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十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为什么不能改过

 那么人为什么不能够改过呢?我们总结一下,可能是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没有认识到过恶的严重危害。在《周易》上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小人认为做小的善事没有什么益处,就不屑于去做,做一些小的恶事,无伤大雅,所以便不去改过,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罪恶日积月累以致达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见灭家亡身都是因为有过失而不能改所导致的,所以古人特别提醒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个原因,不能改过,就是因为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所以改过的愿望不迫切。中国古人经常说立志,立志特别的重要,苏轼在研究古人之所以有成就的原因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要立志,这个志就像目标一样。人生有了目标才不会被诱惑。

就像我们要登山,这个山顶是我们要去的目标,那就不会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鲜花很好看,我们停下来去欣赏,被这些东西所诱惑。那么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呢?清朝有一位思想家叫唐甄,他说:“其为志也,以至于尧孔而不少让”,意思是说,要让我们立像尧帝像孔子这样圣贤人的志向。也就是说要把成圣成贤作为人生的目标,所以改过的关键就是我们是否确立了人生的目标,那很多人说我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向圣人贤人学习呢?有必要非要成圣成贤吗?其实圣人贤人啊就是找到了我们自性的人,他是回归了我们的本性的人。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具有纯净纯善的本性,所以人生的意义何在呢?那就是《大学》上的开篇所说的:明明德。所以我们要把所有与明明德不相关的东西都放下,与这个不相应的东西都改正,比如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等等。不放下这些东西,我们就难以回归自信,就难以达到明明德的目的。那么受损失最大的是谁呢?当然是我们自己,可以说是辜负了此生人之为人的机缘。

那你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够勇于改过,所以《了凡四训》上说: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假如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为什么天下聪明俊秀的人很多,但是他们的德行却不能够修养,善业没有更加的增长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原因就在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因循。因为这两个字就耽误了一生,这个因循就是不能够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没有勇猛心。所以了凡先生他以身作则,历行改过迁善,最终改造了命运,心想事成。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成圣成贤的志向不够坚定,那么他改过的愿望也就不会那么迫切了。

第三个不能改过的原因就是身边没有好的榜样,我们所接触的人事物,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很多都是让我们退堕的缘分,而不是让我们提升的缘分。我们看不到好的榜样,你看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大多是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甚至是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那我们看他们自己有了过失,自己不仅看不到,更谈不上想去改正过失了。所以古人说,要选择一个好的修学环境对自己特别重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你看这个蓬草,它本身虽然很软,但是这个麻都是往上长的。所以如果这个蓬草生长在麻中,没有人扶他,他也会自然向上生长,长得很直。

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什么意思呢,因为古代的人读的都是圣贤之书,亲近的都是圣贤人,这些圣贤人,都告诉你如何改过迁善,最后克服自己的习气,成圣成贤。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基本上人人都读圣贤书,对四书五经都非常地通达了解。当时社会的文艺作品,比如说戏剧、小说、相声快板等等也都是在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那即使在这种环境之中,还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那我们的环境和古人的环境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是什么状况呢?在这种状况下呢是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所以在这种社会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要懂得亲师择友。就是亲近选择善良贤德的老师,向他学习,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交朋友,这比什么都重要。古人做了这样一个形容。他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说如果我们经常和那些善良的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像我们在雾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样,虽然打湿不了你的衣服,但是你时时能够蒙受他德风的滋润,不知不觉地自己也成了一个有德行的人。所以对于好的老师善友,好的修学环境要特别地珍惜。这样才能够:德日进、过日少。

第四个不能改过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孝敬之心没有提起。我们知道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这个孝敬是以孝亲尊师为代表,那一个人对父母没有孝心,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这呢,他就没有改过的动力。那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之所以能够戒酒戒毒戒色,弃恶从善,最后吃苦耐劳,都是因为在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把这个孝心提起来了,他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再为自己担忧。所以把这么多年所养成的习惯。在一般人看起来是不可克服的问题全都克服了。像在戒毒所中,有一些警官告诉我们,用现代的所谓科学的戒毒方式,能够真正戒掉毒瘾的人只要百分之二而已。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但是那些吸毒人员在学了传统文化之后,他的孝心感恩心提起来了。他有了责任感,所以戒毒成功的比例也大幅度地提升了。这个对比也非常地明显。所以人不能改过,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他的孝敬之心没有提起。

刘余莉教授简介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富。曾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

2015、2016、2017年,先后三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十集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一句规劝人们知错就改的名言。而《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么一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人做事很难不犯错。错,有故意犯错,也有无心犯错。过,也有无心之过和有心之过。

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群书治要》,告诉我们不管有心抑或无心,有过有错都不怕,改了就好,怕就怕明知自己有过而不愿改、不想改、拒绝改,那就是过上加过,恶上更恶,其后果将伤害自己的身心,乃至招来灾祸甚至丧失生命。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十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释意】……《逸周书·官人解第五十八》
治学之道
历史感应 |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古人论立志
夷陵评论||年度文艺回顾展// 079刘培淮新著《<格言联璧>新赏析》分享//夷陵
五伦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