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争力是夺命索(韩竞辰)
此文观点与以往所见大相径庭。作者为意拳名家之传人,修炼有年,故其所论,似更应引起人们关注。编者发表此文,并非是要断然地肯定或否定什么,因为学拳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或许此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编者  

   
二争力经过了时间的推移,有意无意中已演变为求劲之法门,甚至于引经据典地论证到二争力形式为求劲唯一之法门的地步。事实上,现行之二争力求劲之法,已将我们带入到一条与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之路。正所谓:道不远人,人谓之道远矣。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自封新拳学体系,行为之扭曲变型,以为得意,实不知已中毒甚深。作者在本文中对二争力冠以夺命索似有耸人听闻之嫌,然作者意在引起武林同道关注,以杜绝社会上争相效仿之趋势,仅此而已。

   
让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二争力求劲之法,所带给我们的真实结果是什么。

   
二争力是同一运动轨迹上的相反作用力,同一轨迹上的饿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必然带来轨迹上物体的稳定性增加,相对作用力越大,稳定性就越高。如此多方位二争力越多,此物体的整体稳定性就越高。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感受,就是整体力的感觉,或是浑元力的感觉。甚至于许多人用外力撞击来印证整体的效果,依此种行为印证标准,真正荒唐之极!

   
荒唐在于竟然对运动的基本性质都不了解,物体的稳定性质,只具有承受外力的性能,而不具有自主运动的性能。二争力带来的是物体的整体承受力的增加和完整传导外力的性能增加,仅此而已!

   
有许多聪明之人,也发现了物体的稳定性与运动的基本性质相矛盾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理所当然就进入了二争力的延伸训练之中,妄图通过试力形式解决这一矛盾,就必然地引出松紧问题。

   
平时松,用时紧就成了公认的形式,形成了运动远处于稳定性与运动性矛盾的无穷转换格局之中,无暇旁顾。这种运动形式从本质上,根本不可能使我们进入松既是紧,紧既是松的高尚武学理念与形式的领域,是十足十的终其一生的门外汉。

   
松既是紧,紧既是松是传统道学至高理念与至高形式在拳学领域中的实践结果,或者说是拳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再现了道学最高理念与至上形式。这一最高形式是通过舒适得力的指导原则而得以实现。

   
所谓舒适二字,许多人把它等同于舒服,实大错特错。舒适二字产生于古代朴素唯物观的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顺逆说对立统一说的理论,强调自然事物的客观条件与事物发展的客观限定性相吻合的自然观。正所谓:顺则昌,逆则亡。

   
二争力是王乡斋先生提出的,见诸于文字后,因后人的错误解读,以讹传讹,发展至今面目全非,离王老本意相去甚远,以至于引出:求了整体力、浑元力也不能用,还要练我的功法,整体力、浑元力才可以用出来的怪现状。一方面我要说讲此话者大言不惭,意拳前辈与人交手都是一触即起,无不跌仆,有了整体力、浑元力举手投足皆是拳,何需代劳!意拳的创立是靠真才实学打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正是反映了许多意拳后学不思进取,误解误练,害人害己,而导致了意拳的失真,还自以为得意。我将他们总结为:练时,用时无,自我感觉良好;平时这个劲,那个劲,不可一世,用时除了拼命的劲,其它什么劲都没有了,劲都跑到爪哇国去了。这种名义上的意拳后人,又有什么实力与资格去反驳指责前人呢?子孙不努力,累害前人名。

   
王老提出二争力的本意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二争力是定形之法,非求劲之法,目的在于规范行为不使变形,为初学者正形之法。当形态稳定后,就应舍去,否则后患无穷。作者在教学中,通常不用此法,除个别人外,此其一。其二,二争力的深刻解,也不是力的相争,而是与限制性运动因素的相争,通过认知过程,逐步消除运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而达到协调统一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协调统一的奔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谓之

   
作者在这里不是极尽掩饰之能事,有王老留下文字为证:内虚灵,外挺拔,舒适得力为基本不动的原则,更以刚柔,虚实,动静,紧松同时起参互错综作用。

   
诚挚地希望武术学子,不要在错误的二争力怪圈中,越陷越深,误人终误己,古之明训。卿本无罪,执着之罪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拳学中的“意力与外力”训练
太极拳视频鉴赏指南续二
太极拳|“对称劲”解析
大成拳伤元夺命攻击术
人为使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算漂浮吗
意行拳独轮车力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