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的诅咒:怎样才算是有批判性思维?
几年前,我写了篇文章,《不走出信息茧房,你就会陷入无知的牢狱》,这篇文章很大部分是为了吐槽我自己。毕竟,我是个习惯于待在舒适区内吃薯片和喝可乐的“御宅族”。
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与那篇文章有关系。大体上,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试着突破知识的诅咒,传播批判性思维的。
所谓“知识的诅咒”,简单来说,就是具备某种知识的人,会下意识地误以为别人也具备这种知识。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毕竟,那个具备知识的人会觉得,对方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要讲这么久。
而不具备那个知识的人也会觉得,对方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讲这么久还讲不清楚。
知识的诅咒,其实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物理老师和学物理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刚去西安时的我和西安的出租车司机之间。
但是今天想谈论的知识诅咒和西安市的地图没有关系。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更大。
我所理解的批判性思维,它是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的知识特别多。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批判性思维,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决定应该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维方式。
你们看,为了决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与行动,我们至少要具备相对充分的信息吧?
为了让自己的脑中具备相对充分的信息,那我们肯定要努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物理学、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还有许多大学里才有的专业,都能给我们提供不少优质信息。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本身也是值得学习的知识。
现在,假定我们具备了一些信息,那我们还要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思考和加工,对不对?
此时,逻辑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就很必要。尤其是统计学,这东西可不是数学考试中的那些题目。毫不夸张地说,统计学是观察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所必须的一门技艺。
现在,假定我们不仅有原始的数据,我们还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有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那么,为了决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与行动,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很显然,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不支持那些结论的理由。我们不能总是想着为自己支持的结论寻找证据,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你可以为这个世界上最荒谬的结论寻找出无数证据。所以,光是找证据支持自己脑中已有的看法,这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寻找证据,去反驳自己的思想。
虽然有点难,但假定我们也这么去做了。我们带着证伪主义的精神,试着去质疑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就足以决定自己的信念与行动了呢?
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会权衡。这个世界上当然有很多非黑即白的情况,不过也有大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分的情况。此时,我们要考虑的不是真与假,而是成本与收益。
比如说,有的老师讲,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出发,在案例中展现思考的技能,这样教批判性思维才好。还有些老师说,要从抽象知识点出发,像数学那样,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那样教批判性思维才好。那么,听到这两种不同说法的我,究竟该相信谁呢?
这个时候,我考虑的不是对与错。两位老师说的都对。只是,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情景。而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权衡。我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考虑我的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他们对自己的期待。
现在,假定我们获取了很多信息,也对信息进行了加工,还带着证伪主义的精神,主动去质疑自己的想法,同时还在进行权衡,考虑了成本与收益,那么,我们就足以决定自己应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了吗?
还不够。因为我们是人类,不是机器。机器能按照规则,高效率地运转。而人类总是有可能犯错的。我们在思考时,经常会犯错。于是,心理学的知识就能派上用场。我们需要知道人类实际上的心理模式,从而知道人类更容易犯什么错,这样就有可能少犯那些错。
好。让我们再想想,假设我们具备了很多知识,我们了解经济学,知道怎么搞权衡。我们知道统计学,知道怎么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我们也明白逻辑学,知道怎么分析和评价推理与论证。我们还涉猎了心理学,大体上明白人类实际上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那这就足够了吗?
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需要朋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我们要拉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思考。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专长,彼此沟通,互通有无。
比起学知识,交朋友其实更难。知识就摆在那里等着你学,很多时候,你只要懂英语,就可以免费获得这个世界上最优质的知识。但朋友并没有等着你去结交。毕竟,你喜欢人家,人家也不一定喜欢你。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决定应该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维方式。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决定自己的信念与行动的一种深思熟虑的思考方式。
为了展现出这种思考方式,我们要具备很多跨学科的知识。同时,我们还结交了许多热爱思考的好朋友。那么,请问这就够了吗?
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假设有个人,他经常不刷牙。但如果问,他会不会刷牙。那答案是,会。刷牙又不是什么复杂的技能,三岁小孩都会。那个人不刷牙,并不是因为不具备刷牙的能力,而是不具备刷牙的习惯。
批判性思维也是如此,它既是一系列能力,也是一系列习惯。光有能力还不够,我们得有表现出这种能力的习惯。
众所周知,习惯的培养是很慢的,是很考验环境的。大学的某个寝室里,如果所有人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小明作为寝室成员之一,也容易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所有人都有打游戏的习惯,那么小明也容易养成打游戏的习惯。如果所有人都有看韩剧的习惯,那么小明也容易养成看韩剧的习惯。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难点就在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有些人经常表现出针对他人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却很少表现出针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更多的人,则是几乎从不表现出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是怎么突破知识的诅咒,传播批判性思维的。
简单来说,我其实从没有成功突破知识的诅咒。或者说,我一直在尝试,同时一直在失败,而且还一直在尝试。
不过,对于传播批判性思维,我还有一种补充策略,一种培养习惯的策略。
我们已经知道,培养习惯要依靠环境。那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自然需要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而大多数人并没有生活在批判性思维的环境中,那该怎么办呢?
只要搬家就可以了。
搬家,就是换个环境。当然,这里说的搬家不一定指物理意义上的搬家,更多是指心理意义上的搬家。
假设,我是个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同时,也假设我是个拥有批判性思维习惯的人。再假设,我身边还有不少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的人。那么,只要人们搬家到我们附近,那我们就可以为其提供批判性思维的环境。
这当然不是建议大家搬家到北京来。北京房价太高了。我是建议大家多与那些你觉得值得学习的人相处。
天底下,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的人,虽然相对比例上很少,但绝对数量上并不少。毕竟,地球上的人口还是很多的。
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算是字面意义上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信息的传递几乎是光速。甲在广州发条微信,乙在北京几乎立刻就收到了。
等我有空闲的时候,可以搞一个邮件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这个邮件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互相发电子邮件。换言之,我们就成了彼此的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知道,彼此在读什么书,在思考什么问题,目前有什么困惑,对彼此有什么建议。关于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我们可以有无数话题在邮件组里交流。
稍微扯远了。说回批判性思维的话题。
现在,假定我们具备了许多学科的知识,我们还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热爱思考且擅长思考的朋友。那么,现在我们算是有批判性思维了吗?
差不多算是了。
但是,依然还不够。
因为,批判性思维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像电灯开关一样的东西。打开就是有,关闭就是没有。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它更像是水龙头,可以开得更大一些,也可以开得更小一些。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这个东西,它是程度化的,而不是“全或无”的。
如果有一天,当你觉得自己已经算是有批判性思维了,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学习,再进步了。自己可以开始挥舞屠龙宝刀,替天行道了。自己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差不多就是这一天,你那个水龙头,基本上就算是关了。
(本文最初是为了分享给一些学生家长而刻意写的,内容相对口语化。因为之前几次分享的内容,都是以前写的旧文章,似乎显得诚意不足。于是,我重新写了篇新东西。考虑到学生家长之外的人,也可能会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所以也发到网上,供大家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改善就是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
学会提问: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批判性思维的6个技能
概论批判性思维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倾向
《学会提问》2:了解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找到问题的根源
批判性思维-诉诸众人的谬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