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问诊歌诀及解析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新编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右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误施治耳。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学者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
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疼身痛,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息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憹,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然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凡内伤积热者,在癥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察也。

二问汗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邪也,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在表在里,有症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辨。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此汗症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三问头身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天热内外可分,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凡火盛于内而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症,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热在里也,察在何经,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谓也,若用轻阳散剂,则火必上升而痛甚矣。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症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凡眩晕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凡病中眩晕,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分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之,但有寒热之异也。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四问便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即调,自将通达,即大便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五问饮食
问饮食者,一可查胃口之清浊,二可查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辨。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见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应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之。

六问胸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日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中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七问聋
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任,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八问渴
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状者,此阳证也。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症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十问歌+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歌+妊娠禁忌歌(带mp3视频朗读)
张景岳《十问篇》
《中医诊断学》总结
疑难杂症高手李翰卿语录220则病机挈要
中医大家秦伯未权威解读:中医看病为什么要问你的吃喝拉撒?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