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君书》——强国指导手册、君主统治宝典,秦国凭借它迅速崛起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所写的一本法家学派的代表作,整本书不过2万多字而已,但是却把强国之道、驭民之术说得头头是道。在其指导下所进行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力迅速增强,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可以说,这是一本强国指导手册、君主统治宝典,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这本书里的内容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变得强大,从而在争霸与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第二:君主如何才能管理好国家?

本篇文章我们先来详细说下第一个。

在商鞅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两样东西:农业和战争,农业可以为国家提供足够多的粮食和赋税,而战争则可以帮助国家对外取得胜利、实现扩张。一个经济力量、一个军事力量,这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因此,要想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国家的一切、人民的一切都要以农战为核心、为农战服务。

但是大多数老百姓是讨厌农战的,人们觉得耕地劳苦,心想:生产的粮食差不多够吃就得了,何必生产那么多呢?天天风吹日晒、这么累。或者我为啥不去经商呢?我为啥不去从事手工业、做个手艺人呢?那样岂不是更轻松?赚得也多,为啥非要当个农民?

人们还觉得战争残酷、会受伤的、会死人的,人们害怕、恐惧,不愿意当兵打仗。如果是为了当官、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游说、举荐的办法,如果家世比较好、家里有做官的人,还可以通过世袭的手段。

而且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喜欢做的事情多种多样,为什么要只从事农战这两件事呢?所以,人们是绝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两件事的。

那怎样才能使人们都去从事农战呢?商鞅可谓是深谙人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商君书》主张,要以奖赏来驱使他们,要以刑罚来胁迫他们。

说到奖赏,我们可能会觉得,那就应该要加大从事农战的奖赏力度,让民众获得足够多的好处,那人们自然就会都去从事这两项工作了。

但是商鞅可不这么认为,他采用了个更绝的,他采用的办法是要让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以农战作为奖赏的唯一条件,让老百姓的一切利益都由农战得来,这就是利出一孔。“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其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

也就是说,国家要通过各种措施,让老百姓除了当农民种地、当士兵作战外,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经商、从事手工业等)来致富。而要想当官、获得爵位,那就只能是当士兵作战获得军功或者当农民种地、生产缴纳粮食这个途径,其他的诸如游说、举荐、世袭等道路全都给你堵死了。人们必须要从事农战,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商君书》也给出了办法,这本书不仅有思想理论,还有实操方法,不仅有道,还有术。可以看出,商鞅及其后学在前赴后继地完善农战思想。

《商君书》提到要通过:重农、抑商、贬学、强军这四个办法,来排除干扰民众积极从事农战的阻碍因素。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重农:1、抬高粮食价格,这样农民才能获利,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获利多,而且粮食贵了,买粮也就不划算了,还不如自己种呢,那自然就会促进百姓积极从事农业。

2、秦国地多人少,土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因此要用减免赋税徭役的优惠政策,招徕韩赵魏三国的百姓,来秦国开荒种地、增加粮食产量。

3、禁止淫声异服在各郡县流传,因为奇装异服、靡靡之声,会影响老百姓的注意力,涣散其精神和意志。禁止这些东西,就能让老百姓心无旁骛,专心务农。4、国家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应该按照生产缴纳粮食的多少,来授予百姓官职和爵位,这样人们为了获得官职和爵位,一定会纷纷从事农业、积极生产粮食。

为了引导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们去从事农业,《商君书》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国家要将山林、湖泽收归国有,那些讨厌务农的人无法以此为生,那么他们就会去耕地,否则就得饿死;不允许雇佣佣人,这样雇主家娇生惯养的子女就没办法不劳而获,他们就要去务农、不会偷懒。而佣人也就没办法给别人当佣人谋生了,那也得去务农。

还有贵族养的那些门客、食客,天天想的是怎么能通过游说当官,要不就是讨论学问,在商鞅看来,这些人就是夸夸其谈、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国家应该根据贵族的门客数量来收取赋税,这样就能抑制贵族养门客,而门客没有了贵族的经济支持,那就得去干活儿、从事农业,要不然就没有经济来源,就活不下去了。

商鞅变法的时候,其中一些措施就真实行了,比如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禁止游宦之民等。还有《商君书》没写的措施:废除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其次,抑商。在《商君书》看来,民众从事手工业、商业都是不务正业,只有从事农业才是正途。为此,这本书提出了抑商的政策。

比如,加重设在交通要道上的市集上的商品的税收;不允许商人卖粮食,使其无利可图,从而去从事农业生产;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格,加重收取其赋税,让赋税的数量超出成本的十倍,那么卖酒肉的商人就会减少,因为无利可图。

而且还有个好处,农民、官吏就没办法饮酒作乐了,这样也不会浪费粮食,因为酒是拿粮食酿造的嘛。农民也不会因此怠慢农业生产,官吏负责的政事也不会被拖延;还有,取缔旅馆,这样那些喜欢到处游荡、私下交游,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如商人、读书人就没办法外出了,那就得乖乖去务农,开旅馆的人也得去务农。

第三、贬学。《商君书》里说道:《诗》、《书》、礼制、音乐、为善、修身、仁爱、孝悌、贤良等等这些儒家思想,都是君主治国的大敌。商鞅及其后学觉得,这些思想与法家思想截然相反,要是继续允许它们的存在和宣传,让民众了解到这些东西,民众就不好控制了,无法专心从事农战。

如果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谁还能安心在自己狭窄的天地里安于现状呢?这实际上是在劝说君主采用愚民政策。

实际上,商鞅在变法的时候,就曾下令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燔诗书而明法令”,我们对秦始皇焚书比较熟悉,但其实他不是首创,之前商鞅就这么干过。

第四,强军。一个国家一定要对外扩张,称霸天下的伟业只能从战争中获得。如果国家富足,却不去对外征战,那么国内苟且偷生的事情就会发生,因此国家要时刻为战争做好准备。如果发兵去攻打他国,那么就要按军功的多少授予士兵官职和爵位,以此来激励士兵作战,这就是商鞅变法时实行的军功爵制。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要轻刑重罚,实行连坐制度,将五个人编成一伍,一人犯事,株连五人。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所以三军将士服从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绝不会向后退。

同时,士兵个人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不仅自己会受到处罚,也会连累家人,乡里会治他们的罪。

《商君书》中说道:如何从军事上去判断这个国家强大呢?它认为民众被调动役使,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调动役使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饿狼看见了肉一样。强国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获胜就不要回来!《商君书》在这里强调的是,要增强国家的社会组织能力、资源汲取能力和对民众的控制能力。

《商君书》里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强调“以农战为中心,利出一孔”的强国之道,相关话语遍布许多篇章,有些是重复的。当然,我估计这也是因为《商君书》是由不同的人写的文章的汇编导致的,但是也证明了信奉法家思想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一致性。

《商君书》提供的强国之道,就是举全国之力,以农业和战争为中心,一切以强国为先,一切为战争服务,把国家改造成一驾巨大的战争机器,从而迅速提高国力,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至于百姓,不过是这驾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而已,坏了可以再换新的嘛,百姓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尊严,更不能有任何的享受。他们只是户口册上的一个名字,只有在缴纳粮食和赋税、承担劳役、成为士兵时才会有意义和价值。

法家的这种强国之道,在当时、古代、今天,都不乏有大量的批评者,纵然它有千万般不好,可是它存在见效快、可以迅速提高国力的好处。就凭这点,就足以吸引当时正处于列国竞争之势的各诸侯国国君的青睐。事实上,当时诸多国家都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了变法。

尤其是对当时处于劣势的秦国来说,更是极具吸引力。其实,当时商鞅与秦孝公见面的时候,并不只提出了这一种强国之道,商鞅还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其他三种方法,但都因见效慢而为孝公所拒绝。秦孝公希望的是在自己生前就要看到秦国国富兵强,称霸诸侯,而不是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秦国再强大起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特别想做成一件事,摆在你面前的有一些方法,大部分方法需要你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做到,可是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方法里有一个,你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这种诱惑你能拒绝得了吗?由此,就可以想象一下秦孝公当时的心境了。

改变实行已久的制度,难免会引起他人的顾虑,也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批评,当时商鞅与反对变法的人辩论,力劝孝公变法: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助于国富兵强,那就要变。《商君书》第一篇《更法》就记载了这个辩论过程,商鞅认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还劝说秦孝公要不畏流俗、坚定变法的决心:“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其实就是在劝说秦孝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对外战争连连取得胜利,即使在秦孝公、商鞅死了之后,新的制度仍然坚持了下去,秦国凭借此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由此,商鞅变法成为了秦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但是法家的这套制度同时也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除了强国之道,驭民之术也是《商君书》所记载的重点内容,这是后世无数君主治国的精髓,属于能做不能说的那种,我们留到下篇文章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饶毅:中国古代科学“有,但很弱”的思考
商鞅对秦国有功,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张仪:没给自己留退路
深度解析丨一篇文章让你看懂商鞅变法的底层逻辑!
他才是秦朝灭亡的罪魁,却被《芈月传》吹上天,留下一本有毒的书
商君书
假如秦王不杀变法重臣商鞅,秦国变法毫无意义,甚至加速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