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得不说的“脾胃”

 常关注中医或选择中医治病的人常听中医提到“脾胃不和”、“脾胃虚寒”、“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说法,这是为何?在中医概念里,貌似脾胃是一个大神级别的存在。那么“脾”到底是干啥的,和胃的功能有什么区别?古人记载:“胃司受纳,为五谷之腑”、“脾主运化、主统摄、主升清”,简单来说就是胃将面前一大堆黏浊的饮食混合物,充分腐熟,消解转化,变为食糜,并将其中的精微营养物质,对接给脾,脾就负责吸收并运输食物里的营养,代谢并转化体内的水湿。同时,脾能够管理血液和水液在正常道路里,以正常的方式运行,不到处乱跑;还要负责把纯净的精华营养向上输送。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理解什么是脾虚了,就是脾的运化、统摄、升清的功能不强了,营养物质代谢不好了,水湿转化不掉了,水液精华也不能在正常的通路里运行了,开始长肉了,浮肿了,脸色也不好了,脸皮也不嫩了,脑子也迷糊不清楚了,走路也沉重了……
 现代营养学认为,人要吃足够多的营养。但从中医来看,营养是标,脾胃才是本。人要健康,就要有旺盛的气血,气血从哪里来?从脾胃的运化来。吃的再好,若脾胃不能运化,那么不但无益于健康,甚至会积累垃圾,消耗脾胃,导致疾病。气化远比营养更重要。若气化不足,营养就是毒素,堆积于体内则化为各种疾病。所以,为了身体更健康,我们不应该过度关注所谓的营养,而需要更多关注脾胃的运化功能。我的观点是,现代人饮食不要多吃,而是少吃。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吃进去被消化了就是营养,吃进去没有消化就是垃圾。我们的身体是最大的垃圾场。只可惜,现代人的脾胃被各种食物伤得支离破碎。平时每顿饭都要少吃一口,而且少荤多素,让脾胃能常常保持空闲的状态,如此才会更健康。我们完全不必担心营养不良,最好能忘掉“营养”这一概念。我观察到,现在的年青人喜食生冷水果及寒凉冰镇之品,更有年轻父母喜欢给小儿过食各类水果,美其名曰补充营养和矿物质,均易对脾胃造成伤害。脾胃伤而湿气生,脾胃弱则中气弱。脾胃土气为其它脏腑之母,脾胃伤则百病起,最需注意!
 由于脾、胃表里相关,功能联系密切,往往脾胃并称。人吃五谷杂粮,一日三餐,胃与外界直接接触,食物凉了、热了、硬了、味道太刺激等,多少会影响脾胃功能。传统医学讲五脏位置,心肺位于上,肝肾居于下,脾胃在中间。脾胃就像交通警察一样,保证人体气血流通畅达,五脏六腑相互监督。脾胃失职,交通就乱了,这儿堵,那儿空,人就生病了。传统医学文化中极其重视脾胃功能,所以对脾胃特别照顾,治疗任何病症都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按五行来说,脾胃皆属土。养好脾胃,则土气健旺。土为中轴,脾主升而胃主降。土旺则轴运,自然能带动左木升而右金降,水上升而火下降。于是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自然健康无病。中医有补土调土之法,凡大病重病若反复治疗效果不显,或无从下手,那就不妨试试调理脾胃。若能使脾土能升,胃土能降,往往可以柳暗花明,进入佳境。再者,我临床用针灸治疗大病,往往重视足三里穴,这也是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病的理论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时辰养生
(2)中医脾胃论浅谈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
带你认识中医,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教你养脾胃的?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健脾以治咳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