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方言“父亲”称谓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莫过于方言词汇,方言词汇中又莫过于亲属称谓词了。“亲属”就是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称谓”就是称呼的方式,“亲属称谓”就是对跟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一般来说,亲属称谓、人名、地名等,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从过去到现在其称名及语音形式变化不是太大,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际。对亲属称谓进行考察,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变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通行地域相对较广。方言就是地方话,只是某一特定地域社会的交际工具,较语言来说通行区域较小。甘肃方言就是甘肃境内的方言,这是从地理的角度说的,一般只就汉语方言说。如果从语言角度说,甘肃境内的方言属于官话方言。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甘肃方言分属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其中中原官话下辖秦陇片、陇中片、关中片,兰银官话下辖金城片和河西片,西南官话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根据笔者参与的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甘肃方言的分区,我们对中原官话下辖的方言归属做了调整,关中片的宁县方言划归秦陇片;从陇中片里析出河州片,主要包括今甘肃临夏州境内及周边的一些方言(雒鹏2008)方言的分区或分片不同,其文化类型也会不同。比如河西走廊地区,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文化类型为一种“走廊文化”,人口的流动,从古到今都比较频繁,所以方言里语言现象的时间层次就比较新,也有人口迁徙痕迹。再如陇中地区,方言属中原官话,文化类型基本为农耕文化,方言相对也就发展变化较慢,存古的现象就较多。甘肃方言“父亲”亲属称谓的不同类型也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甘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父亲”称谓丰富多元,从其形式、使用、分布上考察,有9种语音形式,用汉字写出依次为父、爸、爷、爹、达、哀达、阿达、老子、大老,其中“爸”、“爹”、“达”可重叠为“爸爸、爹爹、达达”;“父”和“爷”现在只出现在父子合称的词语中(当然各地读音肯定不一,我们这里只是给出其书写的文字形式),如:“儿父子”、“爷父”、“爷儿父子”、“爷儿老子”、“爷俩个”、“爷父两个”、“父子”、“爷父们”等;“老子”多出现在“娘老子”等说法中,也出现在叙称中。“爸、爸爸”,“爹、爹爹”,“达、达达”,“阿达”、“哀达”、“老子”、“大老”都可用于面称和叙称。“阿达”主要分布在河州片中原官话里,“大老”主要分布在张掖、酒泉一带的河西片兰银官话里,“哀达”主要分布在陇西一带的陇中片中原官话里,其余的在甘肃其他地方都有分布。下面就从这些形式的来历上进行考察。

甘肃汉语方言中“父亲”的称谓,既有从古汉语中继承“父”(“爸”)、“爷”,又有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留存下来的“爹”(“达”)、“爹爹”(“达达”)等,“达”、“达达”是“爹”、“爹爹”的古音读法,还有汉藏语底层的遗留“哀达”、“阿达”“老子”可能是从宋代以来的古语中传承下来的,“大老”可能是移民造成的。 

“父”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东汉刘熙《释名·释亲属》说:“父,甫也,始生己也。”都是父亲的意思。《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又《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父”字,在上古时为並母鱼韵字,《广韵》里也是並母,今天大部分官话方言都读f声母了。根据清代学者钱大昕的说法,“古无轻唇音”(即今音的f)声母,那么,“父”字就应该是[b]声母(加方括号的音为国际音标)。章太炎《新方言·释亲属》:“今通谓父为爸。古无轻唇音,鱼模转麻,故父为爸。”就是说u韵母的字上古读a韵母“爸”是一个后来出现的形声字,不见于《说文解字》,但三国时魏张揖著的《广雅·释亲》中就有“爸,父也。”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说:“爸者,父声之转。”宋代的《集韵·祃韵》里说:“爸,吴人呼父曰爸。”明代张自烈的字书《正字通》里有“爸”字,解释说:“爸,侇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今人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认为,此“侇语”之称与《广雅》的“爸”字来源不同。“爸”之称见于清代小说《老残游记》里:“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他爸爸四十来岁,他女儿十七八岁,长的有十分人材,还没有婆家。他爸爸做些小生意,住了三间草房,一个土墙院子。”甘肃方言里的“爸”及“爸爸”应该是跟《广雅》中“爸”的来源一致的。这也可从天水一带“爸”读“爬”音来证明,“八”和“巴”都是帮母字,声母为b,不读p。“爸”《广韵》为合口果韵上声並母字,其早期书写形式“父”字也为並母字,上古为並母鱼部,天水的读法反映了古音全浊声母仄声字在今甘肃陇中片方言读送气声母的现象,也是甘肃方言保留古无轻唇音的一个例证。

“爷”字是“爺”的简化字,过去也写“耶”。南朝梁陈间的学者顾野王(519-581)撰有字书《玉篇》三十卷,其中《父部》就有一个“爷”字,释为“俗为父爷字。”《宋书·王(彧)景文传》载王彧之长子王绚早惠,年七岁,读《论语》至'周监于二代’,外祖何尚之戏之曰:'耶耶乎文哉?’绚即答曰:'草翁风必偃。’”《论语·八佾》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句子,其中“郁”与“彧”同音,王绚为避父讳,应该改读“郁”字的音,也即“郁郁”改读为“耶耶(爷爷)”。《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古文苑》卷九作“耶”字。唐代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宋代以来,“爷”用来称呼祖父了,但甘肃方言的熟语里还有“父”义的说法。

“爹”字,称父亲。《广雅·释亲》就有:“爹、㸙,父也。”《玉篇·父部》:“爹,屠可切,父也。又陟斜切。”同部“㸙,之邪切,父也。”《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陟邪切。”又《哿韵》:“北方人呼父。徒可切。”“㸙,吴人呼父。正奢切。”“爹”、“㸙”,胡士云认为是异体字。“㸙”既为吴人呼父,我们认为与甘肃方言的关系不大。“爹”称父始见于《梁书·始兴王儋传》:“民为之歌曰:'始兴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爹”也是一个形声字,从父,多声。“多”字《广韵》里为“得何切”,折合成今音为duo(阴平),但反切下字“何”字为歌韵,中古音里应为a韵母,所以,“多”字中古音应读da音平声。那么,“爹”从父多声,应该跟谐声字“多”的音一致,即读da音。如果重叠,“爹爹”就读dada。正好,我们中国的古文献里有很多古代翻译的佛经,就可证明此现象。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来华的僧人僧伽跋陀罗译的《善见律毗婆娑》,其中有“阿摩多多者”的句子,注解说“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父母并举。隋代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卷四五里有“到已长跪,白父母言:'奄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愿修梵行’”的句子,“多多”也是父亲的意思,听上去就是“达达”。现在有很多学佛的居士或者学者都知道,佛经名称“般若波罗蜜多”里的“多”字就念da的音。所以我们说甘肃方言里“达”就是“爹”字的古读保留,“达达”就是“多多”(爹爹)的古读保留是能成立的。明代的小说《金瓶梅》(万历本)二十六回:“妇人……说道:'我的亲达达!你好歹看奴之面,奈何他两日,放他出来。’”又三十回:“金莲便问道:'教你拿酒你怎的拿冷酒与你爹吃,原来你家没大了。’”今甘肃方言里还保存“达达”、“爹”、“大”这种说法。当然,我们说“爹”就是甘肃方言里称父亲的“达”的本字是没有问题的,来源于《广韵·麻韵》中的“陟邪切”。但有个一个问题,“陟”属于知母,为什么变成了d声母呢?这就牵扯到清人钱大昕研究上古音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古无舌上音”说,大致意思是说,今音读zhchsh声母的字,上古音里读dt声母。至于过去的文献和今人用“大、达”等字,都是同音替代字。王力和李荣两位大语言学家早就有过类似的解释。关于“爹”的读音,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李荣先生的《音韵存稿》都有论及。

“达”的来历清楚了,“哀达”和“阿达”的称谓考察,至少有一半问题就算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哀”和“阿”的问题。“阿”在汉藏语系的语言里是个词头,这是没有疑义的,王力《汉语语法史》里就有论述。王力先生说,“阿”本是歌部字,在上古念ai,中古念a,作为词头是汉代产生的。甘肃历来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商周时期就有氐羌族繁衍生息。羌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被汉化或藏化,这样就出现了民族融合和语言接触的局面。今陇西一带就是历史上古羌人的活动区域,保留了较多的古语现象,存有汉藏语底层的东西。“哀达”的“哀”音,我们分析就是“阿”字的上古读音的遗存,应该是一个汉藏语底层的读音。清人顾炎武《酉阳杂笔》有“寻常称父母曰哀爷、哀娘者,又有称哀姐者”的记载,我们认为应该跟陇西的“哀达”称谓有相同的来源,就是“阿爷、阿娘、阿姐”。“哀”是一个同音借代字。“阿达”分布的区域,更是古代羌戎以及后来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往来和聚居的地区,再加上后来蒙古人入主中土,这些地区又入住了许多讲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民族(东乡、保安、撒拉等)。“阿”字作词头且读[a]音的形式就一直保留下来了。今临夏地区的亲属称谓多有“阿”词头,如:阿爷、阿娘、阿哥等。“阿达”就是“阿爹”。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据《亲属称谓词典》引《续古文苑·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认为“阿爹”当始于汉代。还有其他文献资料,我们在这里一并进行转述。唐韩愈《祭女拏女文》:“唯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拏女之灵。”宋王明清《摭青杂说》:“女常呼项为阿爹,因谓项曰:'儿受阿爹厚恩。’”胡士云还说道“阿爹”古文献里也有写作“阿多”的,见于《隋书·回纥传》和《唐书·回纥传》,载说阿啜可汗呼其大相颉千迦斯曰:“儿愚幼,惟仰食于阿多。”又《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六年》:“可汗拜且泣曰:'儿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豫也。’虏谓父为阿多。”

最后说到“老子”和“大老”。先说“老子”。在汉语里,泛称老年人或老年人自称都可用“老子”。称父亲,见于梁沈约《宋书》,其中《孝义传·潘琮》有“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元曲里也常见。再说“大老”,宋代与苏轼同时代的赵令畤的《侯鲭录》卷八有“江州村民呼父曰大老。”宋时江州的中心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今甘肃张掖、酒泉、玉门一带呼父为“大老”,不见于甘肃其他方言,笔者分析,可能由移民或军队戍边原因造成,但是现在没有过硬的证据,暂付阙如。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从时间层次及用字方面可将甘肃方言“父亲”的称谓归纳为6种类型“父”和“爸”为使用时间最早、最长的称谓;“爹”和“达”为一类,出现在三国以后且使用地域较广;“爷”虽然出现也较早,但宋代以后就称祖父了,所以只能在今甘肃方言的一些习用语中见到“父亲”的用法;“哀达”和“阿达”属于一类,都是加词头的形式,时间当与“爹”和“达”类平行;“老子”出现在南朝梁沈约的《宋书》中,多见于宋元文献里,今甘肃方言里使用的不是很普遍了;“大老”为一类,可能为语言接触形成。

//////////

本文发表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

顾问:雒鹏、黄海英

校勘:刘阳杰

编辑:李依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晋城有什么特别的方言?
“父亲”称谓的变迁:“父”“爷”“爹”“爸” 各领风骚数百年
扬州方言大观 (初稿)之一
北部三官话.TXT
父亲为何有农村叫“大”有的喊爹有的叫爷?
“爹”和“爸”有啥区别?二字拆开才明白,难怪古人称父亲为爹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