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有关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已经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不能只强调讲授,必要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并将此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态、一种形式,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没有把握住它的实质,往往会将教学引向形式主义,即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目前,许多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存在上述问题。我们截取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对《稻作文化的印记》进行教学的两个片断进行分析:

教学片断一:

这位教师通过导课,引出了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之一——湄南河平原,此时她想让学生探究“水稻生产需有怎么样的自然条件”。她首先出示了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再设置了一个“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怎么样”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们很快进行组合讨论,并回答出了答案……

教学片断二:

在进行水稻生产对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影响教学时,这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录像——湄南河风光后,然后教师说:“请前后两排同学互相讨论一下:水稻生产对湄南河平原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当老师的话音刚落。

A小组的情形:每个人小组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每个人都在张嘴发表,没有人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法听清。看到有一学生甚至自己一懂,就不再参与讨论了;B小组的情形:当老师一宣布合作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其他小组正在热烈的讨论着……

大概学生讨论进行了3分钟后,这时候教师担心课堂余下的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汇报一开始,A组的一男生一开口就是:“我认为湄南河平原的居民住高脚的竹楼是因为他们那里气候潮湿,雨水多”;而A组的另一男生又举手示意要求回答,老师叫了他,“我觉得湄南河平原都是种水稻田,所以他们就要住高脚的竹楼,不然房子会被淹的”;而最后 C组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从以上这个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课堂氛围,发现其中对合作学习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点:

1、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就本课程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小组学生讨论就像火锅的调味品一样不可缺少。或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这样的讨论活动。的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就如:教学片断一中教师提出的“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怎么样”这样的话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在教材上有专门的地图和文字介绍,不用讨论学生一般也能准确回答。这就说明,有时教师会出现形式的需要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其中有些是没有必要进行的,其实有些活动不用小组讨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教师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上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就像经常吃鲜美的菜肴会厌恶一样,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更为可怕的是,慢慢地学生拒绝参与小组讨论,会在那里等待答案的出示,由此慢慢养成一种信赖心理,而教师则往往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回答来评价整组学生的掌握情况,难免以偏概全。

二是这些讨论活动有无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如教学片断二中,学生刚讨论还只有3分钟时间,就要求学生停止,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的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讨论的真正目的还没有达到。

2、从过程与效果看——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一般都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意组合),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心情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如教学片断二中B组的情形;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如教学片断二中A组的情形。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一堂课上三种现象都会并存,无论是安静也好,热闹也罢,从实质上来说,都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

3、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小组合作活动的弊端

历史与社会每个单元都设有综合探究课,有的综合探究课以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主,如七年级(上)的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有的则以学生的实践、调查为主,如“来自家乡的报告”;还有的既要学生查阅资料,又要开展实地调查,如综合探究五“探寻身边的历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成员间互相协作,共同配合来完成这些探究活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安排的问题。很多活动课堂上只是成果展示,活动过程基本以课外完成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问,而这一点对大多数学校学生来说还是不现实的。

其实是住校生的问题,除了休息日外,学生平时连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都不现实,更不用说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调查。

三是小组成员实践能力与兴趣的差异,使得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一样。现实的情况往往就是其中能力较强的一两个学生包揽了调查实践,资料收集整理和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其他成员则坐享其成,造成了小组合作活动起不到全体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的目标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试图回答“3个什么”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

1)是什么?什么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具有哪些特质?怎样进行?应有怎样的行为?

2)为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3)什么时候?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在什么时候进行?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四、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是应用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互动的合作学习。关键在“活动”设计上,也就是利用“活动”这个可以操作的、显性的内容作为载体,将合作学习的理念操作化,力求形成一种学科教师可以理解和操作的运用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过课堂观察探讨符合我省目前班级教学条件的组织形式。

(1)如何进行分组,怎样进行小组建设?

验证一些作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小组成员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握三个基本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与兴趣,同时也要考虑男女性别与住校生的比例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及时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在这一类的学习小组中,也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特点和目标起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名称。

另一类是临时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在特定的情况下,小组组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组合。如学习和组织“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综合探究课时,就可以打破原先固定的小组组合,以来自同一乡镇(或县市)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以适应主题的需要,同时便于开展调查调查活动。又如,有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是很复杂时,可以临时组织同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2)如何明确的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与分工?

验证一些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有必须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们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虽有分工,但落实不到位,这种临时拼凑的小组合作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或召集人: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间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为了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所谓固定指的是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周为单位的调整比较合适,依次轮流担任。

综合探究活动课多数是需要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和调查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作好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一般包括组长一名(负责统一组织活动),资料收集员数名(负责收集不同的资料或调查不同的对象),资料整理员,成果介绍员等。以“来自家乡的报告”为例,首先要确定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组长,来统一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其余几位资料收集员分别负责调查收集家乡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料、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旅游方面的资料;然后,由组长兼任资料整理员,负责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请一位组员兼任打字编人员,统一编辑打印调查报告;最后由推荐的成员展示员(或集体协作)进行成果展示与介绍。

3、如何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方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熏陶、强化,培养和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

(一)学会倾听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听中发现优点,听众求异求佳。

(二)学会表达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

(三)学会欣赏

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欣赏他人才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

(四)学会反思

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自我反思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

4.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是最恰当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那么,历史与社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验证一些做法:

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组织“母亲河”教学活动时,就长江与黄河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设置“湄南河平原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是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这样的讨论题。

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如在教学“区域的故事”后,归纳深圳、古楼兰、锡尔活动的关系时,也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微格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

2.研究的步骤

120054-6

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形成初步的观点,落实试验学校。

220057-8

在顾问的指导下,各科完成初步的研究方案。

320059-12

通过观察、尝试,形成初步的结论。

420061-2

整理研究材料,反思存在的问题,制定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520063-5

运用初步的成果,进行试验、观察、求证,获得基本的结论,总结和提炼。

620066-12

完成结题报告,并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

1.理论探讨

即从相关的学习心理学、班级社会学和合作学习等理论角度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行为准则和应用条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2.实践研究

强调研究能解决现实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即阐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用于学科的路径、形式和效果。以案例的方式呈现。

3.推广

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后,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贯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成果公报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卢艳丽
耒阳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参评教师—邓艳红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