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孩遭轮流扇耳光辱骂”:究竟是什么,教坏了我们的孩子?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大fairy

01

微博上看到一段视频,触目惊心。

宿舍里,一个女生,被轮流指点辱骂,狂扇耳光。打她的是两个看起来与她年龄相仿的女生。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视频前段。上一秒一个女生还微笑地帮她整理鬓角的碎发,接着毫无预兆地,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2016年的“中国留美学生校园霸凌事件”,三名中国留学生最终分别在美获刑6年、10年和13年,并将于服刑期满驱逐出美国。

她们被控多次残忍凌虐他人,包括限制人身自由、殴打、烟头烫身体等疯狂手段。

但令人感叹的却是,案发后其中一人的家长竟还试图联系受害人“私了”,反因涉嫌贿赂证人罪被抓。

美媒舆论曾一度哗然:这样的家长,也难怪教出三观扭曲的孩子。

只要一出现校园霸凌事件,作为家长的我们,第一反应总是要教孩子如何面对霸凌者,如何保护自己,这当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做,才能不使我们的孩子误入歧途,成为霸凌者?

就如同,每一个施暴的孩子,背后都有着一场失序的家庭教育。

02

施暴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事实上,校园霸凌只是孩子涉暴的冰山一角。

2013年重庆一名只有10岁的女童在电梯内反复摔打1岁男婴,后又将男婴从25楼阳台推下致使男婴重伤昏迷。

被问及为什么摔打男婴时,女孩的父亲说:女儿说男婴跟她做鬼脸不友好,而她希望对方对她笑对她友好。

后续采访中记者发现,女童的父母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打牌上,对女儿选择性无视,一旦输拍,回家打骂女儿更是家常便饭。

儿童心理学上认为,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往往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权力感”。

诉诸暴力,除了能释放情绪外,也让孩子第一次有了“大权在握”的感觉。而那些剑走偏锋的孩子,无一不是来自失序的家庭

他们身上原生家庭的烙印,无一不在彰显着“失序教育”的共同特点。

惯用“暴力思维”

“暴力思维”的家庭离我们并不遥远。

四川乐山一幼儿园曾对家长们做过一项调查,内容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会怎么做?

结果显示,60%的家长都认为要让孩子“打回去”,只有25%的家长认为不该以暴制暴。

更有甚者,家长亲自上阵替孩子抱不平。2018年6月,上海一名35岁男子,因为女儿的积木被撞倒,竟将肇事的7岁男童踹飞。

在暴力思维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频繁目睹甚至遭受暴力,内心缺少对外界的爱意,极易形成自私极端的人格。

而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在长期争吵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大脑的海马体、扁桃体可能出现萎缩,孩子会变得易怒、记忆力衰退,更易出现暴力倾向。

忽视孩子

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么他会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吐露心声。

而一旦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是错误的,这对可塑性极强的他们并非一件幸事。

著名的“8.27儿童网络暴力”,就是由一群儿童掀起的恶性暴力事件。

起因是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批评了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网络游戏,本意是表达对孩子“沉溺网游”的忧心忡忡。

但随后,“朝闻天下”的贴吧迅速被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攻占,同时,贴吧涌现许多用语粗鄙的讨伐声,甚至有极端的威胁和辱骂言辞。

一位父亲在目睹了孩子发帖后说:“我8岁的儿子,被引导成了网络暴民。”

作为影响更恶劣的暴力,网络暴力一直臭名昭著。可如今一群年龄段在8-12岁之间的儿童向成人实施了网络暴力。

那些施暴的孩子,每挥出去一拳,都是在向这世界讨要关注。

“审判式”的家庭

犯罪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的理论,即如果某种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则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而如果一个家庭过分严苛,单纯地用好坏为孩子贴标签。那出乎意料地,孩子极易向最差的标签靠拢,反而潜滋暗长出一堆问题。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将标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父母以为的“惩罚”,反而限制了他们的自我探索。

对影视剧的模仿

孩子接触成人世界,是从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开始。而密歇根大学健康系统调查发现,电视暴力可能让儿童心理出现异变。

为了戏剧冲突,很多影视剧中的“好人”也会很暴力。研究表明8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区分幻想与现实,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暴力行为的影响。

而当孩子从电视上看到,“好人”踢打“坏人”时,更认为暴力不失为一种问题解决方法。那么,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更易在生活中进行模仿。

03

善良是天生,也需引导。

世界是一面镜子。心怀善意的人总能换来善的回馈。虽然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但对孩子而言,来自家庭的正确引导与成长更为重要。

有力量,也有智慧

因为霸凌总是存在的力量差异,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强健身体和毅力的同时,也会使孩子交到更多朋友。

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应对困境的勇气,和与“恶”巧妙周旋的智慧。

鼓励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寻求家长、老师的建议,帮助正遭受欺凌的其他人。

孩子强大的内心,依赖于对父母的信任感

10月13日山东某校女孩被扇耳光、殴打。可事后被扇打女孩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告知家人。

直到视频流出后,家人才知道原来孩子遭遇了校园霸凌。

当孩子被霸凌,家长反而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这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并非个例,究其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不足。

如果孩子曾遭到来自父母的二次伤害,那即便类似事件再发生,孩子也不会再告诉父母了。

我们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

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反而对他说:没关系,打闹很正常;

责备孩子:是不是你去招惹人家了?

嘲讽孩子:不知道打回去吗?真没用!

很多时候父母面对孩子第一次被欺负时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对待欺凌事件的态度。

而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足额的爱和尊重,发自内心地接纳和倾听孩子,才是正确地和孩子建立信任纽带的方式。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无需外界的评价,从内心就可以自我肯定。但孩子内心的能量,是家长给予的。

04

 孩子什么样,这个世界就会是什么样。

面对霸凌我们的态度很简单,零容忍,不姑息。

一旦发现孩子正遭受霸凌,除了教孩子如何反击外,家长也要及时介入处理。

通过学校、通过与对方家长的交涉,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孩子之间的打闹是超出“安全区”的霸凌,还是你来我往的“欺负”?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小时候被欺负还会愿意跟爸妈说。但长大后如果再跟爸妈说,会被耻笑”告状精“”胆小鬼“。

正因如此孩子反而更容易交坏朋友,以求获得保护。

所以在下定论之前,希望我们能都做到尽量心平气和,以不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为准则。

前阵子因为女儿被欺负,浙江一父亲持刀刺死10岁男童的事件,如今想来仍令人唏嘘不已。

我们要保护孩子,也要相信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在处理时,都要秉持伤害最小化原则,更不能简单贴标签。如果偏激地认为被霸凌者是“懦弱”,而欺负人就是“坏”的话,孩子只会将自己的行为和标签对标,结果会越来越坏。

与其做孩子一辈子依靠的大树,不如让孩子自己长成一棵树。只有引导孩子向善的本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类似恶性事件的发生。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忤逆子?
校园欺凌不容忽视
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常被校园暴力,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性,令人心寒
孩子遭受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办?
“垃圾筐扣头”刷爆微信朋友圈,校园欺凌离你的孩子有多远?
你打我孩子,我就和你拼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