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之下的中西医结合发展

文丨刘昊 · 主播丨北屿

中医黑与中医吹

近几年,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呈分裂之势。

一部分人的标签是“中医黑”,指出中医就是伪科学,用来愚骗升斗小民,根本没有任何效果,至多起到一个安慰剂的作用,进而列出很多旁证,说是很多中医大师,都是用西医治好的病;西医进入我国之前,百姓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是西医提高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更极端的声音,则喊出了废除中医的口号。

而“中医吹”则认为,这个世界最终需要中医来拯救,我们“治未病”在前,还没有副作用。网络上也流传着某些老中医的神奇故事,例如用几毛钱的药治好了疑难杂症。

其实,这两者的看法都有所偏颇。西医确实治疗过中医大夫,但很多病症西医也会建议病人去看中医,很多经典的中医药配方,已经延续百年,疗效依然强劲。当然,中医行当里,的确也出现了不少神棍和虚假的偏方,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至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和中医关系不大。西医在19世纪有了多项突破,正在享受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果实,而当时中国正值战乱年代,很多青壮年都战死沙场,加之国贫民弱,连最基础的温饱都成问题,当然会影响寿命。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渐渐稳定,寿命也逐渐延长。

特别重视中医的中国香港人,平均寿命在2015年赶超日本,80.91 岁,女性 86.58 岁。而排在第二名的日本,也颇为重视“汉方”。2015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是 79.3 岁,排在全球第 31 名。

为什么中医会受到这么多的争议,我们可以从历史和当代的经纬线中一窥究竟。

中医和西医逻辑不同

西医是循证科学,讲究实证与数据。

比如:用了A,产生了B的效果,然后反复验证,得出一个结论,一旦出现了某种症状,用A就能得B,然后开始制药。这种逻辑是可以复制的,就好比肯德基,全世界统一配方,然后把原料分类发放,后期只需要根据地区的口味习惯微微调整,就可以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吃到美味的炸鸡。

靶向治疗就是如此,作用于细胞的特定区域,然后产生结果。科技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基因靶向,这是西医的强大之处。

中医是经验科学,这个世界里的因果是不确定的。

比如:一个人想去看中医,刚出门之前和老婆大吵了一架,气得血海翻腾,这个时候他如果去号脉,会出现什么情况?

人是不断变化的,每天的心情、身体素质、压力,甚至当时的节气各不相同。所以,有经验的中医都先和患者聊会儿天,看看对方的性格和身体基础,以及当时的日期和天气,等到其平静了,再望闻问切。

中药的种植也讲究地理位置、光照、水源和气温,甚至是年份,这导致了很多中药无法大批量生产,而且有些方子的来源,已经成了国家保护对象,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而西药是萃取的,实验室出结果后,在强大的工业流程下可以成批生产,中药如果采用大规模的大棚种植,必然会影响药效。

如果再把五行学说等加入进来,事情就更复杂了。金型人的药方,必然微妙的区别于木型人,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常年在办公室里缺少运动,这些行为习惯,也会影响药方的配比。

而中药的范围浩如烟海,每个人带着不同的职业背景、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心情前来就诊,可以想象一名中医大夫面对的是多么广阔的星辰大海。想要在这浩瀚之中找到良药,真的需要功夫。

从某种角度讲,中医是个模糊的科学,也正因为这模糊二字,才有了许多滥竽充数的神棍混迹其中,因为每一个药方,无法确切的判断是对是错,这也是中医招黑的原因之一。

中西医结合

如果把一个学西医的学生和一个学中医的学生放到一起,问他们今天学的是什么。

西医的学生可以很具体的告诉你,学到什么部分了,还有什么没学的,有什么结果、家庭作业是什么等等。而中医的学生,可能会给你背一些方子,然后可能和你说一些虚实、阴阳、表里等听起来有些玄的东西,不了解的人,可能听得一头雾水。

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医院立即见到效果,而中医院的学子们,还需要大量的阅读资料、在每一个患者身上摸索经验,还要具备整体的辩证观念,最好还懂点易学,以及面对病人的自信、接纳和敏锐。

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中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天赋、勤奋、知识、经验以及整个医疗系统推动后的结果。中药融入工业化制造流程后效果折扣,学校的学习内容无法教授经验,毕业后的学生面对病人时,开的药方无法及时反馈疗效,这也会让他们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怀疑。

西医和细菌病毒战斗了这么多年,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两者在不断的竞争下,此消彼长,纯粹的化学制品药物的疗效只是一时,过了一段时间,新型的病毒就会卷土从来,让以往的药效失去作用。

如果用西医的逻辑,反复验证中药里的有效成分,然后萃取制成药片,也许是一条中西医结合之路。

著名的阿司匹林,就是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其中水杨酸广泛存在于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

而中医朋友都知道,柳白皮是一味中药,取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主治功能之一,就是消肿止痛。

中医站在宏观看问题,通过天地间之变化,万物相生相克之理,调动个体本身的能量,作用于症状背后的原因,对疾病进行治疗,但落实到了具体病例,中医大夫的个人素质就起了作用。西医作用于微观,去除症状就是治愈,在本次疫情的大考中,也是思考两者如何有效结合、造福人类的机会。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7年毛主席身患风寒,吃中药时奇怪问:药方里酸枣仁起什么作用
中医能不能治疗癌症?跟西医比,优势在哪里?有3点要特别注意
覆盖5万人的中药方,到底有何玄机?
从“治病”到“健康”,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有哪些?
03年非典时期,中医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医药抗击“炎症风暴”效用被认同 疫情后行业能否迎来春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