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有和无”【2】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此《普灯录》中有名的偈子。表面上看是描写自然景象,实际蕴藏了佛家修为之极高境界。

“千江”,譬喻广大的众生;“月”,譬喻众生之佛性。千江皆可映月,正如众生皆有佛性。江河如何才能映出月影呢?只要有水就可以。对众生而言,水即“智慧”。此等智慧,摧伏烦恼,使人明心。人心若是洞明,佛性自然显现

天空只要无云,自然现其全貌,毫无遗漏。此处之“天”即是佛心,“云”可视作烦恼。意即欲见到佛心,其实并非十分困难,只要降服了内心的烦恼,佛心自然显现。

众所周知,佛教和道家皆崇尚于“无”,把“无”看成理解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仔细究之,二者之区别还是有很大的。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万法随缘”,佛家看重因缘和因果,主要通过这两个角度看待和理解世界。因缘是指事物之空间关系,因果是指事物之时间关系,无论空间或时间关系,皆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即本体,此佛教“无”之本质含义。

因此,佛家所言之无即是空,空空如也,纯粹虚无,“一无所有,万法皆空”。与此同时,佛家认为,一切众生之究竟涅槃,即空和无,是一种“不生不死、超越时空、自由无碍”之境。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也贵无,但道家说的无,不是纯粹的虚假和虚无,而是事物理解世界的一种视角,即一种认识方法。

“有”与“无”阐述的是道家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之思考。道家典籍中,“有和无”是经常出现之热门话题。

依道家之观点,一切实际之事物皆为实有,而道不是实有之物,虚无是大道的本体常态,故称之无,这是一个关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

“人生一辈子,非是一阵子”。一切世俗之人,或是观念之问题,或是智慧之因素,往往喜欢执念于眼前,执着于实有,于是,也就有了无边无际之烦恼和痛苦。

一个人之弱点,就是内心之执念”。在庄子看来,一个人面对人生,总会有自己之所执,有了执念,便有了得失之心。换言之,得失之心,亦谓之恐惧,惧怕失去,因为惧怕,就形成了自己之弱点,且人生又往往会受执念所摆布。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强调,应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

此便是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之智慧核心,不过度的追求名利,自然就少了许多的执念,少了执念,便少了恐惧,便少了痛苦

“大海无风千层浪,红尘有韵万缕情”。明白了“有和无”,或许就有了辩证之思维和理念,人也就会变得更加的通透通融自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未来三教将融合归一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差异
苏东坡的意义:人生若要大快活,儒道佛思想大融合
什么是见性?性即道即心即理即佛,儒家道家佛家的见性为何说本质没有任何区别?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宇宙本源
儒家的“性”、佛家的“性”、道家的“性”——关于“性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