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四集第3讲

侍于君子有三愆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六十六句: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侍于君子有三愆”,“愆”指过失。“君子”是有德有位的人的通称,就是指才德出众的人,或者是在位的君主。年少者侍奉长辈、老师、领导等,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样才能做好?要如孔子的弟子所说“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才能够真正做好。也就是说,要在学礼上入手。礼就是平常生活的规范。侍奉君子、侍奉有德有位的人与侍奉普通人不同,要从学习礼做起。而最基本的礼就是《弟子规》。所以,中国古人上学先学念诵,“口而诵,心而惟”。口里念诵,心里研究,必须口里念熟,才能够在生活上随时提醒。为什么需要把《弟子规》背诵下来?背是前提,做是目的,就是要在生活的每一个境界中,都能时时践行《弟子规》的教诲。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被称为“躁”。郑康成批注:“躁,不安静也。”君子还没有提问,自己就先说,这就是犯了心浮气躁的过失。譬如,人们在集会的时候,主席或者主人如果和你说话,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如果没有跟你说话,你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的毛病。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晚辈,可以随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不论何人,没有同你说话,你不问自说,就是心浮气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话当说而不说,被称为“隐”。“隐”,就是隐匿不尽情实。譬如,君子已经提问,就应该把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如果君子提问,你还不说,这就是犯了隐匿之过。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如果他们问问题,你都吞吞吐吐,这也是骄慢的一种藐视。骄慢很容易得罪人,这便是过错。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到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被称为“瞽”。《论语集解》周先烈批注中这样讲:“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颜色”就是表示意向,与人说话的时候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说。不看君子的意向而说,就像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孟子》说:“王顾左右而言他。”这说明孟子在和齐襄王讲话的时候,非常注重察言观色。“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这三种过失,不仅不能对君子犯,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是对君子犯了这几种过失,就显得更加严重。在这一章里,为什么特别强调“侍于君子有三愆”?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德修业、学为君子,需要见贤思齐,常常亲近那些有德的君子之人、善知识,向他学习。如果不能善学,即使有幸遇到大德君子,不懂得如何应对进退,就会犯下很多过失而不自知。就像这里所说的“躁、隐、瞽”,是一般学人侍奉善知识、侍奉君子有德者,经常容易犯的过失,很容易错失提升德业的大好机缘。
       为什么这一节专门就言语来说,而不谈其他?因为人向善知识、向君子大德请教的时候,主要是以言语表达。表达的时候要不躁、不隐、不瞽,这样才是侍奉君子之道。
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就要做到安而不躁、诚而不隐、敬而不瞽,即《礼记·曲礼》所讲的“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一个人如果心存恭敬,这几个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做到。
 
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六十七句: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三《晏子》。齐景公向晏子询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说:“国君有危难的时候,忠臣不跟着去死,也就是不跟着国君共赴劫难;国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都不去送行。”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国君把地分封给大臣,让他们富足,还封给他们爵位,让他们尊贵。国君对大臣这么好,大臣居然在国君有难的时候,不跟国君一起共赴患难,而且国君逃亡的时候大臣连送都不送,这是什么道理?”晏子说:“如果忠臣给予的谏言被国君采纳了,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就像上面讲到的“劝谏”,“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的表现是,在灾祸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可以防患于未然,甚至稍微有一些迹象,就可以把错误弥补过来,把问题化解。所以,当然是“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然而,国君更关注的问题是,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遭难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陪自己一起逃亡。这是出于情感上的考虑,而没有理智地进行分析。国君应该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如果国家衰败到连国君都要逃亡的地步,应该惭愧至极才是。所以,作为领导者,他对此着眼的不应该是情感,而应该是理智,只有运用智慧,才能洞察先机,防微杜渐。这其实也是晏子在提升齐景公看待事情的智慧。
       晏子接着说:“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如果大臣的谏言不被采纳,结果国君有危难了,还跟着去死,那是盲目地白白送死。“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臣子进献了很多谋略,结果国君都不采纳,最后国君出逃的时候,臣子还去送行,这样的行为就是虚伪。“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所谓的忠臣,就是能够向国君进献善言,能够提早引导国君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将问题化解,而不是与国君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这一段对话,说明晏子劝谏非常善巧。他用一个反话让齐景公感到很惊讶,接着再讲出其中的道理,让齐景公终生不忘。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书治要360 (2) 臣术
《贞观政要》卷6君臣鉴戒诗解3君为民心民为君体君臣以礼谏而见纳终身不亡
贰、臣术__三、劝谏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
《孔子家语》全文 译文(五)
群书治要360(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