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德篇之始——“上德不德”篇

《道德经》前三十七篇是《道经》,从三十八篇开始是《德经》,德本质上是道的特性,是道的具象体现。

第三十八篇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照例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本篇:真正具备德性的人是不会刻意追求德性的,正因为不刻意追求,顺乎自然,所以才能真正的具备德性,伪装具有德性的人,拘泥于追寻外在的德性,因为太刻意了,反而无法具备真正的德性。具有德性的人自然无为并且不刻意追求什么,具有仁心的人会主动作为但不会出于私人的目的。具备义理的人主动作为的同时有个人的目的性追求,追寻礼仪的人刻意作为却得不到响应,所以伸出双手牵引大家,强制众人持礼。所以失去道就失去了道的具体体现“德”,失去了德就失去了仁心,失去仁心就是去义理,失去义理就只能持礼。所谓礼,是忠信薄弱的体现,是祸乱的开端。前识(成见)这个东西,就像道的镜花水月,是昏聩的征兆。所有说有道之士都拥有深厚的忠信信念,也能持有道的真实奥秘,而不是拥有道的镜花水月。能够正确的取舍。

本篇用语言解释的话其实不太容易,解释出来也感觉少了些东西,这就像《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一样。“道”这个玄妙的事物,确实是无法言传的,说出来的“道”其实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就本篇来说为《德经》之首,如果说《道经》是讲道的体的话,《德经》就是讲道的用,所以这里的德就是道在宇宙中的外在表现,合乎自然之道的人,不用刻意追求,就拥有德性,从而也拥有了仁义忠信等美好品格,而失去道的人,相应的也会失去仁义忠信,从而只能用礼来规范众人的行为。这里其实也是道家和儒家历来分歧的一个点。儒家素来讲求礼仪,而道家则认为持礼是因为忠信不够。个人认为道家儒家观点均有其着重点,我们应该这样看待道家和儒家的分歧:道家贬礼是因为出于对世人失去道后只能持礼的失望,而儒家讲求礼仪,则出于认识到众人已经失去道,所以希望通过从秉持礼仪开始一步一步引导众人追寻道。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期望同有想法的朋友一起交流,坐而论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治库、刘静 :礼乐传统的德性精神及儒道两种发展路向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道德经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你了解吗?(下篇)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完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