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式时代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教育的大变局?

文丨月月

早在2021年,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就在他的作品《中国经济2021》中提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最大的黑天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这场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复式的危机,同时也把世界各国带进了复式时代。

而复式时代的到来,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大变局,同时也会带来教育的变局。

如何理解复式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从而以更好的方式引领下一代的成长,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思考的重要命题。

未来教育的大变局

那么,在复式时代,教育将迎来怎样的变局呢?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

一是传统知识不断贬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成本大大减少。以前只有少部分人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今我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轻松获得。就比如你想学法律,可以打开B站搜索罗翔的视频,你想学英语,可以找MOOC上的课程。

二是很多知识、技能都面临被淘汰的处境。这是因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很多职位都会被AI取代。比如,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未来驾驶员的工作可能会被取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柜员、企业客服等职位的需求量将大大减少,而与之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也将变得不再重要。

那么,教育的变局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答案是,如果我们掌握的是过于单一、过于专业化的技能,那么一旦这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被淘汰,或者获取知识技能的成本过低,那么我们就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遗憾的是,从目前来看,让下一代掌握一门或者多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还是大部分人普遍的选择。老话说:“技多不压身”。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我多掌握一项技能,就能多获得一些机会。掌握技能越多,我就越容易成功。

但这种思维方式,依然是简单的“工匠式”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想要有所突破,就不能停留在“工匠式”思维方式,只是想着多学习几种专业技能,而是要全方位地提高综合素质。

而要想提高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通识教育。

博采众长,促通识教育落地生根

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呢?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名跨界知识高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能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的大人物,往往都是能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跨界高手。

比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但同时,他也是哲学家、音乐和文学爱好者。

又比如,当我们提到达芬奇,我们很自然能想到《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传世经典之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达芬奇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他还通晓数学、生理、物理等学科,曾在研制、设计飞机和降落伞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

可见,一个人要在任何领域有突破式的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项专业技能,而是要广泛涉猎,突破认知壁垒,在不同领域建立连接。

其实,中国的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就有提到,做学问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中也有提到:“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可见,在古人看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仅要做到博学多识,还需要将各种知识、文化融会贯通。

然而,到了近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社会越来越需要技术人才,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推崇“专业化教育”。这种少而精的教育模式的确让不少人在就业上获得了优势,专业化教育模式在我国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也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大学生知识面窄,就业和转岗困难等,专业化教育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可见,过分追求“专业化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重新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汲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验。

比如,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学府,十分重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学校让学生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从中感悟人类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

又比如,香港中文大学也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其通识包括“书院通识”与“大学通识”两大类。

其中,大学通识又细分为:A.中华文化传承;B. 自然、科学与科技;C. 社会与文化;D. 自我与人文这四个范围的通识课。

学校教育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在范围A提供的中华文化背景下,向外学习范围B和C的知识,最终向内,走向范围D的思考。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学分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在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国内的不少名校,也先后成立了通识教育机构。

比如,北京大学通识课以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为蓝本,开设了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个系列核心课程。清华大学实施的文化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由哲学与人生、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审美等八大类组成。

可见,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了新形势下教育的大变局,也认识到只有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使用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复式时代。

寻找教育变局中的“不变”

除了通过发展通识教育来应对教育变革中的“变”,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认真思考在变局之下,教育“不变”的是什么?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认为,教育中“不变”的是人的体验、情感。

而未来学说丹尼尔.平克也曾预言:未来的人有六种技能很重要,分别是: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的能力、玩的能力和找到人生意义的能力。而这六大技能,也都与人的体验、情感有关。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能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就能获得教育上的成功,而是要让孩子在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就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清明扫墓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体会生与死的要义;

又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在网上冲浪时,可以教会孩子辨别网络中的谣言,从而培养孩子批判、质疑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用跨学科教学,找到一个主题,从语文、数学、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去理解。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在各个学科之间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使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将是更加多元、复杂的社会。

只有遵循教育的变革,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加适应智能化社会的转型,同时,也能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也只有看到教育中“不变”的一面,鼓励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才能让他们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从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点击关注“正心正举”视频号获取更多智慧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络时代我们该拥有怎样的学习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21世纪新加坡学生能力培养计划
晨思夜想五十二——听张昕校长谈教育(二):智能还是智慧!
妙招 | 教师拥有这五大核心素养,想不优秀都难!
“互联网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顾远: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