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知识问答 (唐敷伟 撰)
  
 

1、问:楹联究竟是一种什么文体?

   答:楹联自形成独立文体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可自古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也没有取得与诗歌同等的地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楹联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例如,有人说楹联纯属文字游戏,什么“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在拆字中虽表现出一种机巧,却没有什么思想内涵。这完全是以偏概全。文字游戏联在整个楹联中只占极少部分,根本不能代表楹联。也有人下定义说,楹联就是互为对偶的两行文字。这种说法简则简矣,可惜失之宽泛。因为它把所有对偶句都包括进来了。我们可以说楹联是对偶句,但不能说对偶句就是楹联。如“前面有蔚蓝的大海,后面有苍翠的高山”,是对偶句,却不是楹联。更多的人把楹联归入应用文,与收据借条一样看待。他们只看到楹联实用性这一点,却忽略了其他特性,同样是不妥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与其他艺术门类作横向的比较,然后再来给它一个科学的界说。人们不难发现,它与汉代骈赋、唐代近体诗都有某种亲缘关系,又与汉民族独特习俗密不可分。根据这些认识,我们不妨给它这么一个界定:楹联是一种以汉字书法为载体、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以对称为其美学特征、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雅俗共赏的格律文体。其中既有文学类楹联,也有非文学类楹联。要提高楹联的文化品位,就应该增强其文学元素,并在思想意境上多下功夫。

2、问:楹联文体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答:楹联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体,它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从宏观来看,大概有这么三大基础:一、以对立统一为思想内涵的哲学基础。楹联讲究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从而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被称之为经典的《周易》,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代表柔和)和阳(代表刚强)两个基本范畴,用来说明整个世界就是在阴和阳这两种对抗性的物质运动的推移下发展变化着。所有现象都可以纳入阴和阳这一对矛盾范畴中。具体到楹联中的上下两联,自然就是这种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矛盾关系的表现。既“对”又“联”,均衡共处,才能赋予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二、以方块汉字为构建材料的语言基础。汉字是单音节字,是形、声、义的统一体。它在楹联创作中所起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尤其在双关、析字、回文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中,那是任何其他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联中借双关隐含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历史人物,上联说文官不如武官,下联说武官难比文官。又如“堤是土夯就,笛由竹做成”,把“堤”与“笛”分别拆成二字(土、是、竹、由),自然天成。再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顺读倒读都可以。这种对联只有汉字才能胜任。三、以对偶对仗为基本修辞的声律基础。楹联从酝酿到形成,经过了对偶、骈偶、对仗等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代只有对偶,不可能产生楹联。汉代以后有了骈偶,但沈约的声律学说尚未出来,也不可能产生楹联。到南北朝时沈约的四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声律理论提出以后,格律诗便得到迅速发展。经过文人们的努力实践,“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声律格式日趋稳定。到唐初,便产生了对仗工稳的近体格律诗。至此,作为独立文体的楹联才有可能形成。所以,这三大基础缺一不可。

 3、 问:请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楹联的发展历史。
答:我国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几乎同诗歌一样古老。它是与诗歌并行发展的独立文体。由于以实用为目的,长期以来并没有争锝同诗歌一样的正统地位。但写诗的文人从小开始就是以对课打基础的。随着时代发展,楹联更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文学史应该留给楹联一席之地。根据个人目前认识,我给楹联发展史划分为七个阶段:
1)酝酿期(先秦——两汉)。上古时代先民一边狩猎一边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吴越春秋》中所载的《弹歌》。“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尚书》中的句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论语》中的句子。先秦诗文中类似这样的对偶句不胜枚举。汉赋和汉乐府民歌中的对偶句更加司空见惯。有些简直就是相当工稳的对仗。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但它们仍然只是诗文的一部分,并非独立文体。何况声韵也不和谐,都是三平字连用收尾。可见诗人们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对偶句,根本没有形成对联概念。
2)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汉代的辞赋发展到魏晋就成了骈赋,于是对偶也就成了骈偶。骈偶讲究结构相对,词性相对。这为楹联的产生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象陆机的《文赋》便是用骈偶写成的。据说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在一次家宴上吟出了这样的口头联:“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这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对联。但这只是文人偶尔为之的口头之作,诗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联应有的条件。待南朝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声律理论以后,就为格律诗和楹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象南朝刘孝绰兄妹题联的出现便毫不奇怪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可是最早贴在门上的对联哪!
3)形成期(唐代)。到唐代,近体格律诗已经成熟。汉语四声二元化,分成平仄两大类。同句平仄相间,两句平仄相对,已构成固定的声律模式。无论五言或七言,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不仅写的人多,而且从题材到风格流派,都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于是近体诗成了唐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与诗并行发展的楹联自然深受其影响。从文人到百姓,写楹联的人也多起来了。不仅如此,楹联品类、题材内容也大大超过了以往时代。这里不再举例。应该说,此时楹联已经正式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
4)发展期(宋元明)。宋代词曲的盛行,使楹联在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由五、七言发展为长短不等的语体风格。品类也更多了,不仅有春联、名胜联、居室联,还有寿联、挽联、书斋联、
书院联、题赠联、谐巧联,等等。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把“坐”“明”拆开成联,虽系文字游戏,却自然贴切,妙趣横生。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更大力提倡写楹联。临到除夕,他干脆下一道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从此,书写春联便成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此时,楹联不再是上层文人的专利品,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联空前繁荣起来。如戏台联、衙署联、会馆联,都第一次亮相。为了帮助读书人吟诗作对,文人还编出了《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等对联教材。
5)成熟期(清代)。楹联在清代走向成熟,主要标志有五个方面:A、广泛普及。从皇宫到农家,从书斋到庙宇,从园林到店铺,无处不见楹联。B、品类齐全。C、长联崛起。百字以上的长联越来越多。如孙髯翁、钟云舫的长联代表了清代楹联的最高水平。钟云舫甚至有“联圣”之称。D、专著纷呈。《古今对联书目》收的清代联书就有301种之多。实际还不止这些。梁章钜父子的《楹联丛话》等专著至今仍是楹联家的必读书。E、联家辈出。《清联》一书收清代联家1300名,名作1万余副。其中代表作家就有近50位。如郑板桥、何绍基等人都是诗书画联集于一身的名家。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6)低谷期(民国——文革)。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事楹联创作的作者和作品数量比以前大大减少。同清代相比,当然只能算余波了。到文革时期,作为“四旧”的楹联,简直陷入灭绝境地。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一些革命领导人物和文人学者留下的楹联作品颇值得一观。
7)复兴期(1978年新时期以来)。其标志有六:A、创作楹联的作者和作品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B、各级楹联组织遍布全国。C、楹联报刊和楹联网站竞相涌现。D、大小征联活动连年举办。E、楹联专著出版数量大大超前。F、首次设立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作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楹联习俗的申报成功,使楹联的文化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也更为世人瞩目。

  4、问:楹联共分多少种类?

答:楹联种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增多的,到清代比较完备,基本能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需要。 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从话》是最早的楹联理论著作,它将楹联分为十大类,即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时期胡君复编的《古今联语汇选》 收入了自明代以来的各类楹联作品, 其分类是:名胜、园林、祠庙、刹宇、庆贺、哀挽、廨宇、学校、会馆、戏台、杂题、投赠、谐谑、杂缀、谚语、诗钟、集句、集字。一共十八类。 分类比以前更精细。但犯了同清人一样的毛病, 标准不一, 各个概念彼此都有交叉之处。如集句、集字是楹联的一种创作方式, 它可以用来写各种对联。诗钟是练习对句的一种传统方法, 并没有规定写哪种对联。 再说, 学校、会馆、戏台、廨宇都应归于行业联,  不能一行立一类。现代的名胜也很难同园林、祠庙、刹宇分得清。因此,要给楹联分类,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原则, 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比较科学的标准应该是实用范围,即用途。就现代的用途来说,可以将楹联分为八类, 即名胜、题赠 (含格言)、行业(含广告联)、 喜庆 (含春联和贺联)、哀挽、时政、纪念、谐趣(含讽刺联)。 这八类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里要说明的是, 一些题赠联是为某行业写的, 又属行业联。一些纪念联挂在名胜地,又属名胜联。但我们却不能取消题赠联或纪念联, 因为还有不为行业写的题赠联,不挂在名胜地的纪念联。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标准来划分, 如按字数可以分为短联、中联、长联、超长联, 但在字数上目前并没有取得共识。 

 5、问:请介绍一下对仗方面的知识。

答:就楹联来说,对仗问题确实很重要。 可以说没有对仗便没有楹联。 我们知道,楹联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就是对称美。而对称美又主要靠对仗来体现。因此,不懂对仗就写不好楹联。 要学好对仗,就必须认真学好《联律通则》中那几条基本规则。其中主要是词性、结构、节律、平仄这四个方面。 自古以来,诗联作家都很重视对仗, 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椐一些楹联书籍介绍,各类对仗方式不下数十种。 当然我们不必都去学它,掌握一些最常用的对仗方法就可以了。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仗格式,供大家参考。1) 正对 《文心雕龙》 解释说:“正对者,事异义同也。”就是说,上下联具体内容不同,但表现的主题一样。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下联都是讲逆境成才,但具体事例并不相同。2)反对 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成上下联,互相映衬,突出其主旨。如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爱憎鲜明,对比十分强烈。3)流水对 又称串对。即上下联内容连贯,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语法关系上说,上下联属于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可以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如理发店联“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下联组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4)自对 即上下联两边句子各自为对,又称当句对。从词语、词组到句子都可以自对,多句联中还可以多句自对。如清代孙髯的大观楼联就用了多句自对。但要注意,只有一边自对是不允许的。这里略举几例。一字自对,如黄鹤楼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上联登对临,下联日对夜,两边各自成对,十分工整。至于登临属动词,日夜属名词,就不必去管它了。两句自对,如秋霞圃延绿轩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上下联前两句属邻句自对。至于上下联之间两句互不对仗,没有关系。但平仄还是协调的。5)借对 即借与某字音或义相关的另一字来组织对仗。如眼镜店联:“好句不妨灯下草,高龄可辨雾中花。”灯下草之草,本是打草稿的意思,联中借草木之草来与下联的“花”组成工对。这是借义对。又如河神庙联:“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上联的“沧”字,借“苍”的读音理解成颜色词,与黄河的“黄”构成工对。这是借音对。再如“齐放百花,锦绣山河添秀丽;高歌一曲,英雄儿女学雷锋。”秀丽本是秀美之意,联中借上世纪五十年代舍身救火的女英雄向秀丽的名字来与下联的雷锋名字对仗,这是借名对。其他诸如数字对、回文对、串组对、交股对等等就不一一细说了。这里特别要说说工对与宽对的问题。过去文人很讲究工对,对词性特别强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甚至将名词分为二十多个小类。出了小类,就算宽对。其实,楹联写得好坏,并不决定于工对与宽对,而是决定于思想艺术水平。按照古代汉语语法,某些名词也可以做动词或形容词用,当然也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相对。在某些特定语境中,甚至虚实都可以互对。在用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的联语中,结构平仄都会有所突破。我们这么说,并非鼓励大家不顾联律自由挥写,而是要大家做联律的主人,不做联律的奴隶。初学者必须从严训练,在驾御联律之后,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6、问:在楹联对仗中,如何掌握宽严尺度? 

答:楹联是一种格律文体,在创作上是有一套艺术规范的。如果不遵守规范,任意为之,则非楹联。但过于拘泥基本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也难以写出好楹联来。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把握“宽”与“严”这一尺度?在这里谈一点个人意见。

首先,在词性上可以灵活掌握。如果能够做到严对(即工对),当然好。实在找不到可以工对的词,则不必受小类名词的局限,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可以了。甚至不同词性也可以对仗。如灵隐寺冷泉亭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联中“冷”为形容词,“飞”为动词。又如“濠水观鱼鱼忘我,漆园化蝶蝶非周”,联中“忘”为动词,“非”为副词,一实一虚也对了起来。至于《联律通则》中规定的放宽范围,这里不再赘述。当然,只能局部如此,若几个字甚至一半以上的字都不管词性,那就乱了套,不像楹联了。

其次,语法结构上可以灵活掌握。这有几种情况。一是在自对的上下联中,相关双边的词性、结构是不必一致的,这已是古今联家的共识。如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方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此当年风景如何?”上联中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都是联合词组,下联中的“江上才人,阁中帝子”都是偏正词组,这在楹联中是很正常的。二是句子结构的次要成分,如状语、定语、宾语,有时结构可以不一致。如有一副挽胡适的对联:“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也随之。”上联“成”的宾语“二十万言”,下联“遍”的宾语“九州四海”,结构并不一样。三是采用某些特殊修辞的谐巧对联,结构可放宽要求。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郎中王若俨,俨然王中郎”,用了回文修辞,属文字技巧联,在平仄、词性、结构方面都难以完全照顾到。四是集句联,因选取诗文中现成的词句,结构对仗自然很难完全合要求。

第三,在散文句式的楹联中,非节奏点上的字词,可不拘平仄。如“穿也愁,吃也愁,我把你苦死了;儿不管,女不管,你比我快活些”(旧社会某穷教员挽妻联),除了节奏点“愁,愁,了”“管,管,些”,其他字词都不拘平仄。

总之,宽而有度,严而不死,是我们应取的态度。著名楹联家刘太品先生曾提出“九严九宽”之说,值得我们借鉴,特抄录于此,供大家参考:“诗词句式从严,古文句式从宽;短联声调从严,长联声调从宽;句脚平仄从严,句中平仄从宽;初学习作从严,登堂入室从宽;今人创作从严,前人作品从宽;理论分析从严,作品鉴赏从宽;征联应对从严,自抒胸臆从宽;表达主题从严,游戏文字从宽;正规刻挂从严,友朋应酬从宽。” 

7、问:请介绍一些有关楹联欣赏与写作的参考书。

答:初学对联,可以从一些普及楹联知识的著作入手。如常江的《对联知识手册》、谷向阳刘太品的《对联入门》、曾伯藩的《对联作法》、余德泉的《对联纵横谈》、郭殿崇的《对联教程》等等,都是较好的参考书。此外,《声律启蒙》之类书也应该看一点。有了一些基础,还可以看看常江的《中国对联谭概》、谷向阳的《中国楹联学概论》、顾平旦等人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等书,使知识进一步扩充、深化。要阅读较多的优秀楹联作品,可看看顾平旦主编的《名联鉴赏辞典》、谷向阳樊泽民主编的《中华当代获奖对联大观》、潘国璋编著的《历代名联300副》等等。要对楹联作进一步研究,除了看现当代著作外,还必须研读一些古代楹联著作,如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从话》(包括续话、三话、四话)(此书由白化文等人点校于1999年重新出版)、《巧对录》等。《楹联从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楹联专著,联家必读的经典之作,不可不读。近二十多年来,许多专家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使楹联理论进一步深化,大大提升了楹联的文化地位。特别是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对联知识都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我们眼勤、手勤、脑勤,楹联是一定可以学好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把理论学习与对联创作结合起来,才不会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但如果不看书,只管盲目地写对联,那就眼低手也低,很可能会原地踏步,一辈子也难以提高。

8、 问:怎样才能写好春联?

答; 春联是最常用的楹联品类,可以说家喻户晓。但是问起它的来历,未必人人知道。据《风俗通义》等书记载,相传皇帝时代,东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守卫着神荼和郁垒二神,他们专捉为非作歹的恶鬼,拿去喂虎。恶鬼见了他们都逃得远远的。此后百姓便在大年初一以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像,挂在大门两旁,以驱鬼避邪,祈求一年吉祥如意。这桃木板便成了神圣的桃符。自东汉以后,人们不再画像,仅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来祝愿新年平安。这就是春联的雏形。而真正的春联要到唐朝格律诗成熟以后才出现。一般认为在盛唐与晚唐之间产生。据专家考证,最早的春联是在公元723年出现的。《敦煌遗书》留下了10余副四字春联,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门神护卫,厉鬼藏埋”等等,后面标注的是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五代时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早了240年。但长期以来,春联只张贴在达官贵人之家。到了明代,由于开国君主朱元璋的提倡,春联才真正普及开来。

 要学习写春联,先要弄清春联的三个品种的特点。一是通用春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之类,是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通用联。它们没有针对性,任   何年份、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陈旧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在艺术性上,也应讲究点文采。应该明确,春联的主题是“迎春”,总的特点就是突出春天气息,烘托喜庆氛围,表达美好期盼,寄托人生理想,颂扬时代精神。因此,立意要高,选景要妙,语言要精,意境要美。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来烘托,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字面虽没有“春”字,但全联春意盎然。又如“红豆寄相思,雁杳鱼沉人去后;绿衣传喜讯,月圆花好燕归来”,联语虽没有直接写景,但借助“燕归来”点明春天,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对海外亲人的相思之情。其中红豆象征爱情,绿衣指邮递员,“雁杳鱼沉”自然是心中的“她”。当“燕归来”时,心中的“她”也飞回来了。确实是一副文情并茂的佳作。二是行业春联。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把行业的特点、理念表现出来。也可以把企业名称用嵌名形式写出来。如装裱店春联:“点缀云烟千段锦,装潢书画万家春”。三是干支生肖春联。十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我国传统纪年是用十个天干配十二地支,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做一个甲子,或一个花甲。写此类春联,要把天干地支或生肖用进去,读来自然流畅,不露痕迹,方才见出巧妙。如“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 ,“骑牛踏雪去,跨虎报春来” ,“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树临风喜盈门”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闻鸡起舞,跃马扬鞭” ,甲辰年春联“甲第葱茏三春景,辰年烂漫四化图” ,甲子年春联“甲帐对楹,聿新气象;子房借箸,大展才猷” ,等等。如果说,行业春联要受地点限制,同一副春联不能什么单位都贴,那么干支春联要受时间限制,同一副春联不能年年都贴。不受时空限制的只有通用春联。不管那类春联,都要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写出艺术个性来,才能引起观者激赏,提高装饰对象的文化品位。因此,作为楹联作者,一定要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从严要求自己,才有可能创作出春联精品来。  
9、问:怎样才能写好寿联?
答: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孙奕《履斋示儿篇》:“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于此。”通用寿联没有针对性,没有个性,普遍采用。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有人将此联改为:乐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生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又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福临寿星门第,春驻年迈人家。”专用寿联是用于为他人(或自己)祝贺生日的,按中国人的习惯,年满三十岁(而立之年)才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三十岁以上的人。作寿联之前,要准备好有关“材料”,主要有:性别、年龄、诞辰季节(月份)、其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特点、与自己的关系等,如对这些了解甚少或了解不周,是无法落笔的。
创作寿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用词
为了和一般题赠联相区别,寿联用一些能点示主题表示祝寿意义的词:
表示祝寿:福、寿、德、宁等。
表示增寿:永、长、添、增等。
表示祈愿:献、颂、祝,喜等。
以长寿、美好的动植物设喻,表示祝福:鹤、龟、鹿、凤,椿、萱、桃、梅等。

有些词是专为区分性别和称谓的。如“椿”,即大椿,树名,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征高寿,后以其代指父亲,也称椿龄、椿庭。再如“萱”,语出《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因谖与萱同音,后人以萱草称之,为忘忧草。背,古文与北同音,指北堂。这是一首描写妇人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后人将“萱草”、“萱堂”、“北堂”作为母亲的称呼。可见,椿与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于为别人家老者祝寿。

2.要切合身份

人有男女之分,首先要分别男寿、女寿、男女双寿。如:

愿献南山寿  先开北海樽  (通用男寿)

慈竹荫东阁  灵萱茂北堂  (通用女寿)

玉树盈阶秀  金萱映日荣    (通用女寿)

椿萱夸并茂  日月庆双辉  (通用双寿)

椿萱并茂  庚婺同明        (双寿)

月圆人更圆,看双影今宵,清辉并照;

客满樽亦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双寿)

此联李渔所作。客满用孔融语: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齐眉用梁鸿与孟光之典,指夫妇相敬如宾。

其次,要区分辈分。寿者是长辈,还是同辈;长辈之中,是何种亲属关系。这些,都要在联文中表达清楚。

长辈者如:

愿岁岁以今日良辰陈千秋雅戏 

祝姥姥从古稀七十到上寿百年  (祝外祖母寿)

仰丈人峰,名高北斗;

修半子礼,颂献南山。(祝岳父寿)

前一联以“姥姥”(北方人之称谓,南方人称“外婆”)一词标明身份。后一联以丈人峰双关,又以“半子”表示自己的身份关系。

同辈者,不须有何特殊标示,语气可更自然随和些,不能用表示上下辈分的词。

再其次,要区分职业,如:

寿觞恰趁重三节;   乐府更翻二度梅。

这是给梅兰芳祖母的贺寿联。重三节,即三月三。二度梅,京剧名,又指梅姓和二代名伶。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这是叶挺寿郭沫若五十寿联。萧伯纳和高尔基是爱尔兰和苏联的著名作家,为世界文坛所翘首,与之相比较,人们自然理解到此联是为大作家作寿的。又如: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客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不难看出,这是给一位名医的寿联。

3.要突出特点

通用寿联比较实用,由于程式化,其艺术能力逐渐消蜕;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不可移于他人”的寿联,才能不断闪烁艺术的光辉。所谓特点,大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方面,要写出做寿人的特点。如邓颖超贺冯玉祥的一副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挠见胸襟。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冯将军,是人们所熟悉的;作为白话文作家,是冯将军这一“儒将”的特殊风采。仅以对联而言,冯将军是“五四”以后“白话联”作家中最为瞩目的一位。“要想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那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求命精神”等联语一直在人们口中流传着。邓颖超的这副对联就比一般的称颂祝寿更有特色。

另一方面,寿联本身也要有艺术特色。清代皇帝作寿很讲排场,寿联也铺天盖地,最后无非是过往烟云,那些一般性的谀词早被人忘却了,但一副贺嘉庆皇帝的春联却得以流传: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这是因为联中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帝王的年号,构思非常巧妙。

最难的恐怕是在寿联中表现作者的感情了。自寿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意味。自寿联是为自己祝寿用的,仿佛是寿诞上自己的一番开场白,即兴讲话。最典型的是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交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也是“板桥体”,跟他的画、诗一样,脱俗、超凡,又有几分怪异,可谓“文如其人”。

4.要符合寿龄、时令

首先,寿联要表现寿龄。如三十岁:

事业登坛方半甲; 功名得路正英年。(男寿)

正值壮年,应知不朽方为寿;  

恰当而立,须识文章可永龄。     (男寿)

三十初进延龄酒; 百年喜开益寿花。(女寿)

四十岁:

不惑但从今日始,知天犹得十年来。(男寿)

宝婺星辉歌四秩,蟠桃瑞献祝千秋。(女寿)

古人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故常以“而立”、“不惑”等表示年龄。婺,为星宿名,女宿,代指妇女(庚,男宿,代指男子)。秩,为十岁。

五十岁:

五岳同尊嵩极峻,百年上寿日方中。(男寿)

数百筹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男寿)

设帨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称觞有莱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女寿)

  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为弓,蓬草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意,故以桑弧(木)蓬矢代指男子。据苏轼《东坡志林》,有三老人互问寿年,其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数码),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意为长寿,后人将海屋添筹(寿算)用作祝寿语。设帨,为女子生日之称。期颐,指100岁。莱子,为人名,70余岁还穿彩衣跳舞,以娱双亲。

六十岁:

花甲初周茂如松柏,长庚朗曜庆溢桂兰。(男寿)

春秋不老,甲子重新。  (男寿)

玉芽久种春秋圃 ,青液频浇甲子花。(女寿)

花甲齐年,骈臻上寿;   

芝房联句,共赋长春。 (六十双寿)

七十岁:

童颜鹤发寿星体,柏态松姿古稀年。 (男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伊始乐余年。(男寿)

  年过七旬称健妇, 筹添三十享期颐。(女寿)

八十岁:

羡高年,精神康健,花甲重添二十载;

  居上寿,齿德俱尊,松年乐享八千秋。

 杖朝步履春秋永, 钓渭丝纶日月长。(男寿)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永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女寿)

杖朝,指代八十岁。“八十杖于朝”。(《礼记》)钓渭,指姜子牙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来标指八十岁的人。

九十岁:

庆花甲一周加半;祝高堂百岁有余。

  九秩曾留千载笔;十年再进百龄觞。(男寿)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女寿)

《诗·小雅·天保》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断之意,后以“九如”为祝寿语。后联中“添闰”的构思较新。我国阴历有闰月之说,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90年闰33个月多,所闰之月近三年,说“添闰当称百岁人”也是概括而言。

一百岁:                           

天赐期颐,长生无极;人间百岁,积庆有余。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竟逢。(男寿) 

上联为清代学者王文清作。乐府: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谚语:山中易见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瑶池喜晋千年酒,海屋欣添百岁筹。(女寿)

福如王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女寿星)

百岁以上的贺寿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纪昀)  

此联是给141岁的老者祝寿,用加法和乘法构思联语。上联两个花甲是120岁,加上三七二十一,是141岁。下联两个古稀是140岁,加一个春秋也是141岁。

寿联有时也要切合月份或季节。以男寿为例,各月寿联有(粗体者为标示月份的词):

 银花火树开佳节  玉液琼酥作寿杯(正月)

 瑶岛香浓芝草圃  玉楼人醉杏花天(二月)

 修褉良辰开绮席  悬弧令旦晋琼觞(三月)

 蓬矢风搴春尚驻  椿荫云护夏方新(四月)

 正交端午作生日   惟有昌阳可引年(五月)

   椿树大年宜有庆  莲花生日正当时(六月)

   梅子绽时酣夏雨   萱花称满霭慈云(六月女寿)

 坐看溪云望牛女  笑扶鸠杖话桑麻(七月)

 清秋此日逢华诞  佳气如云护直庐(八月)

 东篱满绽黄金菊   北海欣开白玉樽(九月)

 梅占阳春人益寿   筹添海屋算长绵(十月)

 三祝正逢人应瑞  一阳乍启日添筹(十一月)

 青山有雪存松性   碧落无云称鹤心(十二月)

此外,还有适合每一季(春、夏、秋、冬)的寿联,这里不再介绍了。

以上各项特点并不要求每副对联面面俱到,有一二特点就足够了。 

10、问:怎样才能写好婚联?

答:结婚是人生一大乐事,亲友馈赠之中倘有婚联为贺,将更为隆重、典雅和有意义。然而,婚联并不好写。因为撰写婚联思想要新,手法要高,要多几分喜气谐趣,还要少几分陈词酸腐,是不容易的。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怎样作婚联。

1、恭贺——破除旧习

  贺,是婚联主题;贺什么?反映了时代精神。可以希望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如“二姓合婚,百年偕老。”可以赞扬他们感情深厚:“志同道合创业,夫德妻贤成家。”

  写婚联时要注意克服封建意识,即摈弃旧婚联的旧意识,如“喜看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之类。且不说它不符合计划生育,就内容上也是陈旧的。又如:“赤绳曾系足,红叶苦题诗。”反映了“命由天定”的宿命思想,这和当今青年的恋爱观相去甚远。再如:“鸿案相庄百年偕老,凤占叶吉五世其昌。”用的“举案齐眉”的典故。《后汉书》上说梁鸿妻孟光,给丈夫端饭,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举案(食盘)齐眉,恭敬至极。这是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夫妻生活楷模,在当今已极不合适了。

2、祝福——宜用比喻

  比喻,大概是婚联中最常见的。说婚事,常用“花好月圆”、“双星合璧”。如:

  花好月圆青春艳               玉镜人间佳合璧
         夫歌妻唱恩爱长         银河天上渡双星

  说男女,常用乾坤、琴瑟、龙凤、鸳鸯、凤凰、鸾凤、并蒂花、连理枝、同心结、比翼鸟、双飞燕、青梅竹马等。如:

  乾坤交泰                 交颈鸳鸯并蒂花下立
         琴瑟合谐                  协翅紫燕连理枝头飞

  其中,有些比喻如蝶恋花、庭前燕、鱼得水、鸟语莺啼、鸳鸯戏水、鱼水承欢,不妨认为是对男女之情的暗示,如:

  两情鱼水春作伴            男欢女爱鸳鸯戏水
         百年恩爱花常红             情投意合鸾凤朝阳

  比之更进一步,则成性谐谑,即“荤联”,其中也有雅俗之分。几十年前一美术教员与一数学教员结成伉俪,好事者曾作婚联:

  形体须从三角验
        测量能到几何深

  当属雅谑。

3、勉励——忌用口号

  幸福、恩爱这类字眼,虽然抽象,但在婚礼上还是颇为动听的。作为勉励,也可以说些“比翼、同心”的话。所忌讳的,是说些标语口号,给人以说教的感觉。

4、内容——要有区别

要区别娶与嫁。常见婚联一般用于娶,而嫁有特殊性,嫁女常用于归、嫁妆、克勤等语;“嫁男” (招婿)常表述“婿儿”的关系,用“东吴招亲”的典故,赞扬其“新风新事”等。

要区别新婚与续婚。续婚常用“梅花二度”、“琴瑟重调”;复婚常用“鹊桥再架”、“破镜重圆”等。 要区分结婚时令,使婚联更切时间。如:

        正月新婚:   巧借新春迎淑女
                                      喜将元旦作婚期

     二月新婚:    杏坛春暖花并蒂
                                     兰闺日晴燕双飞

  三月新婚:    三月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烛引玉人

  四月新婚:    豆蔻正开香尚蕊
                                    蔷薇才放露初匀

  五月新婚:    花开并蒂蝴蝶舞
                                    连理同根杨柳青

  六月新婚:     双飞黄鹂鸣翠柳
                                    并蒂红莲映碧波

  七月新婚:    云汉桥成牛女渡
                                    春台箫引凤凰飞

  八月新婚:     秋色平分佳节夜
                                    月华照见玉人妆

  九月新婚:    诗题红叶同心句
                                    酒饮黄花合卺杯

  十月新婚:    国有贤才扶世运
                                    光摇烛影看新人

        十一月新婚: 画眉笔带凌云气
                                     种玉人怀咏雪才

  十二月新婚: 合欢共醉黄封酒
                               度岁新添翠袖人

  有的婚联更切日期(阴历),如“十二日新婚”:

       十年树木桃李争艳
         二姓联姻鱼水偕欢

      有人将初一至三十日的嵌字联集在一起,成了一组30副切日婚联。

      总之,婚联要写得有喜庆气氛,合乎祝贺对象的特点,文辞尽量高雅脱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对联学研究
楹联创作1-5.pptx
【对联文化】楹联之概说
欣赏学习中国楹联必读 陆震纶 《对联结构》 上
对联的欣赏6
对联基础知识(21-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