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悟道至上“不知有”——老子智慧【3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原典】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状态,世人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状态,世人亲近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状态,世人畏惧他;更次的状态,世人轻蔑他。诚信不足,世人不信;最好的状态,悠闲自得,很少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世人皆曰:“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悟道】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寻求内心之平静,又何必在乎身在何处?内心焦躁,哪哪皆同。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物之安抚,何用之有?陶渊明吟唱了一句有名的诗句——“心远地自偏”,心若不远不静,焉能见到南山?


对于本章之误读,历来甚多,多解为老圣人讲述统治者的上中下几类。其实,老圣人是从道的高度,阐述了悟道心法之最高境界

“有”,指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知”,指人和自然之关系;心法之最高境界是去“有”去“知”,达到“无”之境界,即“不知有”。

生命中,对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如阳光、空气、水、虚空和大地等等,世人往往不觉其存在;对生命存在次等重要的,如功名利禄等,世人则亲近赞誉追随之;对生命有威慑力的,如法律法规纪律等,世人会畏惧敬畏之;对生命带来伤害痛苦的,如暴徒暴君暴行等,世人则会侮辱之。



有道之人,默默在为世人作出很多重要之事。功成名就之后,百姓都说,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强调对道的一种取信态度。所谓“心不换物,物不至也”,这也称作是潜意识规律或吸引力法则

对本章之悟读,有的方家,另辟蹊径,认为“太上、其次”等不同,是描绘“道”的不同状态,也是一种不错之悟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某种外在之凭藉,声名自然远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张翼远:悟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道
摘抄《王阳阳大传》周月亮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禅的智慧——修悟、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