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论孟子】(2)刘向与孟子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学者、散文家、辞赋家。字子政。本名更生。其四世祖楚元王刘交为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好书有才艺;祖父为长乐卫尉、光禄大夫刘辟疆,好诗能文;父亲为宗正、阳城侯刘德,曾协助大将军霍光迎立汉宣帝,有智略,名重一时。刘向自幼聪颖好学,“昼诵书传,夜观星宿”,对经学、天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作为西汉末年成就辉煌的古籍整理专家和学者,刘向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为领校中秘书,对先秦及西汉散亡文献进行整理,使久经湮没的史籍重现于世;他自觉地继承和维护先秦孟学,为孟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对《孟子》进行校订整理,使其得以保存

汉武帝为了统治的需要,曾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并设置抄书官员,到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其中真伪相杂、散佚错乱者较多,汉成帝因为散亡的书籍较多,诏刘向领校秘书,对先秦至西汉的文献典籍进行校勘整理,于是刘向按照一兼备众本,二校勘文字,三审定篇第、确立书名,四缮写誊清,成为定本,五编写叙录,六是编制图书目录的方法步骤,对包括经传诸子诗赋加以整理、校雠,这对保存先秦至西汉时期的文献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孟子》也由此得到了整理、校雠,刘向将《孟子》整理为十一篇,分为内七篇和外四篇,此后此本一直较为流行,直到东汉末年,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认为外四篇为依托之作,未给其作注,致其最终散亡。但后世流传的仍是刘向校订整理后的《孟子》七篇本,西汉时期,孟子在政治及思想上的地位还不高,刘向对《孟子》的校订整理,对保存传播《孟子》可谓功不可没。


二、将孟旬并尊,认为孟旬继承了孔子学说

《汉书·艺文志》记载:“至成帝时,以书颇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刘向在整理文献时,每整理完一部书,都会在书后,撰写一篇叙录,撮其指意,对此书在总体上进行评价介绍,与外七篇一样,刘向所撰写的《孟子》叙录也早已佚失,但在流传下来的《战国策书录》和《孙卿书书录》的叙录中,仍可以窥见刘向在《孟子》的评价。例如,刘向在《孙卿书书录》中说:“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后孟子百馀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孙卿卒不用於世,老於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可见,刘向认为孟子和荀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两位大儒,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刘向继承了司马迁的观点,不仅对儒家的仁政和王道思想表示认同,而且将孟旬并尊,对提高孟子在儒家学派的地位,及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的地位都有一定推动作用。

三、对孟子内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是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紧密联系的,所谓的“内圣”即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即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其中,孟子主要发扬了孔子的“内圣”思想,而荀子则主要发扬了“外王”思想。孟子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了“不忍人之心”,才能“行不忍人之政” 这样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可以实现王道政治,所以无论是他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大力强调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例如,孟子说 “人恒有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荀子的“外王”思想则主要强调建立以“礼”为标志的外在事功。而刘向兼收并蓄孟荀之学,将 “外王” 与 “内圣”两者并重,即强调事功的重要性,也注重道德修养的塑造,一一种心灵修养的学说来维持人们的内心平衡,并进而教化统治者,即所谓的“内圣”。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品质就是这些以性善论为基本的仁义礼智,因此,孟子主张以性善论为出发点,通过心性修养来塑造人的道德品质。而刘向除了继承孟子的仁义礼智外,还提出了敬慎、谦、廉、诚等“内圣”内容,他甚至把“谦”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这完全是对孟子“内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刘向的“内圣”在目的上又与孟子的“内圣”有所不同,孟子“内圣”的目的是成圣成贤,最终目标是为了天下国家,其“私” 的色彩较淡,而刘向的“内圣” ,其个人的功利色彩较强,强调自我保护,全身远害,例如,他说:“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贪财者莫如全身。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不贪财物是孟子的义利观,但刘向却把这一德行和“全身”联系起来,明显地表现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对孟子仁政思想的吸收与发展

《新序》与《说苑》是刘向传世下来的两本主要的著作,在这两本著作中,刘向阐发他的政治观念,以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在《说苑·归德》中,刘向在吸收孟子的仁政观的基础上,次强调作为君主,应当施行仁政。例如,他说:“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幼孤羸露,死伤系虏,不忍其然”而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在《说苑·归德》中刘向还直接引用孟子的话,来强调君主当推行仁政的主张,他说:“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此外,刘向还在《新序·杂事三》中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寡人好色、寡人好勇两段;在《新序》佚文中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汤征葛章和《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孟子见齐宣王于雪宫两章,来阐发其君主当施行仁政的主张;在《修文》篇中,刘向又在孟子的“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谓其台曰'灵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指出:“积恩为爱,积爱为仁,积仁为灵,灵台之所以为灵者,积仁也

综上可见,刘向关于君主应当施行仁政的主张与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仁政观是相一致的,是对孟子仁政观的吸收与发展。

除了上述四点之外,刘向还在其《列女传·母仪篇》中记录了孟母三千、孟母断织、孟子去妻、孟子去齐等故事,以赞扬孟母的教子之功,这些都对传播孟子思想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刘向领校中秘书,对《孟子》进行校订整理,使《孟子》得以保存与流传,同时他自觉地继承和维护先秦孟学,为孟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释道·儒家之孟(微国学05)
历史的'错位':孟子与荀子,谁才是当之无愧的'亚圣'?
周炽成:《性恶》出自荀子后学考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孟子的思想精髓,以及他的“性善论”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