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有书香

文:谢如仪 聂传安


  这个学期来,我们在背诵方面下了一些工夫,让孩子积累了一些诗词,也让许多孩子发生了一些变化。

  更让人欣慰的是,因为他们的变化,他们的家庭也在变化。

  二班谢如仪有一文详细而又深情是讲述了诗词进入她家后的情境,读后让人感动。

  她文章的题目是《家有书香》。

  “你们的家,要有书香。”老聂在讲《世说》中的郑玄时对我们这么说。(这是期望,也是追求)

  郑玄家的奴婢都读书,家中婢女出口便是《诗经》中的句子,可见郑玄家的读书氛围有多浓厚。换句话说,郑玄家的“书香”是有多香!(那是《世说》中“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的故事,千年以后依然让人神往)

  当老聂讲到这儿时,我和谢如杺心有灵犀般地相视一笑:大概是自我感觉太良好,莫名觉得我们自己家也有着些许淡淡书香。(“淡淡的书香”,还“些许”,这丫头是多低调啊)

  虽然肯定不能和郑玄家比……(不能比的最主要原因是谢家暂时没有奴婢)

  周四晚上,十点晚修回家。我、谢如杺、林于婷三人拖拖拉拉,磨磨叽叽地洗完澡,已是1140多了。(虽说三人住在一起,但也够拖拉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人养成了睡前聊天的坏习惯。尽管一头扑在枕头上时已将近12点,但还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聊东聊西。(早就有谚云:三个女孩一台戏)

  只是这次和以往聊的八卦不同。(估计这是一场体现主旋律歌颂正能量的戏?)

  “我今天背完《琵琶行》了。”聊得好好的林于婷冷不丁冒了这么一句。(这一句冒得好)

  虽因有些困倦而感到头脑昏昏,但不知为何,一听到《琵琶行》,昏沉的头脑里立刻闪出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本能反应)

  谢如杺比我反应得还快,立刻小声接上了“浔阳江头夜送客”,而一听到她出第一句,我的嘴不自觉地念出了下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就接上了)

  林于婷像是早已准备好一样,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流畅地迎上。(琵琶接龙开始)

  于是谢如杺又接,我再接,她再接……直到谢如杺用一种“半睡半醒”的声音小声念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场接龙才算结束。(真是难为三个小丫头了)

  后来我们三个人又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诗,聊词,聊喜欢的书。聊了好久,又背了好久,然后不知不觉就在诗中睡着了……(这些孩子一定会做着诗一样的梦)

  那晚,一个房间,三个女孩,听了琵琶、见了江月,游遍了大唐大宋。(多美的旅行)

  以书为枕,以诗为梦,在书香中睡去。(读者也沉醉其中)

  上周三,无意听说了陆游、唐婉二人《钗头凤》的故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读便被惊艳到,立刻对着百度,躺坐在沙发上背起来。(这是主动背诗)

  外婆一脸好奇地走来问我在背什么。我坐起来,把头靠在她的肩上,将词一句句念给她听。(再用美词去诱惑外婆)

  开始时,我念她听,后来她开始眯着那双老花眼,小声跟着我一起读,随后我又将陆唐的悲剧讲给她听。(多容易受到感染的外婆呀)

  时光慢慢,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老人的脸上,她一脸认真地听我讲着那相隔近千春秋的故事,然后去讲给她的老伴听。(这是书的传递)

  那一刻,这个家里有诗词,有书香。(连外公外婆都“香起来”)

  同样受书香影响的还有妈妈。记得如杺的周记中曾写过她开始和我们一起背唐诗,令人开心的是,她从那时起基本每天都有背一两首,已坚持了快一个月。(按这个进度,五绝已经背完,开始七绝了)

  作为一名“理工女”,原本她的书架上多是实用类的“工具书”,或是工作之类的专业书。小说也有,她爱看高野和明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而现在,妈妈床头的工具书与推理小说逐渐变成了《唐诗三百首》,连办公室上都放上了《蒋勋说唐诗》。妈妈以前的生活似乎没什么“诗”,我们家以前也没什么诗,而现在,妈妈和我们一样,都喜欢背诗、背词,聊天时也常将诗句、典故穿插其中。(妈妈也被拉下水)

  诗词慢慢成了家庭的一份子,书香也随之而来。(论家庭书香的形成过程)

  我感到幸运。(难得的认识)

  我庆幸晚上睡觉前聊的天不再是八卦,而是书,是诗。(读诗,改变了语言配置)

  我庆幸家中的老人中午不刷手机,而是陪孩子读诗。(读诗,改变了行为习惯)

  我庆幸父母也开始迷上背诗,我庆幸我能和妈妈一起背诗,然后去和爸爸比赛背诗。(爸爸前面一直没有出场,原来是在这儿等着跟妻女比赛呢)

  我最庆幸的是书香进了家。(应该庆幸的是这一家人的积极主动)

  虽说远不及郑玄,变化也没有很大,但就是一丝丝淡淡的香,就让我沉醉了好久,好久。(假以时日,淡淡的香也会变得浓浓的)

  《世说》“文学第四”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事情干得不称心,郑玄要打她。她刚要分辩,郑玄生气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胡为乎泥中?”(你怎么跪在泥里呢?)她回答说:“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正要申辩,恰好他正在气头上。)

  “胡为乎泥中”与“薄言往诉,逢彼之怒”都是《诗经》里的句子。

  也就是说,郑玄家的奴婢居然能用《诗经》句子进行日常对话,而这种对话又随口而出,没有丝毫的刻意与做作。

  这得看多少书,才能让书中内容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

  婢女如此,家人呢?郑玄呢?

  这所有的人聚一起,形成了多么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样的家庭,是不是时时处处充盈着书香?

  斯人已往,来世可追。

  营造浓浓的书香,依然是我们很多家庭不倦的追求。

  看如仪文章,我们深切感受到:如果一家人都用心,这个追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附: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文学第四 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史上最有才女仆熟读诗经:郑玄诗婢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世说新语》精讲精练(9)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泥地的婢女和守门的家奴
新译《诗经》·邶风·式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