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中,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教育方式?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涂山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是一名4岁宝宝的妈,我曾见过很多“熊家长”坑娃的教育方式,也曾在家长会的时候被家长们“围攻”:“我真的是拿我们家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老师你快帮帮我吧!”

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其实不是个例。去年11月,江苏省妇联曾开展过一次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约80%的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借鉴。“如何教育孩子”,是大多数家长头疼的问题。

然而,在与学生家长、孩子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依然发现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见解独到,甚至做法令人惊艳。于是深深体会到,有时候教育只是一件小事、甚至只是一句话,就可以像一颗种子一样埋藏在孩子的心中,终有一日生根发芽。

01

自然惩罚,让孩子“自食其果”

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头疼,我也不例外。每次都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可孩子不是吃两口就不吃,要不就是提各种条件:先看一集电视剧再吃、先玩十分钟橡皮泥再吃……每次吃饭都是愉快地开始,一肚子气地结束。

有一次带孩子早教时,发现隔壁一个小孩吃饭吃得特别香。我向孩子的妈妈取经,她笑着说:“很简单啊,不吃饿着就好了。”

原来,她家孩子以前也不好好吃饭。她就给孩子规定吃饭的时间,超过半小时直接把饭收走。过了一个小时,孩子饿了,吵着要吃,她坚决不给,也不让孩子吃任何零食,硬生生地撑到下一顿。试过几次,孩子知道了饿的滋味,自己就乖乖吃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其实就是卢梭的“自然后果惩罚法”。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批评、惩罚他,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必然的“自然后果”,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痛苦,从而让其改正过失。

在《原来如此,日本妈妈这样教孩子》一书中,一位台湾的幼教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日本幼儿园考察的经历。在天气寒冷时,中国妈妈都会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物,而日本妈妈则让孩子做主。有的孩子为了好看不肯穿外套,妈妈也不强迫,只是问她:“不穿外套会很冷,你可以吗?”如果孩子说“可以”,妈妈就绝无二话。

日本妈妈认为,如果孩子因为没穿外套而感冒,只要病过一次,他们就能学会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可这么“狠心”的做法,一般家长都舍不得。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没有人能为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迟早要学会为自己负责。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会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02

让孩子当“老师”,不强迫也能成学霸

我见过很多焦虑的父母,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累得筋疲力尽,但孩子的成绩依旧没有起色。而这些特别重视孩子成绩的父母,往往是学历较高、综合素质不低。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位农村小伙子何江,在2016年成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何江说自己最感谢的,是他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妈妈。

原来,何江的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求知欲很高。何江小的时候,她常常让何江给自己讲课,看着妈妈崇拜的眼神,何江就觉得特别骄傲,听课的时候也认真了许多。虽然后来课程的内容越来越难,妈妈听不懂,但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何江的影响是终生的。

不得不说,何江的妈妈虽然大字不识,却是教育孩子的高手。首先,她让孩子“当老师”的方法,相当符合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科学实验室曾研究过各种指导方法对学生学习保持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4小时后知识平均保持率最低的,是“听讲”这种学习方法,而通过向他人教授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让学习的效率高达90%。

另外,让孩子“做老师”的方法,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成就感。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最崇拜的对象,能“教父母”,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极有成就的事情,这种成就感,能给孩子提供前进的无限动力。很多时候,不是成功带来了成就感,而是成就感带来了成功。

03

即时反馈,让学习和游戏一样上瘾

有次开家长会,在优秀学生家长介绍经验环节,有个家长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把游戏的机制运用在学习上。”

在他看来,孩子之所以爱玩游戏,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游戏有即时反馈机制,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升级、晋升排行版、获取荣誉头衔,这种快速获得成功的快感,是游戏最大的魔力。

而学习则需要很长一个周期,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丧失耐心。所以,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把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运用到陪孩子写作业中。在写作业之前预估好完成每一样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比如抄英语单词15分钟,背课文20分钟。然后调好闹钟,让孩子计时写作业。每达到一个目标就可以获得一个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兑换孩子想要的东西,比如看一小时电视、周末去游乐场等等。

其实,家长 “即时反馈”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家米哈里曾在《心流》一书中提到,一个人要进入心流状态的核心条件包括:目标略具有挑战性;任务难度略高于能力;集中注意力;获得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的核心价值在于给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陈海贤就在他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过:“理性只能提供方向,感性才能提供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对于孩子来说,理性上他们当然知道玩游戏不好、学习好,但没有感性上的动力,他们根本无法迈出最重要的第一步。

04

反向激励,坏孩子也能逆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激将法”几乎成为中国父母最惯用的招数。

“你看看你,你再看看xxx”、“成绩那么差,将来肯定要去扫大街”……工作这么些年,已经听过无数次家长这样骂孩子。可家长往往振振有词:“我的孩子我知道,就得用激将法不断抽打她才会进步。”

但激将法真的管用吗?这些父母恐怕小看了心理暗示的力量。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在一所小学的每个年级找出3个班,并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交给了授课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那18个班级进行复试,结果令人震惊: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不仅成绩进步很大,而且个性开朗、阳光。

可是,事情的真相却是:名单上的学生根本没做任何挑选,只是随机选出来的,孩子们之所以会表现得更好,只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受了骗”。虽然老师从没把名单公布,但对这些孩子的赞赏、眼神、笑容却藏不住。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促进孩子更努力,反之如果一味地打击式激将法,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让他们性格变得灰暗。

我曾见过一个聪明的家长,她把激将法“反着用”,反而有奇效。

当孩子不写作业的时候,她不说“别人家的孩子多自觉”,而是反过来说:“我昨天和同事聊天,才知道同事家的孩子都是被逼着写作业的,还好你自觉,让妈妈感觉很省心。”

当这位家长和我分享这件生活的小事时,我立刻被她的教育方式“惊艳”到了。虽然“反向激将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教育方式,不过是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努力。但这位妈妈的思路很令人称赞,她不用打击的方式激励孩子,而是尝试为孩子塑造一个足够尊重的成长环境,把贬低变成赞美,让孩子能活在正面的心理暗示里。

05

有多大能耐,就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曾见过一对双胞胎孩子,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孩子的三观很正,学习也很自觉,也很能体谅父母的不易。

我问家长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孩子妈妈说了一句“有多大能耐,就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那时候我还感觉孩子妈妈有些答非所问,但后来我明白了,她真正想说的是:不让孩子习惯拥有不应得的资源,更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爱孩子”的父母:

每次买进口的水果和海鲜,自己不舍得吃,全给孩子吃;

明明没有那么多钱,还非要带孩子学钢琴、上早教,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甚至之前我还看过刷遍全网的一篇文章,叫《我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但这样拼尽全力的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小的时候,孩子一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拼命吃,一点都不给父母留;

长大之后,孩子需要买房、买车,想要过奢侈的、与自己不匹配的生活,就伸手跟父母要钱,成了啃老的“巨婴”。

这个时候,父母开始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自利、没有半点感恩的心。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你从小就给了他不应得的资源。

更可怕的是,父母的过度付出,也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中,甚至会让父母开始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从3岁的时候开始学钢琴,一直断断续续学了十几年。学钢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可我的家境并不富裕。据说,当初家里的存款只有一万块,父母就拿了八千块给我买了钢琴。

但很遗憾,我并不是弹钢琴的料,学了十几年也没学出什么成绩,父母很自然地就陷入了焦虑中:“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为了你,我多少年没买过一件衣服,你凭什么不努力?”可我也委屈:“又不是我想学的。再说我也已经很努力,只是没什么天赋而已。”

虽然随着年纪渐长,我渐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仔细想想,学琴这件事确实没对我有太大帮助,即使有,与父母的付出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带我学琴,母亲放弃了事业、放弃了评职称、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最重要的是,她变得不快乐。

这个时候再想想那位家长说的——“有多大能耐,就给孩子多少教育”,虽然道理浅显,但却难能可贵。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获得与家境不匹配的教育,把全家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孩子,这不仅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同时也会容易让家长变得心理不平衡。

中国有句古话,叫“易子而教”,意思是交换孩子教育,效果反而能更好。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自以为太了解孩子,所以再也懒得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总是用自以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却忘记了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那些令人惊艳的教育方式,仔细推敲背后的理念,或许,我们就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9岁妈妈和儿子双双考研成功:都是陪读,你差在哪儿?
越激励孩子越差劲,这个方法别再用了
因嫌父母管教过严 一对15岁孪生姐妹用毒鼠药毒死父母
聪明的父母,从不对孩子说这3句话!后悔才看到
家有“淘气包”,家长不吼不骂不说教,5招让孩子秒变“乖宝宝”
母婴专栏|别再乱给孩子贴标签了,危害有多大出乎你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