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人文教育是一种“扎根教育”?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哲学家尼采在其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对人性的弱点提出犀利的告诫。

同样,当下的教育生态也身处这样的弱点之中:教育的,太教育的。功利主义背景下的教育仿佛再也耐不住寂寞,不甘愿平庸,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够站在“舞台的中央”,挥舞着指挥棒“指手画脚”。

当教育任性地撕下舞台后面的那一块“幕布”时,生命就失去了一种背景的衬托,赤裸裸地游荡在一片空旷无依的“荒野”中,洋相百出,丑态毕现。丧失人生底色的生命是一个“流浪儿”,游走在生活的边缘,以惊恐而防御的姿态打量着周遭的世界,它渴望人文教育的体恤和关怀,需要一颗充满真善美的心灵重新勾勒出生命的底色。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人文教育是一门塑造生命的艺术,这里的“艺术”意指对生命的整体感知和对生命过程的完整把握,注重从生命的基础性、底蕴性出发,培养生命的“底色意识”和人文情操。

何为“底色意识”?就是主体生命的基本人格,如同一幅画,需要有一个背景的渲染,才能呈现构图上的立体透视结构;也如同一座建筑,之所以能够矗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有其坚实的地基作为支撑。

对于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说,其基本的人格存在状态离不开真善美三个意识层面,也可称之为人生底色的“三原色”。

人格之“真”,是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真理的追求,是对思维的训练,是理性意识的建构,是从生命常识的维度把握生存之道。人格之“善”是一种情感意识,是生命内在道德自觉的唤醒,是对内在良知的敬畏,也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充满善意和关爱的能力。

人格之“美”是生命的审美意志,是从艺术审美的意义上整体审视生命自身,从世俗中完成一种超越性和审美升华。一个完整的生命人格是真善美三种基本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思维、情感和意志的生命统一。整个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从这三个基点出发勾勒出一幅整体的生命图景和完整的人格样貌。

人文教育的艺术性在于对生命的直觉洞察,能够敏锐地捕捉生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颇和狭隘,进而做出一个补益。

时下,呼吁人文教育的回归自然是教育本身的一次结构调整,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教育的脚步也变得格外匆忙,教育的实践和评价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也不再满足于“幕后”的基础性工作,而是愿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追求标新立异。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时代在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进步,谋求变革。

可是,教育一旦陷入“功利的疯狂”之中,会容易遗忘自己的“初心”,而过分迎合外在的价值判断,成为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木偶人”,对知识本身的渴望变成片面的堆积,过分的情感说教丧失了心灵的价值,对生命的审美也演变成一种傲慢和自大,淡忘了教育的质朴和自然。这一切都需要人文教育给予一个背景的支撑和底色的渲染,否则整体教育的画面将会被涂抹的密密麻麻,没有了“留白”,让人窒息。

启迪多元思维

生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唤醒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如何有效的激发人的创造性,这个关涉教育自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果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尝试理解教育,那么教育的科学性注重结构的呈现和线条色彩的空间安排,而教育的艺术性则追求中国山水画讲求的“意境烘托”,是一种人文气氛的培育和营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教育重在学会“留白”,“留白”并非空空如也,空无一物,而是讲究一种教育空间的营造,正所谓“为学日进,为道日损”,人文教育是一种“学会减法”的教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教育的一颗“天人合一”的道心所在。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那就是尊重生命自身的内在创造性,为生命成长预留一个自主的空间,而不是把生命视为一个灌输知识的“载体”。正是借助人文教育的一种“底色意识”和“留白效应”,生命的人格结构才能“跃然纸上”,立体生动。

正心正举

人文教育可以说是培养人追求幸福获得内心平静的教育艺术。完整的人格结构和饱满的生命“底色”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获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具有一种“底色思维”,从生命的根本处出发,着眼于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学校层面:人文教育不是一个教育的“口号”,也不是对当前“知识教育”的反向生成,而是一种教育内在思维和意识的内生性觉醒,根本上是对教育意义和目的一次自我叩问,这才是当下教育变革的根本出发点,而不是在教育形式上进行“巧妙”地安排和设计。

仅从基础教育层面来说,人文教育需要有人文的学校、人文的校长和人文的教师,以及人文的教学环境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人文底色的生命人格。“人文”具有一种“闲暇意识”,教育的脚步和节奏要“慢下来”、“细细品”,为人文思考腾出空间,这样对学生才是真正有益的。

家庭层面:人文教育其实不是什么宏大的教育理论和概念,它是一种实践精神,是具体的教育价值的践行,任何生活的领域和场景都具有人文教育的价值,都是人格发育和完整的背景和底色。

家庭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天然属性,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生活化、情景化和情感化的,在琐碎之间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早期人格建构具有先天优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充分发挥家庭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样是当今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社会层面: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开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吸取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对于塑造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当前的疫情全球化形势判断,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取决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如果更深一层来说,取决于我们的文化优势,内在的文化基因才是取胜的“法宝”,才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整个人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它作用于人的心性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如同进行一场艺术创造一般,面对生命的“原初素材”,不能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刀”,而是需要充满耐心地观望、仔细地打量、用心地摸索,真真切切地碰触生命的纹理和质地,感受每一个主体生命与生俱来的禀赋和生命“底色”,然后小心翼翼地、充满敬畏地描绘出整体生命的坚韧结构和饱满“底色”。

人文教育是一种“扎根教育”,把根系深植于真善美的生命土壤中,充分汲取文化智慧的营养,才能滋养教育的“根茎”向上成长。一方面是向下深深地开掘,另一方面是向上充分地生发,这生动描绘出了生命成长的两个面向,赋予生命以深度和高度。具有生命的“底色”的教育,才能承托起未来生活的重量,在日益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之下,不忘初心,直面挑战。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解读
聪明的教师用100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为师者需要具备的五种精神
人文教育,重塑生命的完整性
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