,马克思谈论共产主义的方式带有着黑格尔哲学的色彩,此前所有的社会主义者,包括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都成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运演的各个发展环节:

首先,不得不说,正是马克思将共产主义与财产权的关系问题明确的关联了起来

大家要知道,共产主义(Communism)这个词儿,对于此前的政治理论家来说或许仅仅意味着一种“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要素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生活空间与或者思想空间。

但似乎只有到了马克思这个时代,所有权的问题才成为了决定这个共同体形式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实际上用了“无产与有产的对立”来说明了贯穿各个不同时期共产主义观念的基本主线: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

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等。”

(同上,第294页)

也就是说呢,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有有钱人和没钱的人。但在前现代社会中,这两类人的对立是外在的,也就是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

你有钱,因为你天生是贵族,拥有广袤的土地,我没钱,因为我是贫民,或者我和你一生老死不相往来,或者我与你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不管怎样,你的财富并不是靠着直接压榨我而得来的。

而到了近来,有钱的人,变成有资本的人,资本,这个怪物是很可怕的,它不是货币,它是能带来货币的货币,所以它是来到人间的吸血鬼。它每一次游历,都需要带着俘获物回来。它需要吮吸活人的劳动以获得这种多余的能量。

资本的罪恶让劳动者与购买劳动者的资本家之间变成了“内在对立”的关系,这是真正的矛盾的产生,因为只有内在的矛盾才是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关系,而外在的关系,贵族与贫民,他们之间的对立如同白天和黑夜一般,只有交替,没有真正的对抗。

我说了这些,只是要说明一件事情,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必然与经济财产权有关的概念,但由于到了近代以后,人的苦难的根源变成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也就是劳动与资本的分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人们开始讨论一种有关未来社会的理想样态的时候,财产问题,以及与财产有关的劳动方式、劳动形态才成为了核心的话题。

马克思其实已经开始了他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将所有一切观念都放在历史性的发展序列当中来思考。

于是,傅立叶与圣西门都成为了他的共产主义形成的必经环节。由于我刚才所说的种种原因,劳动成为了衡量财富的基本要素,于是马克思将劳动作为说明一切的中介:

“最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普鲁东。)

或者,劳动的特殊方式,即划一的、分散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被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傅立叶,他和重农学派一样,也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则相反,他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业状况。

最后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

(同上第294-295页)

私有财产是劳动的主体本质,资本是客观化的劳动(同上,第294页),因此对劳动的不同看法,也就自然隐含着对私有财产和资本之关系的不同立场。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及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大佬普鲁东,他们的错误,在马克思的表述当中,其实不过是对于劳动做了一种片面化的解读。

《1844年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培育下,已经认识到了价值所具有的普遍的劳动属性,于是他所针对的是导致异化劳动产生的普遍化了的私有财产本身。

这正是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常常呼喊的所谓“理论的彻底性”。至少在共产主义的理论分析当中,马克思做到了。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时代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包含着某些实质性的现实指向。但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却似乎对于包含着很多具体设想的共产主义充满讽刺。

比如在此,马克思着力批判了两种共产主义的形态,我们或者将它们分别称之为:经济性的共产主义政治性的共产主义。

如果你仅仅发现无产与有产的对立,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将所有人都变成为有产者,那么其实这不过是将私有财产的逻辑推至普遍化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这种共产主义的实现意味着此前被大家个人拥有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变成大家共有。

马克思这样评价这种共产主义:

“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这个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公妻制——也就是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来反对婚姻(它确实是一种排他性的私有财产的形式)。

人们可以说,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仍然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

(同上,第295页)

这就是马克思对于所谓“经济性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如果你认为共产主义还具有政治性质,它是某种对国家的废除,但还未完成的状态,于是还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之下。那么它还不是成熟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只要还具有某种政治属性,就说明它还受着私有财产的束缚,是对人的本性的背离。

从马克思对以上两种共产主义的批判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经济性的共产主义,政治性的共产主义只是前者的衍生物而已。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想象力是贫乏的,他们还无法想象脱离了“私人占有”这种观念,社会的经济交往形式会变成什么样子。

说实在的,直到今天,我们也还处于这种想象力的贫乏之中,据说,区块链的技术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一种共享状态,我很期待,因为在我看来,用“共享”代替“共有”,或许有可能为我们敞开一条门缝,让我们窥探到共产主义的一束光芒。

好了,我好像一口气把马克思拉到21世纪了,但不得不说,今天的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其实还多少停留在马克思所批判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阶段。

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披着共产主义的外衣所进行的构想,例如共享经济等等观念其实都是沿袭了粗陋的经济性共产主义的基本逻辑所作出的理解,与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1844年的马克思究竟如何“高大上”地理解共产主义呢?马克思是这样说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他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同上,第297页)

是不是有点小失望呢?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是失望的。

觉得马克思好像卖了半天关子,批判了那么多粗陋的共产主义,最后抛出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却也好像没说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惊艳的东西。

在这一表述中,我们除了看到一大堆原则设定之外,没看到任何共产主义的特别规定,共产主义究竟长什么样,马克思给出的竟然是一对对哲学概念的对等。

对于不了解19世纪德国文化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异化以及对象化,个体和类等等都是一些空泛的名词。

不得不说,这近乎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说的最多的一次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却觉得这个共产主义是可信又可爱的。

首先,作为一种理想观念,它是成立的,理想总是与现实有距离的,要永远保持一种距离的理想一定是富有哲学高度的一些原则规定。

其次,它还是说出了共产主义的核心观念,即对于私有观念的彻底扬弃,在此,共产主义不是从“私有”转变为“共有”,因为在这种转变中,“占有”观念并没有被真正的消除,它只是从一个人的占有,变成为一群人的占有。

而正是“占有”观念的存在,使人陷入各种异化当中。所以对于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就意味着对于“占有”的观念的彻底破除。

这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一个核心设定。

对于具体怎么实施,其实当时的马克思也没有想好。德国人马克思不是一个特别善于玄想的人,他在此设定了一个原则,后来就埋头于首先批判被私有财产统治的时代,因为对于马克思而言,共产主义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空中楼阁,它的地基,某种意义上恰恰建立在被它最终放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统治的时代。

如何发现这个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个社会最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或者说促使它尽快走到自己终点的方式和方法究竟是什么,这些更为现实的问题变成了马克思此后毕生要做到事情。

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或许没有清晰的面孔,但它却如一个灯塔,让行驶在黑暗的大海中的小船有了航行的指引和方向。

趣读马克思第一季·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导读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牛利坡: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探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异化”的逻辑及其扬弃之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林锋 赵立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辩证法基础新探
《江海学刊》‖ 何中华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