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强国弱民”,你可能误解了商鞅 | 彰考局

商鞅变法中的“强国弱民”之法,后人误解颇多,认为这是在主张削弱或掠夺民众,乃至被视为愚民政策的代表。


其实,如果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这一解释并非商鞅的本意。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122 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 商鞅“弱民”的本意是压抑民众欲求,使其“专心务农”

● 本是权宜之计的“弱民”思想,被后来的商学派极端化


撰文 大壮(彰考局专栏作者)


“弱民”的本意

秦代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想要了解商鞅变法思想,最重要的文献还是《商君书》和《史记》。

“强国弱民”,出自《商君书》的《去强》《说民》《弱民》《错法》等篇。“强国”,很容易理解,指国家富强,国强、国治、国富。①“弱民”,在一些流行的说法中,被解释为,削弱或剥夺民众。

沉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时下对“弱民”的解释,失之片面,误解了商鞅的本意。

“强国弱民”立说的基础,是商鞅入秦之后以“强国之术”打动秦孝公的“改革宣言”——《垦草令》②。

这篇《垦草令》即《商君书》中的《垦令》,商鞅认为,农业生产是强国必由之路,他提出了二十条垦荒措施,并予以详细论证和解释,归纳起来,即希望通过“抑商重农”富国。

商鞅变法举措之“废井田开阡陌”,汉代画像砖

再结合《商君书》中另一篇非商鞅亲著,但与之关系密切的《农战篇》可知,商鞅试图以“农战”强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③

具体到“农战”之“农”,又该如何实现?当时,农民在秦国地位低下,经商、宦游等职业让农民无法专心务农,商鞅希望运用一切手段“令民归心于农”。

手段之一,便是禁止农民接触外来事物,禁止其迁徙,隔绝他们与知识的联系,减少其欲望,让其专心农业: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民不贱农,则农勉而不偷。国安不殆,勉农勉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④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这一主张被认为是“愚农”政策,与《商君书》中别的一些观点被概括为“弱民”之法。

由这段史料可知,“弱民”之意,恰如历史学者王子今指出的那样,“即压抑民众的欲求、智能、意愿、权利,限制其可能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行政的条件”。

再联系商鞅的变法措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商鞅的“强国弱民”:通过隔绝民众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无法接触新鲜事物,压抑民众欲求,尽量使之转移到农耕的轨道上来,让国家变得富强。

这种“强国弱民”之法,效果如何呢?

《垦令》推行之后,贵族的利益被剥夺,商人被迫从事农业劳动,游士被迫耕种,农民被迫增产,社会各阶层十分反感,“百姓苦之”。不过,三年之后,秦国经济搞上去了,农村富庶起来,农民享有前所未有的安适,“百姓便之”。


被极端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强国弱民”文本出自《商君书》,然而是书并非商鞅个人著作,而“应该被认为是一部集体的创作,由商鞅及其学派的学生分别在不同时代内完成,然后,编纂成书。” ⑥

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与其说是商鞅个人的,不如说是商鞅及其学派的来的适当。”⑦

这部著作中,直接出自商鞅之手的,可能是《更法》《垦令》《境内》《战法》《立本》《兵守》⑧,此外,如《农战》,则“恐怕是在商鞅逝世后短期内完成的,作者不但是商鞅的忠实信徒,而且也相当了解商鞅的学说思想”。⑨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的“强国弱民”与成于众手的《商君书》中的“强国弱民”是否一致?

在变法实践中,商鞅提出,禁止农民接触外来事物,通过限隔他们与知识的关系,使之束缚于土地,这仅是为了快速开发秦国土地,推动农业进步,以便快速强国的权宜之计。除此以外,还实施了诸如提高官吏行政效率、提升农民地位、抑制商业发展等手段。

然而,在商鞅之后的“商鞅学派”中,“弱民”思想变得极端化,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集权。在如何对付“国害”,商鞅在《垦令》中提出: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⑩

为了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商鞅的办法是“重刑而连其罪”,并从“人性”的特征来标识“国害”——五民。但在商鞅之后不同时期的商学派系那里,身份和职业成了“黑五类”的划分依据,⑪还有的将五类扩充为“八者”“十者”⑫;更有人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将法家以外的知识分子都列为“国害”。⑬

可以说,“秦国的反智政策和行动,商鞅固然启其兆,而商学派才是实际的推动者。”⑭

因此,商鞅变法时期,“弱民”思想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是为“农战”服务的,“弱民”只是“强国”的暂时手段,并不是全部。只不过到了后来,他的一些思想,被商鞅后学加以极端化,写入了《商君书》中。在法家思想在秦国占据主流后,商鞅后学们将商鞅“禁止农民接触知识,以便束缚农民于土地”的举措极端化,禁止法家学说以外的任何学派在秦国的流传,导致秦始皇“燔《诗》《书》而名法令”。后人见之,连着给商鞅变法时的“强国弱民”送上了一顶“愚民”的大帽子。

R

EFERENCES

注释

①《商君书·错法》

②《商君书·更法》

③《商君书·农战》

④《商君书·垦令》

⑤《商君书·垦令》

⑥王子今:《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

⑦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⑧《商鞅及其学派》,第168页。

⑨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0页。

⑩《商鞅及其学派》,第27页。

⑪《商君书·垦令》

⑫《商君书·算地》

⑬《商君书·去强》

⑭《商君书》《靳令》《赏刑》  

⑮《商鞅及商学派》,第8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鞅改革对今天的启示
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
《商君书》——强国指导手册、君主统治宝典,秦国凭借它迅速崛起
天下第一禁书,商鞅驭民六术(必读篇)
“天下第一禁书”:商君书,到底有多邪恶?看完冷意透骨……
商鞅及其法家思想的重新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