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宇宙本源
       宇宙本源
 
关于对宇宙本源、初始状态的认识,从古到今,国内外的学说很多。为了“经济、方便”,里,者从《古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人着人民出版社)、《西方哲学史》罗素)、《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等书中,要点摘抄、并规纳为几类去探讨。
(一)、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古埃及人认为,宇宙间原本是充满浑沌状态的“原始之水”,最初的原始世界是混沌的水构成的。水充满了整个宇宙、天上,大地看作是—条船,漂浮在水上。在《圣经?旧约》的诗篇中,这么一句话:“耶和华,把地建立在海上,定在大水之上。”他们认为水是万物的本体。
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邪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是在米利都活动的哲学家,史学上称他们为米利都学派,他们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物质性的元素,万物是由水形成的。
在米利都学派之后,阿那克西尼美和第欧根尼,认为自然的基质是无限的、确定的‘一’,‘一’就是气。气是产生万事万物、一切存在、灵魂、神和神圣的东西的本源。万事万物从气产生出来,消解后又复归为气。气先于水,水是一切单纯物体的本原。气是不断运动的,它们均匀地分布时,是看不见的。当它们在冷、热,湿的运动中,它们就显露出来了。热使它们稀散和松弛,冷使它们集合和凝聚。凝聚过程中,成为不同的实体。当它们处于稀薄状态时,便成为火;处于浓密状态时.便成为风,成为云;冷得更浓密时,便成为水、土和石头;其它的东西都是由这些产生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根本的实质;“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一”就是神。火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火生于气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土之死,土生于水之死。”
恩培多克勒说,因为我们具有土,所以能见土,因水见水,因清明的气见气,因火而见炽烈的火,因爱见爱,因阴暗的斗也见到了斗。因此他认为一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万物都始于“四根”,即火,地,水,气四元素。“四根”(水、火、气、土)都是永恒的,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产生了世界上各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它们是被爱结合起来的,又是被斗争分离开来。土、气、火、水同属一级的原始物质。有些时期爱占着上风,有些时期则斗争来得更强大。    
恩培多克勒认为四元素或聚或散,或增或减,形成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它们孕育了男女,开花的草树,以及鸟兽和水中的鱼,还有长生的神祇。四元素(水、火、气、土)本身则出于“一”,入于“一”,古今一如,常存不变。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宇宙是由心、物两方面组成的,心是万物的起因,一切运动的根源。火、水、气这些物质不是原素,这些物质都是更微小的种子的“混合物”。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说:“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
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故称为“四大”。
中国《管子》一书中的《水地》篇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张载认为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太虚不能无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张载说的太虚是气处于散的状态,气是看不见的,太虚实际上不是绝对真空。 “气”是“本体”,“气”是宇宙中最原始的浑沌的物质,宇宙中一切个体的事物都由“气”造成的,所以“万物一体”。
《庄子?至乐》篇说:“杂乎芒芴(意为恍惚)之间,变而有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中国古代物理学认为,万事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
………………………………
在上述的引用中,笔者姑且把气与风等同归为四大要素之一,是把它们当作都是运动的气去对待的,暂时忽略了气与风祂们在宇宙中的不同层次。人们都知道,宇宙空间是有无限层次的。低层空间的物质,是由比祂高一层空间的物质和由祂自己这一层的反辅物质(反馈物质)在运动中形成的。例如,中国古老物理学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而比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高一层次中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是构成金、木、水、火、土的本原物质。古圣们说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当然、绝对不是指人类空间的物质,是宇宙中相当高的高层空间的物质。
古圣哲们对火的认识,也是具有不同空间层次的极大差异的。在大的宇宙中,不同空间有不同的气与火,不同宇宙有不同的气与火。火是阳性物质,宇宙中最高层次的火,可以说相当于中国道家说的先天一炁,祂就是古今中外、道家、佛家说的“一”,也就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从一产生一切”的“一”,张载的“万物一体”的“一”。“一”,先于阴阳二气,先天地而生,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本体。但是,祂不是宇宙的本源、本体。
无论是四大要素,还是它的本原“一”,尽管它们的层次不同,他们都是能量物质。能量物质都是产生出来的 ,它们都是运动的物质,一旦处于绝对静止,全都在瞬间化为乌有。祂们所占据过的空间,瞬间成为虚空。所以,释迦佛说,“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宇宙本源(三)
(二)、认为数、理、心、道、法是产生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数是探索自然的奥秘,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万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宇宙间各种关系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达。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蒂迈欧说,物质世界的真正原素并不是土、气、火和水,而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神就用它们来构成物质和三角形,就可能构造出五种正多面体之中的四种,而四种原素中每一种的每一个原子都是正多面体。土的原子是立方体;火的原子是四面体;气的原子是八面体;水的原子是二十面体。
柏拉图、亚力士多德认为理念是万物的原泉,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如果要存在,就一定要在某种材料中体现某种原理。有某物,必有此物之理。但是有某理,则可以有物,也可以没有相应的物。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宇宙精神,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原泉。
中国的儒家程颖认为,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性即理”,“仁”是理,仁与万物同体。宇宙,不仅是气的产物,也是理的产物。事物有不同的种类,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植物的花,气聚时遵循花的理;植物的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的理。
程颐以“心”解易,认为象数是“理”的显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将“形而上”的世界描写为“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冲漠无朕”,意为其中没有具体事物;“万象森然”,意为其中充满全部的理。全部的理都永恒地在那里,无论实际世界有没有它们的实例,也无论人是否知道它们,它们还是在那里,“百理具在平铺放着” ,“百理具备”。
朱熹认为,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形成物质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朱熹说任何个体事物都是气之凝聚,但是它不仅是一个个体事物,它同时还是某类事物的一个个体事物。气的凝聚,理也必然便在其中:“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造作。……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朱熹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太极不仅是宇宙全体的理的概括,而且同时内在于万物的每个种类的每个个体之中。每个特殊事物之中,都有事物的特殊种类之理;但是同时整个太极也在每个特殊事物之中。
在太极中,“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 “净洁空阔的世界”中,却有动之理,静之理。动之理并不动,静之理并不静,但是气一“禀受”了动之理,它便动;气一“禀受”了静之理,它便静。
南宋陆九渊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人心、道心和宇宙的心就是一个“心”,“心一也,人安有二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心同也,此理同也。”
南宋杨简在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地之心即道,即易之道,即人,即人之心,即天地,即万物,即万事,即万理。”用一个“心”字统贯了易道、天地、万物、万事、万理。认为天地之心就是人之本心,“人之本心至神至明,与天地合一”,本心就是“道心”,就是“易道”。杨简从《易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为遂通天之故”的理中,体悟说:“唯无思故无所不明,唯无为故无不应。凡易之道。皆此道也,皆大易之道也。” 与人的本心一样,“道心”静寂而不动于意,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自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
王守仁认为,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王守仁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的世界。“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他说 “心即性,性即理”,“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至善者,性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中国道家的《本际经》说:“夫道无也,无祖无宗,无根无本,一相无相,以此为源。了此源故,成无上道,而独能成万物之始。以是义故,名为元始。”
《而章旨》上说,道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于生阳,动极而静,静于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化生,而变化无穷。”
阴阳家邵雍提出“心为太极”,太极为“道”, “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什么是“心”?邵雍说:“心”为“先天之学”,“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物”。“心居人之中”,心分为“圣人之心”,“天地之心”,实际上“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
邵雍以卦演绎出“道”生天地万物。“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邵雍为了说明他的演绎过程,画出如下的演绎图:
                  
有人认为,邵雍的这种演绎方法,是一项最伟大的发现。从这项发现中,可以找到万物演化的规律和宇宙秘密的钥匙。邵雍通过他的演绎推算认为,在复卦 初爻,世界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泰卦,世界上的个体事物就开始产生了。这时候人出现了,到了乾卦,就达到文明的黄金时代。接着就是不断的毁坏过程,了剥卦,一切个体事物都毁灭了;到了坤卦 ,整个世界都不在了。然后又在复卦 初爻再现时,开始了另一个世界,又重复以上的全过程。每个世界的成毁各经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我们现在是相当于剥卦的时代,是万物开始毁灭的时代。
  
释迦佛说:“一切唯心造”,“万物唯心造”,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本心、本性,本性虽是空的,但能生万物和一切法,她是万物和一切法的本源。真心本性就是“本来无一物”。
“道”、“天”、“佛”、“真主”等都是无限的本体。
在前面的(一)中,讨论了物质世界,即佛经书中所谓的“事法界”,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本原问题。物质世界的本根,是相对的。如母亲生女儿,女儿生女儿,女儿生女儿…………每一个前者是后者的本根,最早的母亲是所有女儿的本根。先天一气的“一”,是宇宙万物的本根。
在(二)中,是讨论精神世界,即佛经书中所谓的“理法界”中的本根、本原问题。
人类认识外在世界,是以各种表达形式,来再现物质世界。如数、图(河图、洛书、太极)、古先贤的理、佛家的经、道家的道、现代的科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过去,人们总是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对立起来,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精神世界是抽象的、非物质的。笔者在以后的探讨中,将会证实精神世界的产物,也全都是物质的。正因为精神世界的产物是物质的,而且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所以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就说数、理、心、道、法等等是构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根、本原。
现代科学最大的缺限,是不能够共同承认人的灵魂问题。道家、佛家讲的道和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让人的元神返本归真,让人返回先天的本性、本心、天心。
何谓心?道家认为:“心,非肉团之顽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着,强而图之,这个‘○’是也。这个心 ‘○’,为天地之根,为性命之源。”
古仙认为:“心 ‘○’,是太乙含真气,先天真一之气,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真空妙有,至善无恶,善之极,无渗漏,无内外,无人我,一灵真性,炯炯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色空如一,有无不立。”“这个面目‘○’,是人的本来面目,即圣贤种子,即仙佛胚胎。这种种子、胚胎,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圣凡同途。” 《青华秘文》说:“一点灵光,就是先天一炁 ‘○’,人人有之。贤者不加多,愚者不减少。”
佛法中有一著名的金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的真实相为真如心,禅宗的“心即是佛”。古圣认为“性,是炁体物质,是光,无形。”是“元始真如”,“炯炯一灵”。
济阳子说:“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
《悟真篇》说:“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见,千方通塞中,真心成一片。”
心即是性,性即是心。性,就是人之元神,就是人心。人心,天心,就是“一心”、万物的“本来面目”,“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
所谓“万物皆有佛性”,实质地说,就是“众生心”,宇宙万事万物,个个有心,就是天心。用现代科学讲,宇宙万事万物,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祂们最早的、最原始的第一个基因,就是天心‘○’。祂是“先天太乙含真炁”,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原始自然基因,万事万物生化发展的驱动力,是一切生命,其中包括佛、道、神的生命的源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亵渎神灵”!他们的理由是,“佛、道、神、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请不要忘了:“上帝说:我是光”。“佛、道、神、上帝”都是宇宙中最高的生命体。既是光,是生命体,就必定是以物质体存在,是宇宙中最高能量的物质体。如果有人认为“佛、道、神、上帝”,是非物质存在,是“绝对的虚无”,那才是从实质上对祂们存在的否定,对祂们的亵渎。这正是那些无神论者,反对有神论者的基本理论。
宇宙中最高的神,无论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祂们都正如释迦佛所说:“缘起性空”,而后才有“空而不空”的“心”——“先天太乙含真炁”‘○’,然后才有“万物唯心造”,而造就了祂们自身。又因为祂们是宇宙中最高能量的生命体,祂们具备了宇宙中最高的驾驭能力,他们大自在,无所不能。所以祂们又能“随心造万物”,甚至操控祂们层次以下的宇宙,人类社会也是祂们操控之一。当然,那不是随意的,是按照宇宙的规律,那就是人们讲的天象。
道家认为,“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 “性”是“圆陀陀、光灼灼、净倮倮、赤洒洒”的。先天之性,是“无形”的,就是没有人形。祂很难作意识之主。“气质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后天之性,是“有形”的,他是父母亲的人形基因赋予了他的人形,后天之性就有了人形,他就是人的意识的主当家。先天之性主宰人的生命,没有祂,人就会成为植物人,或者失去生命。后天之性主宰人的意识、社会生存活动。先天之性的生命力,是没有限的,祂“无生无灭”,后天之性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就是取决于后天之性的某种生命力。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先天性、后天性,二者紧密融合,不即不离。
中国古代的唯识学三大家:地论宗、摄论宗、唯识宗。他们所讨论的唯识论问题,实质就是先天性、后天性,或者是天心、人心的认识论问题。笔者根据道家、佛家和现代科学的理来讨论这个问题,觉得问题并不是那么复杂。以后有专题讨论。
“一阴一阳谓之道”,炁是道,道是炁,道即理,理即道,炁是“一心”。西方基督说:“上帝造万物”,“上帝说:我是光”。光即炁,炁即光。佛家认为 “一心”就是“心体”、“心性”、“法性”、“如来”、“真如”。佛说“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禅宗的“即心是佛”。道家的“心即道”,“道即心”。
总之一句话:道、法、理、心、性、光等等等等,都是炁,都是物质。“大道生一炁,一炁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道、法、理、心、性、光,都是炁,所以道、法、理、心、性、光、炁,都是生万物的本根、本原。这也就是释迦佛说的“万物唯心造”的根本内涵之一。
道、法、理、心、性、光、炁,都是生宇宙、生佛、生道、生神、生上帝、生万物的本根、本原。但是,祂(们)仍然不是生宇宙万物的最高、最终的本源。
(三)、认为“无”、 “空”、“虚空”是宇宙的本体、本源
老君说:“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中国西汉《易纬》《干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
郑玄注《干凿度》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太初”是“气之始”,到了“太始”阶段才有形可见。“形变而有质”,这是“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就是“浑沦”。“浑沦”就是未分离的统一的、混沌状态,又称为“一”,也就是“太极”。由“太极”一分为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再由天地产生人和万物。
《易纬?乾坤凿度》说:“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郑玄注 “有形之类生于无形者也”。可知《易纬》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体、“无”是生成宇宙的本体。无是无气、无形。
王弼在解释《周易》大衍义时认为宇宙的本体“太极”是“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体”。韩康伯也说:“太极者,无之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无”是“太极”,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古圣说 “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神运而气自化。气本无质,凝委而成形,形本无情,动用而亏性。形成性动,去道弥远。”“道能自无而生有,”“能使有同于无”。
佛经中不讲“无”,讲“性空”、“空性”、“空”。
释迦佛说:“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佛经说宇宙中的物质,“缘起性空”,“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犹如虚空而无来去,了达一切无有自性。一切有无性如空”。
佛经说的空,“毕竟空,空假无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空有不二、即真即俗”。
《大乘密严经中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
…………………………
佛家的“真空”、“毕竟空”、“静成虚空”,“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这与道家的“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虚无生一气”、“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祂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呢?没有的,完全一样,全“俱等性”。
也许有人会说:“性空”、“空性”与“空”,是不一样的,不“俱等性”。其实,佛经中说的“性空”、“空性”,与母亲生下的孩子,孩子具有 “母性”,内涵不是一样吗?从无的“空”中产生出来的物质,这物质难道就不应当具有“空”的“空性”吗?。
佛陀说: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道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是虚空生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佛家认为,“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宇宙高级生命还未出现以前,法界已经存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生灭灭,迁流不息。万事万物“缘起性空”,不是佛造,也不是他人所造,也不是上帝造。
近代哲人熊十力先生《体用论》中将“本体”定义为:1.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万化之始。2.本体即无对即有对,即有对即无对。3.本体是无始无终。4.本体显为无穷无尽的大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道 、生于法;有、道 、法生于无。“无”、“空”、“虚空”,是生万法、万物的本源。零能量态的虚空
现代科学通过对“卡西米尔”效应的认识和研究,认为真空中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一个质子大小的真空区所包的能量可能与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所含的能量一样多,真空是宇宙无限能量的源泉。这种认识的基础理论根据,是量子电动力学。它认为,在绝对零度条件下,真空中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这种本底能量称为零点能。当今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利用这种零点能。
还有学者用量子论,试图解开神秘的“真空”之谜。有很多人认为,“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存在,不会产生任何现象。但也有人提出,宇宙物质有可能是由真空中产生,并由此形成现在的天体、星系和星球。
有科学家认为,“真空”具有“无中生有”的性质。在真空中存在有能够发挥作用的某种神秘力量。
有人认为,空间并不是无物,而是具有容器的性质。
现代科学认识真空,是为了开发宇宙能量来为当今人类服务,这个方向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能不能认识到宇宙能量的产生方法,如果能认识到宇宙能量的产生方法、机理,那就有希望找到、发明产生新能量的现代技术。
惠勒说得好:“宇宙是个自发的电路。”怎么自发?他就不知道了。
物理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已经看到宇宙自发能量的问题所在,他说:‘我们宇宙间有一种我们尚不了解的发能方式,它远远超过核能,远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所谓看得见的物质是指用光学、红外、放射等手段,即凡是用仪器能推出有能量的物质,……有3/4的物质是我们看不见的,这就是暗物质。暗物质有很高的能量产生,有相当的普遍性。’
如果科学家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现代科学的有些基本理论,必须得推翻,特别是“能量守衡论”,就得第一个被否定;量子理论是很有可能要作极大的修整:不应当是量子,而应当物质波、是光。整个宇宙都是光,是光能量。光,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由“虚空”产生出来的光、物质波,是波的一元形态,不是所谓的“波、光量子”二重态。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探讨中研究,将会一一去重新认识祂们。
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希腊文“阿派朗”(apelron),表示否定的意思,即“没有”、“无’、 “无限”,他是希腊第一个提出这个本原的名称的。他说宇宙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任何别的被称为元素的东西,而是某种本性是无限的东西。各种存在物由它产生,毁灭后又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而产生的,它们桉照时间的程序,……宇宙是永恒地运动的,按照永恒的运动,万物由阿派朗产生,最后又回归到阿派朗。阿派朗,本来是“无”、“没有”。那么,阿派朗就有“虚空”的意思了。
现代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经说过:“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与其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乔治?萨顿的话,说的很符合世界历史的实际情况。
中国道家的经典理论基础,就是“虚空”。宇宙中的一切,“有”产生于无,“从无入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道家研究“虚空”,认识“虚空”,从而建立一套返本归真、炼虚还精、炼精还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等等具体的理论和实际可行的密炼技术。
所以道家对虚空的认识,是非常精深的。《太上老君开天经》中有这么段经文:
“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藏;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等无偏;无左无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指天地未辟之前。)。”
这段经文,实质上就已经讲出了“虚空”的特性。道从“虚空”中生出来的,它就具有 “虚空”的特性。所以,道,无声、无色,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状可拟,无声臭可拘,神灵变化,其妙无穷,难以窥测。
“太上老君”的真实内涵,祂就是“先天一炁”的“化身”,这和佛家的“真如”, “全俱等性”。道自太虚生一炁,这个“一炁”,就是前面说的“天心”——‘○’。“天心”——‘○’,是由道从“虚空”中生出来的,所以,祂也具备了“虚空”的一切特性:虚无自然、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无声、无色、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状可拟、无臭可拘、神灵变化、其妙无穷、难以窥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圣凡平等。鸟兽草木,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太一之炁以外,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
老君说:“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
所以古人常说:“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太虚太无,太空太玄”,其意就是“虚空”。“虚空”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宇宙本源(七)
佛家的经典理论基础,就是“缘起性空”。
佛家把整个宇宙中的一切,归纳为十种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住世界海、形世界海、体世界海、庄严世界海、清净世界海、如来出世世界海、劫世界海、坏方便世界海、诸佛子世界海;无量神力佛无量神力佛诸法平等、诸法之海、一切光明出妙音、一一光中有诸佛,等等等等,无不起于“性空”。
“性空”、“空性”,就是说“空”、“虚空”所具有的特性。
佛家依“缘起性空”,建立起一整套返本归真如,依法力修行、熏习,开发智慧,‘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依“性空”,要“一无所执”,“性空”、“无性”,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
佛家的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与道家的“虚空”、“无”、“自然”等等,其基本理论完全一致,“全俱等性”。
佛家对“空”的认识、研究,非常圆融。《释摩诃衍论》对“空”的论述,也是很精辟的:“性虚空理有十种义。云何为十:一者无障碍义,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者平等义,无简择故。四者广大义,无分际故。五者无相义,绝色相故。六者清净义,无尘累故。七者不动义,无成坏故。八者有空义,灭有量故。九者空空义,离空着故。十者无得义,不能执故。”这里说的“虚空十义” :无碍、广义、平等、广大、无相、清净、无动、有空、空空、无得,说明了“虚空”所具有的特性。。
《大涅盘经》中的“无相之相,名为实相。” 《般若经》中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无去来相,无转动者”, “诸法毕竟空”,诸法实相为万有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法性真常不变,所以又名真如。真如,就是道家的“太一之炁”、“天心——‘○’”、“太上老君”。《法华玄义》说,真如有“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盘、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
宇宙中,一切法、一切物质,都是从虚空中产生出来的,宇宙万物真实体空而无自性、无自体。空无自性,空无自体,那就是“空”。“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
道家的“虚无生大道”、“无极生太极”、“有形生于无形”、“有法生于无法”。佛家的“缘起空性”,空是 “虚空”的根本体性。“虚空”,才能缘起,才能成就一切事物;“虚空”,才能妙有无穷。“虚空”,它是永恒的、不毁灭的,它为一切被创造的物质提供了一个存在的住所。
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
亚里士多德说,“在感觉事物以外有一个永恒不变动而独立的实体”。这个“实体”, 它不该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而应当是“虚空”。“虚空”,不神而自神,虚极而神自生。
 
      再宇宙本源
     
哲学的任务是探索真理。我在《论理》中曾提到,理源出于利与力,有力则产生引力,有弊则产生斥力。故“趋利弊害”是宇宙万物的恒理。上至神佛上帝下至无机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趋利弊害”是宇宙万事万物、正反存在的固有本性,可称为是不以任何人(包括神佛)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共性。这一点是绝对真理。所谓绝对,就是不受任何时间、空间条件制约。它是渗透到任意时空的理,也就是万变不离的宗。
从无机界(基本粒子)到生物,再到凡人、圣人、神佛,在这个共性面前的区别(不同)就在于对利与弊的认识(觉悟)程度上的不同。利与弊在空间上可分为点上的利弊和面上的利弊,上可以小到粒子,面上可以大到星系和宇宙。就时间上讲又可分为暂时的利弊和长远的利弊,暂时可以万分之一秒计,长远有可延伸到永恒。“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愚与智的区别就在于权衡利弊能力上的程度差。
如果对上述论述能达成共识,就可以讨论与利弊永恒不变的载体是什么。哲学家首先要探索的宇宙本源就是寻找这个载体。唯物论者称它是物质,唯心论者称它为精神,二元论者称它为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康德则认为是“不可知”,尼采哲学则认为社会客观存在的真实都是恶的和丑的,善与美并非社会的真实,仅仅存在于虚构的艺术创作中。
此处我不想讨论哲学史中到底有多少流派,更不想分析各种流派在认识上都有哪些失误,同时也仍需声明:本人看书不多,不愿也不能与学院派就知识进行任何考证和注释,只想就理讲理。如果您问我理的出处,对不起,确实只是自己的灵感,没有公认的权威做后台。
理的真假程度决定于全和纯。要作到全和纯,就必须经得起讲理者的责难和推敲。这里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辨证唯物论”。辨证法讲: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双方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而唯物讲的则是“物质一元论”,也就是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这里的本源既称“一元”实为单性。这个单性(物质)本源为什么表现形式(方法论、认识论)又都是两元呢?由此可见,唯物辨证法的本源论(本体论)和方法论(认识论)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更何况抽象的单性(物质)概念。在人类认识的常识中,任何单性之间除了数量变化外,无论怎样增减都不会引起质变。无论化学、物理、生物的任何变化,都是两性。目前人类公认的四种作用力,其共性都是两性。引力,本质是异性之间的作用。磁场更是两性。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两性。由此可见,只有两性才会有吸引、排斥和中和的根本作用。如果没有两性就没有千变万化,也就谈不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其次,抽象的物质概念,这个物质概念到底为何物?在我国80年代初期,哲学界曾就物质概念展开过讨论。同是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为何物认识上很不一
致,至少有六种以上不同的认识,最终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权威结论。当时我曾就此向《哲学研究》编辑部寄过一篇论文,题目是《对立两极没有第一性,物质和精神也没有第一性》。在该文中提到:唯物论者最有力的论据是“存在决定意识”,可知“存在”概念中,单是物质存在就有正反和实空之分,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否定。精神也是存在,精神不仅有繁简高低之分,又有理想、幻想、精神错乱与分裂(精神病)等等之分。是什么存在决定的意识呢?现实的存在除了自然和自然的存在之外,多数的物质存在都是经过人为地加工改造了的存在。衣食住行的存在,都是经过人为的加工改造了的存在。房子不能看成是植物和空气,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是由存在决定的意识。因为房子是由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加工改造过的。这一点又似乎是由意识决定的。上述关系本身是常识,用不着多讲。
需要论证的是自然物基本粒子本身,如果把粒子称为存在,它本身又具有选择的能力,即吸引、排斥、中和。科学家利用它自身的固有本性,才有了今天的高科技。基本粒子的选择,(引、斥、中和)就是精神(意识)的根本基因。也可以称为是最简单的原始意识 ,它怎样存在本身就包括着它的意识 。物质概念有繁简、高低之分,精神概念也是有繁简、高低之分。存在与意识始终是伴生的,两者又总是相互利用,相互影响,没有第一性。
基本粒子选择能力的固有本性是因为基本粒子自身就是两性的中和体。异性相吸中呈现的同性相斥现象,人为地硬把认识论、本源论分成“唯物与唯心”,只能搞派性斗争,对认识真理会义气用事,感情用事,起干扰和阻力作用。
阴阳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宇宙本源就是两性。所以称阴阳是宇宙的父母。《黄帝内经》中有:“阴阳者,天地之父母……”我只把天地改称为宇宙,与《黄帝内经》是同是异名。《黄帝内经》何时由何人完成?我不能也不想进行这方面的考证,我只想说:这部书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人体是目前已知的任何存在中最复杂最精密的结构,是宇宙的全息最完整的体现。现代科学对生物的认识尚处于相当低级的阶段,连低级的昆虫尚不能用科技进行人工合成,人是在生物界中最高、精、尖的生物。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完成的《黄帝内经》,在人体科学上的贡献,至今现代医学仍有许多望尘莫及的认识。特别是“经络”的发现,关于“经络”作用(行气血,营阴阳,处生死,处百病)的认识及古代名医的实践,至今仍找不出《黄帝内经》的缺点和错误。
《黄帝内经》对人体科学的精密认识,其指导思想不是“唯物辩证法”,而是阴阳学,从对人体的认识到病理,药理,诊治……等都是阴阳论,法于阴阳合于数术,既不讲“唯物”,也不讲“唯心”。用现代唯物思想仍不能使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发现的“经络”系统,也不能用最先进的科技否定“经络”的存在。是什么哲学理念完成的呢_____“阴阳论”
须知,两千多年前,既无现代科技手段,更不重视人体解剖学,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如此复杂的人体结构。至今, 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尚不知“经络”为可何物。“经络” 的用途仍然十分准确,靠的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更不是哲学界的任何这个论和那个论,而是“阴阳论。”阴阳学从不对别
人的学术成果去争取创作权,只是默默地去作贡献。在阴阳学指导下的《黄帝内经》从对人体的认识到病因、病机、病理的分析、以及药理药效等的论述处处渗透着阴阳哲理,至今经两千多年的实践和检验,用最现代的科学手段既不能否定《黄帝内经》,也不能全面理解它。
唯物辩证法,从马克思时代诞生起,恩格斯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无非是全部实物的总和)到列宁时代就不能再使用了,因为实物是不包括真空的,而真空已是当代科学中的尖端科学,物质概念发展到今天不断修正补充,至今在我国客观上已经成了商标注册权,成了学术争鸣中的合法权,这种现象在文革时期可以暂时存在,一旦真正落实“百家争鸣”政策时,讲理者完全平等时假理是经不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后,预计《阴阳论》既然在两千多年前在人体科学的认识上就由中国的哲人(圣人)写出了《易经》和《黄帝内经》,经千年的理论与实践的考证,不仅没有消失,并不断被最新科学验证,找不出任何原则性的失误 ,我坚信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必将发现在哲学上的这个论,那个论的平等争鸣中会发现,只有“阴阳论”才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心唯物
宇宙世界的本源:在天为形,在地为象
何谓之气?从古希腊思想中领悟道家思想中的气-今日头条
天地之气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
自学中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