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

2017年的夏天,我听了闫学老师的讲座后,便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闫学老师的《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闫老师说自己深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校长,这么多年的经历汇成一句话:为了爱孩子,来做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他用爱的目光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充满慈悲,有一颗柔软、丰润、敏感的心,他是教育界的一座灯塔,一个大写的人。

时隔两年多,我再次拿起这本书,试着再次写下自己现在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借此回看两三年前的自己是否有所改变,有所进步。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

我从教也五年了,这些年来我面对的都是一群留守乡村的孩子,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上课时热热闹闹,小手如林,老师一个问题抛出来即使没人作答,但经过指导点拨,孩子们也说得有模有样。但一旦做起题目来,许多孩子在碰到难题时就容易望而却步,每次的练习都会有孩子空着不去思考。一些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说出“我已经没有想象力了”这种话语。

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压抑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是老师们满堂灌式的教学吗?是堆积如山的练习本吗?还是如今发达的网络娱乐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迟钝了?我常常想,怎样才能有效果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点亮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自觉、主动去思考与发现。

我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平时和学生也走得比较近,一些孩子见到我也笑嘻嘻的,会对我说一些心里话。我也希望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接触,有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和大家谈论起和生活相关的话题,这时候的气氛就明显更热烈了,虽然很多孩子说得很肤浅,也没什么含金量,但他们显得更自信了,敢说话了,也算是一种进步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说:“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中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确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在说教,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教育的同时,多一些生活化的讨论,说一些和书本知识无关的话题,多读一些课外书,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语文课。班里的孩子也很少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不能行万里路,只好读万卷书,每个学期我都给孩子购买上千元的课外书,希望他们在童年里充满阅读的色彩,毕竟,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个别孩子成绩不好,但还会去阅读,让人欣喜。阅读,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跳出书本,来到阅读的大千世界中去。

可喜的是,自从三年级教孩子们做阅读手帐后,现在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学着我那样盖章、贴纸,记下自己所读的书目和感想。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的这个阅读习惯能坚持多久,但我希望借此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棵读书的种子。直管去做吧,去读吧!在阅读面前,不分成绩优劣,只有勤勉、静心与坚持。

其实我从小到大的总体成绩不算好,偏科严重,所以我很能理解中下游学生,不要慌,慢慢来,总会赶上的。我始终坚信,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正直与善良。反思自己,我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抓得很紧,或许去我应该更严格一点,毕竟孩子们还是要过考试中这座独木桥的。当然,除了成绩,我们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欢乐,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心中有所喜爱,上学也有期盼。

“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除了知识教学,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位好老师,我所希望的就是孩子们有所热爱,有所思考。作为教师,不以成绩论英雄,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帮助学生寻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知识路,并且照亮它。正如纪伯伦说的:“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

以天地为课堂,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作为“思想和语言的源头”,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在他看来,观察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美,是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生命美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中,才能真正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元,由此及彼发散开来。很喜欢也很佩服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以天地为教室,以万物为教材,带着孩子去探索,去触摸,去感受平常事物中蕴含着的文化。但我们平常的课堂很难做到这样,很少有机会让孩子走出校门,很少去带孩子留心观察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所以“万物启蒙”课程才如此令人羡慕,如此出类拔萃。

放眼望去,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老师都难以突破众多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经验教条。很多地区的课堂模式仍然一成不变,要求 "高、大、全"。各类公开课、展示课都如此花样百出,热闹非凡,我听多了展示课,也一度认为那些热闹喧哗的课堂,那些多姿多彩的课堂,才是大家喜欢的,公开课就应该有更多的花样。

在老师们的课堂上,很少能看得到一个人超拔向上的勇气,看得到一种生命洋溢在外的真性情,老师如此,奈何学生?钱锋老师还在文章中写到:“我们即便不扼杀生命,但是大部分的天赋,事实上都在课改中消失殆尽。没有了灵动的生命,就如干枯的躯体,毫无生气。课堂亦是如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课堂若不能呈现一点半丁思想的火花,不如回家种红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帮助人更好地认知自己与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去告诉孩子们这世界的多元与广大,生命有多美好,这些都等着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在学习中慢慢改变,慢慢长大。让孩子成为孩子,感知世界的美好,获得一颗柔软、敏感的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当一个人看到晚霞和蓝天上飘浮的云彩时能发现它们的美,当一个人能聆听夜莺的歌唱并赞赏空间的美时,他才成为一个人。”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语文“真”在哪里?
蘧孔杯第八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候选人(20)杨娟
名师告诉你优秀教师应有的100个好习惯
教师在学习、反思中前进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幸福成功的教师
几年校长路每一步都离不开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